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的故事

安家的故事
安焕然
 
父亲和公公的墓都在居銮。每逢清明,都回居銮扫墓。公公在世时,每一、两个月总会回居銮,在公公家厨房门后就能直望美丽的南峇山,而屋门庭院前尽是电线电缆。当时就是不懂我公公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
 
从事柔佛海南人史料合作计划的调查工作,听前辈讲古,才知道我们家族的一些就业渊源。原来居銮海南人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技术行业,即是电气维修专业技工。
 
随园坵的拓殖,以及油棕厂、军营、政府工程和屋业之发展建设,50年代的柔佛内陆山城居銮极需电缆铺设,以及维修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其间,有明电器等几家修理电器的公司训练了一批海南技工。另,约莫在1958年间,符百凯的燊电器公司在这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符氏来自吉隆坡,他从吉隆坡一带招引来了几位姓安和姓姚的海南熟练电气技工到来居銮。自此开枝散叶,居銮的电气维修复新和电缆工程多由这批海南技工承接。
 
这行业中,就有我的祖父、父亲、叔伯参与其间。根据堂叔安良坚告知,祖父安贤桐原是在彭亨加乐和双溪威钖矿场工作,习得拉电缆和维修复新电器的技术,而其兄安贤权最初是捧咖啡的学徒,之后在马来亚火车局工作,成为熟练的电气技工。由于这一层关系,两人被招引南来居銮发展,而其后代亦多承父业,由中马南下柔佛,在麻坡、居銮一带的园坵担任专业的维修电气技术人员。事系“家族史”,谨此记录。
 
翻阅父亲安良光的日记,会哭。阿爸家贫,多次失学又复学,复学又失学。父亲的日记常有他失学的感叹,又多有他勤奋好学的笔录,经常述及他在锡矿场铁船工作时自修苦读的经历,笔记里抄录了不少中英文对照的电气专用名词。
 
父亲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只读到初中二,由于必须承担家计,被迫辍学。靠他的勤学与毅力,父亲半工半读考获国家电气局一等工作胜任证书,函授电工专业文凭,从首都到居銮,再到新山、哥打丁宜的新加坡水务局担任电气维修监督。
 
或许是受大时代的氛围影响,又是华校出身,阿爸有理想,却碍于现实。他曾告诉我们,在矿场铁船工作,常受洋人傲慢的侮蔑,但又不得不把英文学好。
 
他热爱华文和中华文化,很爱买书。我们家里,父亲留下的除了英文版的电气技工参考书,就是一本本的中国经典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而且很多本书都细心的用黄皮纸包封面,并用毛笔工整的写上书名,用钢笔签上名字和写上购买的日期和地点。
 
父亲也很支持马华文学。50、60年代购买的书,有连士升、鲁白野的著作,还有不少新加坡青年书局、世界书局和南洋商报出版的丛书。印象中,父亲最敬佩的马华文化人应是杏影(杨守默)。他说杨守默是个好心的报人,常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投来报馆的文稿,不论刊登与否,杨守默都会写上几句勉励的话,再寄回去。
 
70、80年代,父亲仍然很爱买书,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铁山泥出版有限公司、新加坡文学书屋、万里书局出版的书,都有买。但我总觉得,父亲主要是基于“支持”马华文学而买的。
 
家里有那么多书,怎不浸淫其中。后来我选读了文科,父亲很失望。不是读文科不好,是怕我将来出路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贫苦出身的父亲来说,总是矛盾的。偏偏少年的我就是不听话,太执了。我在台湾读研究所硕士班一年级时,父亲积劳成疾,过世了。如今未能尊亲、悦亲、养亲,不孝啊!欲哭无泪。
 
父亲在世时,我们家并不富裕,却总是默默支持华校,每遇华小、独中有金砖、捐款,从不吝啬。父亲过世已十余年,点滴在心头。只能说,平凡和踏实的“活”,亦是贫苦出身那一代人的另一真实写照。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1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