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罗/怡保华教的发展过程
华文学校的草创
本邦华文教育在英殖民地政府的统治下,由于政治因素,不但不能自由地发展,反而遭受到长期无理的打压;但由于华族对本身语文的热爱与坚持,以及适应环境的民族韧性,华教还是在恶劣的石隙中扎根、茁壮与发展。华教先贤的伟大奉献,后人绝对应该珍惜!
本邦早期的华教,始自私垫。先是一些有钱人聘请塾师在家里教导子弟。后来,一些塾师自己则开班授业;另一些则在神庙或会馆设班上课。
这些私垫大多数是沿袭了中国的老八股,所教导的不外是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幼学琼林等,另加珠算、尺牍、以毛笔书写大小楷……是经典的私垫教育。
至中国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原乡教育制度改革,本邦华教也以之马首是瞻,教育方针、课程纲要、课文编撰及课本也跟着改变。此后,这些教育场所则一律改称学堂或学校。
坝罗/怡保华教的发展过程亦如此
育才学校
1908年创立。创办人是胡子春、李仪坡、姚德胜等先贤。最先,由姚德胜借出拿乞路的3间店铺作为临时校舍。后来胡子春捐赠休罗街一地段作校地之用,校舍于1910年8月落成。
后来,得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理周建生(周佳)、陈汝绳等人发起捐资置业,并于1916年购置位于江沙路一段30英亩之橡胶园名为育才园。
1924年1月,增办初中班;1934年,由蔡任平长校,开办简易师范班;1940年,增办高中班。本邦沦陷时期,学校停办,至1945年10月始复校;1948年7月,中学部迁往江沙路中华大会堂上课,中小学正式分家。
明德小学
1912年,为霹雳嘉应会馆领导人创办,校舍设立于会馆内。学校于翌年年底正式开学,为坝罗初期华文名校之一。
本邦光复后,由梁典元、陈鼎义任正副董事长,学生多至千名。之后,生数渐减至300名左右。后,学校迁移到华林市,新校舍于1966年春落成。
霹雳女子学校
为怡保第一所尚存之华文女校。本为霹雳女子中学(创办于1918年)之附属学校,原名为怡保公立女学校,设在坝罗古庙(即大伯公庙)内。
之后,中小学分家:小学在庙旁兴建新校舍,取名霹雳女小;中学则于1949年迁至务边路梁乐南之文新阁,正式易名为霹雳女中。短期后,再迁至目前金宝路现址。
培南学校
1917年,由福建公会创立培南学垫,1925年改为新式学校。1955年,增设中学部。
振华小学
1914年,由霹雳琼州会馆创立,原以会馆为校舍。后迁至余东璇花园,建立了堂皇之校舍。大约至1980年代,未知何故,学校停办。
三德学校
由天主教会创办于1934年。
1952年开办初中班;1958年开办高中班。
圣母学校
1938年创立,附设于当年波士打律姑娘堂女校内之公教中心;1945年,改名为德修女校。
1948年迁至郑太平路,易名为圣母学校:1950年,开办初中班;1957年接受全津,成为国民型中学。
资料来源:霹雳中华工商总会回顾百年190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