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偏食现象

星洲日报2019.07.15

教育的偏食现象
张立德

    近来接连发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因为体罚学生而引起的纠纷,《言路》版收到不少相关议题的读者投稿,多位专栏作者亦有探讨此事。教育课题一向来都深受华社读者的关注,每每有事件发生,舆论都十分炽热。华社秉持爱护华教,推广良好价值观之心表露无遗。我观察到作者们皆抱持维护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家长教师之间协作关系为出发点,希望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能够共同塑造德智体群美俱全的教育体系。

    德智体群美,是许多华校的校训,但是现实需要导致五育往往无法均衡,很多时候都是偏向“智”育,环看我们社会和世界的发展趋向,产生这种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举例华校一直反对将电脑课置于课外,强烈要求教育部重新允许学校将电脑课列入正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而非有“兴趣”和“时间”的学生选择在课外学习电脑。这方面的考量是电脑知识是现今社会的必备,让学生早一点掌握为佳,以为往后的需要做好准备。这就是基于现实需要重“智”的一种体现。

    重“智”除了与现实需要有关,也基于它较容易被量化。再举电脑或者资讯工艺知识为例,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工业4.0、5C和人工智能(A1),眼见趋势如此,我们岂能处之泰然?

    但是,在另一方面,华社普遍上又对小学一二三年级没有考试这政策适应不良,基于考试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术表现的最理想工具,废除考试并且减少对“智”的偏重,加强其他四育(德体群美)的贯彻,一时之间无法让家长了解到底孩子能如何应对往后的学习。这又是另一个教育改革的争议点。从电脑班到废除考试,足见教改单以教育部的理念先行,欲未能与普罗大众的思维契合,并贯彻始终,终究会是争论不休。

    五育是否需要兼备,五育又是否需要均衡,讨论也非常之多。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指出一般都会以为五育彼此之间是独立无关的,乃错误的教育观。作者说,只说道德却不注重智育中的思辨,只能教育出应声文化,同时只有道德观,却没有群育中的同理心,就只能产生更多的教条主义者,不断把自身的价值体系加诸于别人。

    此外,如果群育没有包含智育的智慧,不提倡人我关系,只一味附庸别人,结果就会教育出盲目从众,没有个人主张和见解。还有群我关系也需要智慧为基础,才能教育出会思考群体需要,并带领群体一同进步的领袖。缺乏涵括其他四育的体育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体育缺乏美育和德育,就不会有优秀的体育人才,体坛将充斥向钱看的打假球、用禁药等的问题运动员。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即是本文开头点明的:家长与教师之间因为体罚学生而引起的纠纷,很大可能和我们对五育兼备也存有错误观念有关。纠纷之所以产生,首先是学生在五育分开量化的教育中严重出现“偏食”,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包括教师们同样是来自于这样的教育情境,家长们亦然。从教育纠纷延伸开来,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在许多方面的讨论和“辩论”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尤其在社交媒体上。

    甚么样的社会需要甚么样的人,就会有甚么样的教育;甚么样的教育教育出甚么样的社会,就会有甚么样的人。从教育纠纷到各种社会议题的冲撞,我们有否意识到问题症结到底是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