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与南侨机工
安焕然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尽露无遗,至此,中国全面抗战,海外华人社会也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行列,全面展开筹赈活动。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成立,陈嘉庚当选主席,积极推动抗日筹赈运动,象征东南亚华人集合在“抗日救亡”旗帜下的大团结。
中国的半壁江山已被日本侵占,沿海港口均被日军封锁,当时中国对外唯一的国际通道,就是在云南和缅甸交界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抗战输血管”,国际援助抗战物资都要利用这条公路输送。由于抗战后方的运输线急需大批汽车司机和机械修理专业人员,1939年陈嘉庚号召组织“南侨机工队”,去中国参与抗战后援服务,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成的抗战史诗,是新马华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当时响应陈嘉庚号召的热血青年非常踊跃,有的放弃了南洋舒适生活和原有的高薪工作;有的托人安顿家中父老妻小,匆匆离别;有的怕家人担心而以假名出征;有的跪拜家门哭诉“忠孝不能两全”而辞别父母;还有的“女扮男装”去应募,成了当代“花木兰”。
从1939年2月至9月,南侨总会招募的南侨机工分15批遣往中国,共3千193人,加上此前已返中国加入机工服务者,人数超过3千260人。这支“正义之师”的机工队员中,以新马华人为主,队中亦有马来人和印度人。
抗战胜利后,南洋机工复员,顺利返回新马等原居地的有1千126人,滞留中国1千零72人,在战争中牺牲或失踪的有1千余人。
值得注意的是,3千多名南侨机工中,海南籍人士竟有800余位,占南侨机工总人数的25%。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人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富裕的海南籍社会领袖并不多,但洒血抗暴,海南人却是不退缩的。
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后方运输事宜、担任西南运输处主任的宋子良曾对琼籍机工称颂道:“我是海南文昌人,你们南侨的海南机工为海南人争了光。”
海南人在南侨机工中所占比率之高,厦门大学陈毅明教授如是分析:海南百年来一直都是革命活动家和革命将士的摇篮。旅居南洋的海南人绝大多数处在社会的底层,在华人社会居领导地位的极少,但在他们中间,不乏抗日救国组织的中坚分子。他们的故事更具典型性,展现南洋华人的风采和情怀。
陈达娅、陈勇两位海南籍南侨机工后裔,曾根据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南侨机工回国登记名册”和“复员重返南洋名册”等档案,整理出300多名“海南籍南侨机工名录”。鉴于柔佛海南人史料匮乏,特此罗列该名录列明来自柔佛的海南籍南侨机工:
“1946年4月起华侨互助会登记的复员机工名册(海南籍)”:韩利丰(柔佛)、黎家明(柔佛)、曾清标(麻坡)、符镇华(柔佛)、姚裕禄(柔佛)、莫泽春(麻坡)、杨文财(麻坡)、陈宋儒(原名陈光兴,麻坡)、李廷玉(柔佛)、王家旭(麻坡)、陈家清(古来埠)、林志民(柔佛)、林熙庾(麻坡)、黄火土(柔佛)、邱开泽(新山)、吴武政(峇株巴辖)、符和鸣(柔佛)、林熙育(昔加曼埠)、林绍纲(柔佛)、冯茂树(新山)、吴声玉(柔佛)、梁居俊(柔佛)、符国连(居銮)、林明珠(峇株巴辖)、蒙家裕(柔佛)、赖昌德(居銮)、林猷廷(柔佛)、莫宏钦(柔佛)等凡28位。
“牺牲或失踪名单”:黄昌文(古来埠)、李亚德(士乃)、黄奕发(古来埠)等3人。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31.0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