砂拉越的丧俗

星洲日报2014.01.05

砂拉越的丧俗李永球

    砂拉越的丧葬习俗,与西马一样吗?这个就得做些田野调查了。走了一些冢山,还向有关的商人和居民做些简单专访,终于有了个基本的认识。

    成邦江(斯里阿曼)的吴诰赐君说,当地的丧俗均由慈善社包办,一般停丧不超3天,不用僧道,只有祭祀,近年有了佛教组织,才有了佛教助念团来诵经。民都鲁一位庙祝说,这里的丧俗简单,通常在一至三天就出殡,只有祭拜,少有聘请和尚道士来念经的。这种情况在砂州比比皆是。原来《礼记》上的儒家古礼,在这里充分显现出来。《礼记》上是没有僧道主持丧礼的,一切只有祭祀,那是最好的“功德”,祭祀祖先就是一种孝的表现!

    成邦江是个小地方,这里凡有人家逝世,都会在市区的慈云阁外墙布告处贴上“讣告”。这种发讣情况已经少见,通常是小地方才会有。

    诗巫福州人多数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的丧俗有一部分跟从传统,如披麻戴孝等等。蔡增聪及蔡雄基君说,以前古田人出殡,由一班“估俚”来扛棺,这些估俚都会趁机敲诈,俗称“讨花生”,他们事先探听丧家女婿的经济情况,然后就拟定一个数目,比如要讨取300元,就在扛棺半途时停下来讨花生,女婿如果答应给10包(200令吉),那就扛棺继续走,半途又停下,当又讨到5包达到300令吉后,就一路抬到山上了。这当然属于“陋俗”,简直是敲诈,幸亏已经被淘汰了。

    专访了诗巫三民洋服部的老板吴华芬女士,其店专制造传统孝服如麻衣、草筘(孝男戴)、盖头(孝女戴。福州话叫pun lao),孝服分颜色,白色是儿女媳妇穿,黄色是孙辈及孙媳,蓝色乃曾孙辈,玄孙则穿红色或粉红色。她也生产覆盖遗体的“云被”(福州话,北马的水被),还有基督教徒的“十字被”等等。

白布与红布

    诗巫大纶公司的老板林瑞礼先生对于福州民俗非常熟悉,他说,福州的孝子女等穿的麻衣及麻制头饰,送殡后全脱下披在坟墓上,只有披盖在坟墓上,这些子女才是你的子女。至于孝杖,只有儿子们持之,送殡后每个儿子都在颈上挂一对小“红灯”回来,寓意各房子孙都。添丁”。以前的灯笼是纸制,涂上桐油呈黄色,书写上红字“百子千孙”  ,现在已采用塑料制造的红灯。出殡前丧家门头挂白布,送殡回来换红布,参与送殡者每人都缠一小黑布条,送殡后则换为小红布条。这些丧俗在西马可谓罕见了。

    在古晋附近的新荛湾一个住家,就发现他们将送殡后拿回来的红布条一一挂在门边,如果家里小孩不听话,就将这些红布条加上“末草”给他冲浴,据说孩子就会乖乖听话了。

    我也在冢山上发现,坟墓上摆着逝者生前用过的物品,将其生前用过之物“陪葬”是当地习俗。在古晋观察了一家祖籍潮州的丧事,发现有披麻戴孝、铭旌、幢幡(招魂幡)、孝杖、祭品、纸钱等等,基本上与西马差别不大。不过,铭旌与幢幡的书写格式则有迥异,尤其是铭旌,竟然尚是“癸巳年待诰”开头,这些曾经数次在这里谈过,就不再赘言。最特别的是,棺木底下有挂着一对对的小红灯,那是出殡后挂在坟墓上的,以寓意“添丁”。

    概括地说,砂拉越的丧俗不似西马般隆重,基本上少用僧道超度法事,近年来的发展,加上现代汉传佛教的涌八,出现愈来愈简化的趋势,纸糊火化给逝者的明器更加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