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1994.12.01
百年来的沧桑人事,有多少是喜、多少是忧?
有谁经历百年而无痕迹呢?峇株巴辖——作为一个百年历史城,也累存了不少的历史事迹,叫人谈了还想再谈………。
首先第一件要提的史事,也即是百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事莫过于1980年的回教狂热份子攻击警察局、砍伤28人的血溅事件。
事隔14年,可是仍有许多人士对此事念念不忘,除了被砍伤人士与其后裔外,到场采访新闻的记者们也对该事件历历在目,每每谈起此事时,都要花上不少的口沫,叫听者仿佛也身历其境。
那是在1980年十月十六日上午九时半发生的事。当时,15名手持利剑的回教狂热份子冲入警察局,乱砍警员、书记及公众人士。其中六名狂热份子过后被警方当场击毙,另两名于当天下午一时许,逃离至峇株六英里以外的甘榜巴力朱拉达叻后,也被警方包围击毙;余者都被扣捕。
这支自称为《时代的光辉》的极端危险人物是激烈的回教异教徒,他们是属于什叶派的回教徒,与本国的回教徒所奉行的桑纳派有所差别。这15人的首领是柬埔寨难民莫哈末纳昔,另二名同一国籍的领袖是拉敏及惹哈里亚。
据记载,莫哈末纳昔在逃入本国后于七五年在吉兰丹皈依回教,过后便企图招募支持者,拥他为救世主,被彭亨北干的宗教司劝诲后,他迁居到峇株巴辖,在铁山区宣扬不符合桑纳派教义的教规,也带领教徒于巴力士隆武吉巴容山麓练武念咒。
这一群狂徒曾被峇株宗教司警戒,但却不听劝,而在十月十六日当天,高喊《伟大的阿拉》后,挥刀乱砍,酿成峇县空前人命伤亡惨剧,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悲痛的一页。
在事发后,当时的国家总警长丹斯里韩聂夫、副总警长丹斯里莫唁末阿敏、全国刑事组总监拿督陈都拉曼都到峇株来与当年的州务大臣丹斯里奥斯曼与峇警察署署长亚末隆副警监等,共商对策。
第二件发生在峇株的大事该是巫统的成立。
那是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马来知识份子拿督翁惹化(前任首相敦胡先翁先父)领导马来人反对有损马来苏丹地位及马来人权益的《马来亚联盟》宪法,而于峇株安邦路回教堂发起《半岛马来人协会》。这个协会在过后改名为巫统。
这名领袖所召集的的反对马来亚联盟运动大集会共两次,每一次都有三千余人出席,会众们都拥护其倡议,也显示了其杰出领袖的作风。
在拿督翁的领导下:反对运动蔓延全国角落,英殖民政府最终俯首民意,没有推行马来亚联盟宪法。
什么是马来亚联盟,这是英殖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向马来亚提倡的宪法,该宪法的概念是:
#各州马来苏丹把权力交予英国。
#规定凡本地出生者皆为公民,在本地住满十年者可通过宣誓效忠而申请成为公民。马来人、华人与印人都享有共同性质的公民权。
#各州苏丹王位之津贴保留,但权力只限主持马来咨询理事会,处理回教事务。
峇株的第三件重大史事是澳印与日本军队在巴力士隆的大战。
这场导致数以百计的澳印军队人员壮烈牺牲的大战发生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当时,日军已击败澳印军队而占领麻坡,而澳印军分乘装甲车、罗里及电单车欲从麻坡通永平路撤退到新加坡;在抵达巴力士隆大桥时,却遭日军的攻击,死伤无数,激烈的驳火也为大桥带来了弹痕累累的史迹。
不过,大桥却逃不过的岁月的摧残,终于因破损不堪、危险使用而在去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钢骨水泥的大桥。
据记载显示,当澳印军队从麻通永平路撤退时,日军已先沿圣模那及巴力古勒一带赶至巴力士隆埋伏。而澳印军原本以为在越过巴力士隆大桥后便将之炸毁,以阻延日军的追击,殊料,日军的机关枪与手榴弹大大的击败他们,造成数百计的澳印军队横尸大桥与巴力士隆河畔。
和平以后,澳洲的2/19步兵团协会为了纪念在大桥上牺牲的英勇同胞,特派员到巴力士隆,在桥上悬挂一面铜牌,牌上特志明巴力士隆大桥是一九四二年麻坡战役最后一战的所在地,对澳洲同胞所作的壮烈捐驱、留下光辉史迹,谨致永恒纪念。
可惜,这片纪念铜牌在一九八零年时期已被不知名人士所窃,消失无踪,堪称遗憾。
以上三个项峇县的重大历史史迹,或许已被某些人所淡忘,又或者是年青一代完全对它们一无所知,希望本文能给予他们一些启示。
被警方击毙的狂徒横尸峇株巴辖警察局的情景,叫一些人士历历在目。
全国警察总长当年在回教狂热份子攻击警察局后也赶到峇株巴辖来共商对策。
历史性被军队枪弹攻击得弹痕累累的巴力士隆大桥。
峇株巴辖开埠100周年纪念特辑
峇株开埠百年来的史事记载
谢礼如整理(取材自峇株巴辖风貌)
百年来的沧桑人事,有多少是喜、多少是忧?
有谁经历百年而无痕迹呢?峇株巴辖——作为一个百年历史城,也累存了不少的历史事迹,叫人谈了还想再谈………。
首先第一件要提的史事,也即是百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事莫过于1980年的回教狂热份子攻击警察局、砍伤28人的血溅事件。
事隔14年,可是仍有许多人士对此事念念不忘,除了被砍伤人士与其后裔外,到场采访新闻的记者们也对该事件历历在目,每每谈起此事时,都要花上不少的口沫,叫听者仿佛也身历其境。
那是在1980年十月十六日上午九时半发生的事。当时,15名手持利剑的回教狂热份子冲入警察局,乱砍警员、书记及公众人士。其中六名狂热份子过后被警方当场击毙,另两名于当天下午一时许,逃离至峇株六英里以外的甘榜巴力朱拉达叻后,也被警方包围击毙;余者都被扣捕。
这支自称为《时代的光辉》的极端危险人物是激烈的回教异教徒,他们是属于什叶派的回教徒,与本国的回教徒所奉行的桑纳派有所差别。这15人的首领是柬埔寨难民莫哈末纳昔,另二名同一国籍的领袖是拉敏及惹哈里亚。
据记载,莫哈末纳昔在逃入本国后于七五年在吉兰丹皈依回教,过后便企图招募支持者,拥他为救世主,被彭亨北干的宗教司劝诲后,他迁居到峇株巴辖,在铁山区宣扬不符合桑纳派教义的教规,也带领教徒于巴力士隆武吉巴容山麓练武念咒。
这一群狂徒曾被峇株宗教司警戒,但却不听劝,而在十月十六日当天,高喊《伟大的阿拉》后,挥刀乱砍,酿成峇县空前人命伤亡惨剧,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悲痛的一页。
在事发后,当时的国家总警长丹斯里韩聂夫、副总警长丹斯里莫唁末阿敏、全国刑事组总监拿督陈都拉曼都到峇株来与当年的州务大臣丹斯里奥斯曼与峇警察署署长亚末隆副警监等,共商对策。
第二件发生在峇株的大事该是巫统的成立。
那是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马来知识份子拿督翁惹化(前任首相敦胡先翁先父)领导马来人反对有损马来苏丹地位及马来人权益的《马来亚联盟》宪法,而于峇株安邦路回教堂发起《半岛马来人协会》。这个协会在过后改名为巫统。
这名领袖所召集的的反对马来亚联盟运动大集会共两次,每一次都有三千余人出席,会众们都拥护其倡议,也显示了其杰出领袖的作风。
在拿督翁的领导下:反对运动蔓延全国角落,英殖民政府最终俯首民意,没有推行马来亚联盟宪法。
什么是马来亚联盟,这是英殖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向马来亚提倡的宪法,该宪法的概念是:
#各州马来苏丹把权力交予英国。
#规定凡本地出生者皆为公民,在本地住满十年者可通过宣誓效忠而申请成为公民。马来人、华人与印人都享有共同性质的公民权。
#各州苏丹王位之津贴保留,但权力只限主持马来咨询理事会,处理回教事务。
峇株的第三件重大史事是澳印与日本军队在巴力士隆的大战。
这场导致数以百计的澳印军队人员壮烈牺牲的大战发生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当时,日军已击败澳印军队而占领麻坡,而澳印军分乘装甲车、罗里及电单车欲从麻坡通永平路撤退到新加坡;在抵达巴力士隆大桥时,却遭日军的攻击,死伤无数,激烈的驳火也为大桥带来了弹痕累累的史迹。
不过,大桥却逃不过的岁月的摧残,终于因破损不堪、危险使用而在去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钢骨水泥的大桥。
据记载显示,当澳印军队从麻通永平路撤退时,日军已先沿圣模那及巴力古勒一带赶至巴力士隆埋伏。而澳印军原本以为在越过巴力士隆大桥后便将之炸毁,以阻延日军的追击,殊料,日军的机关枪与手榴弹大大的击败他们,造成数百计的澳印军队横尸大桥与巴力士隆河畔。
和平以后,澳洲的2/19步兵团协会为了纪念在大桥上牺牲的英勇同胞,特派员到巴力士隆,在桥上悬挂一面铜牌,牌上特志明巴力士隆大桥是一九四二年麻坡战役最后一战的所在地,对澳洲同胞所作的壮烈捐驱、留下光辉史迹,谨致永恒纪念。
可惜,这片纪念铜牌在一九八零年时期已被不知名人士所窃,消失无踪,堪称遗憾。
以上三个项峇县的重大历史史迹,或许已被某些人所淡忘,又或者是年青一代完全对它们一无所知,希望本文能给予他们一些启示。
被警方击毙的狂徒横尸峇株巴辖警察局的情景,叫一些人士历历在目。
全国警察总长当年在回教狂热份子攻击警察局后也赶到峇株巴辖来共商对策。
历史性被军队枪弹攻击得弹痕累累的巴力士隆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