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船难历史钩沉
童清峰
六十年前国府大撤退,太平轮载上千人自沪赴台避难,结果因撞船而沉入海底,千人罹难,仅三十六人生还。张典婉新书《太平轮一九四九》还原历史,追溯被遗忘的往事。
在动荡的年代,「太平」是人们最大的渴求,偏偏又是最遥不可及的。六十年前国共内战,国军大撤退,「太平轮」载着上千人到台湾避难,没想到一场船难,一辈子也踏不上福尔摩沙的港湾。
民进党时代,曾发起「寻找太平轮」运动,希望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当年参与这项工作的资深记者张典婉花了六年时间,采访了船难生还者、遗腹女、船公司员工后代等,写成了《太平轮一九四九》(商业周刊出版社),书中还原了太平轮的时代背景、生还者自述、受难家属的家族故事、以及曾经乘坐太平轮的纪实追忆,重新勾起此一大时代中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
太平轮被喻为「东方铁达尼号」,所造成的伤亡人数逾千,当时媒体形容是世纪大惨案,包括赴台为国立音乐院寻觅校地的音乐家吴伯超、前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国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之父、台湾清真寺创办人常子春的家人、袁世凯之孙袁家艺,还有香港已故女首富龚如心的父亲等,因来台洽公,均不幸葬身海底。
太平轮是二次大战期间作为运输功能的客货轮,载重量两千零五十吨,定期航行于上海、基隆间,船上旅客多半是来往两岸的商贾、眷属、游客、转进台湾的公务员等,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船只载重量大、定期航行两岸的太平轮,在战时就成了逃难船。
当时战况吃紧,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情势对国府不利,纷纷作好逃难准备,这种局面在四九年初国府兵败如山倒时更加明显。是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农历小年夜,一波波人潮涌向黄浦江头,多数人没有过年的兴奋,因一票难求,很多人是用金条换取舱位或靠关系挤上早已客满的太平轮,希望到台湾与家人团聚,该船原预计下午二时出发,因故延至四时二十分才启航。
根据记载,太平轮原本有效票是五百多张,但当天实际上船旅客远超过千人以上,另载有沉重货物,包括六百吨钢材、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一百多吨、中央银行重要文件十八箱、国民党档案、迪化街订购的南北货等。
当天海象极佳,无风、无雨、也无雾,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基隆途中,夜幕笼罩了整个大海,为躲避宵禁,没开航行灯,晚间十一时四十五分在舟山群岛海域,浙东海面东经一二二度三十分,北纬三十度三十分,也就是在白节山与白洋山、三星山之间的三角航线,爆发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恐怖之吻,因超载而船身不稳的太平轮在黑夜中与载着二千七百吨煤矿及木材的「建元轮」撞个正着,拦腰被撞的建元轮立刻沉没,船上七十二人溺毙,有三人被救至太平轮;而太平轮在十五分钟后却跟着沉没,此时船上的人几乎都在惨叫,落水者大都因当时天寒而冻死或溺毙,船上有逾千人罹难,仅有三十六人(六名船员)被澳洲军舰救起。
这场世纪悲剧,造成许多家庭的破碎,这些乘船者原以为躲过战争的肆掠,可以到台湾宝岛寻得一生的太平岁月,没想到逃过战火,却躲不过命运的捉弄。时光荏苒一甲子,太平轮牵引的悲欢离合,是很多家庭永远的痛。
太平轮跟铁达尼号一样超载、承载了至今无法估算的贵重物品、很多政商名流搭乘,结果都以船难收场。长久以来,太平轮是艘黄金船的传言不断,但都无法获得证实,倒是乘客中有北京最大玉器行「永宝斋」负责人常子春和收藏丰富的古董玩家、上海小儿科名医徐小圃等,他们随身带来的珠宝首饰、字画等价值不菲的东西全都沉到海底。
张典婉的母亲一九四八年坐太平轮来台,小时候就常听她谈到太平轮的故事,激发她对太平轮记事。得过两届《联合报》报道文学奖的她,在采访上百人过程中,发现很多的生离死别,情绪一再受波动,「就像剥开别人的伤口撒盐,我跟着这些家属哭,我从一个采访者应有的Outsider变成了Insider」,张典婉说。
张典婉写这本书还负有一个使命。她说,要让这些受难家属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不只他们在哭泣,还有其它人跟他们一样也在垂泪。
由于事发至今已经久远,很多生还者已经过世,有的不愿重提往事,有的卧病,目前唯一能采访到的生还者,仅剩香港马拉松名人叶伦明。在香港颇具知名度、被昵称为「叶老」或「叶伯」的叶伦明,六十年前幸运逃过死劫,在一九八零年代到了香港定居,独自过着简朴生活,贩卖自己手工缝制的被单、枕头套等维生。
大难不死的叶伦明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长跑,来纪念当年死难的朋友,二十多年的慢跑,为他打开通往世界之窗,多次得到冠军,一九七七年,甚至远征南非的奥运元老马拉松比赛,荣获金牌。他是香港最年长的马拉松长跑选手,也拍过许多公益广告。
但八十八岁的叶伦明日子过得并不好,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柴湾,张典婉原本帮他出机票,邀他来台参加新书会,但旅行社却嫌他太穷酸、年纪太大,不卖机票给他,以致无法成行,令张典婉相当感慨。
当天新书会现场来宾还有罹难者家属之一、澳门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黄似兰,与兄长黄心坦一同出席。黄原本随着亲戚先到台湾,住在阿姨家,等待母亲陆淑影从上海来台团聚,母亲却不幸遇难,快乐童年一夕变色,从备受宠爱的小公主变成无家可归的孤儿,开始多舛的命运,亲戚为了争夺黄似兰母亲遗产,又将年幼的她骗回大陆,与外公外婆同住。念小学时,同学们都不与她往来,因她父兄都在台湾,同学骂她是台湾来的特务。文革后她被扣上「叛国通敌」的帽子,终日惶惶不安。直到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定居澳门,才真正摆脱黑暗的日子。
住在台北市东区的杨洪钊,在沉船事件中失去了妻儿,事发后,他立刻奔赴上海,也租了渔船到失事地点,但一无所获,这几十年来,他没有停止对妻子的思念,每年的一月二十七日,他总是为妻子奉上一碗面。同样在那场船难失去妻小的陈金星,每到妻子忌日,总会在香案前,为爱美的她烧上一套衣服,用情之深,令人动容。
太平轮的悲剧传奇一直流传至今,许多小说文学都会带上一笔,如五十年代女作家徐锺佩曾经描述搭太平轮的经验;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中也曾提到一位上海小姐李彤在接到太平轮出事、父母都遇难的场景,小说后被导演谢晋改编成电影《最后的贵族》。
多年来,张典婉出钱出力寻访太平轮旧事,并将书的版税赠予太平轮之友成员用作第一笔重建太平轮纪念碑的基金,望藉此填补这段历史空白,抚慰罹难家属的心灵。
亚洲周刊二十四卷二期 (2010-01-10)
作者:张典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9日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866369544
装订: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