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上册)《林清祥与新加坡的故事》

《马来西亚历史的另一面》系列五(一)

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上册)
《林清祥与新加坡的故事》




《简介》

    林清祥,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是马新各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言行,牵动著每个人的政治神经。他是令政敌寝食难安,必予消灭的对象;他是千百万劳动工人、农民和中下层人们患难与共的朋友和领导者;他是各族进步知识份子推崇备至、景仰追随的人物之一。

    在对林清祥的研究上,《林清祥与他的时代》这本书,可说是迄今为止最丰富,最翔实的资料汇编,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从英国已揭密的公共档案文件为基础的对史实的钧沉;有当代叱吒风雪人物的回忆;有珍贵的历史图片、感人的叙事诗和严肃的学术研究,在在地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历史面貌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互动过程。

    下册收录有林清祥的文章、讲演稿等,这里有他运用自如的深厚的哲学素养;深邃睿智的洞察力,雄辩的才华,虚怀若谷,处处关心民瘼和身边战友的亲和力,始终以国家独立、人民自由民主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以及临危不惧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书的出版为今后对林清祥及其时代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林清祥璀璨的一生
作者:Jomo K.S.
译者:陈剑虹

    在新加坡,—如其他的学术探索·有关它的深具政治敏感性的历史研究,至少可以说是受到限制的。当偶象化的传记和辩解式的叙说受到奖赏时,对官方文宣持异议的著作却常受到自我或他人的审查,以及同行和友辈的压力。一些观察家甚至指出“—群数目逐渐增多的学术人员正基于职业升迁的考虑,而非政治和思想意识的原因,积极投身于官方钦点的学术工程”,特别是新加坡近期的历史研究。

    这种一致性,色彩单调而且内容千篇一律,是不会令人感到愉快的。但是,对于勇猛的新世界的大多数人而言,为歧异而争辩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地认为太高,以致于不值得这么做。很多人甚至在私底下说,即使在海外撰述有关新加坡的著作也只不过是少具危险性而已,因为有关政权对它的国外形象也是挺在意和关心的。政府当局那只粗暴的手未必真正可能伸至整个寰宇,不过对于确保一致性,或至少得以劝阻异见的巧妙,或不太巧妙的法子似乎是相当有成效的。

    本书(指英文本)是一项小努力,尝试为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的一位卓越非凡,且深具魅力的主要替代领袖的一生作出尽可能的忠实的记录。要不是那悲剧性的命运多舛,他将以不同的方式领导新加坡。更准确的说,本书是综合各方面力量的集体汇编,以期对林清祥的重要角色和风范作批判性的了解与激赏。奥斯曼·阿旺最贴切不过地刻画了林清祥在那十来年的历史时空里光辉的、强有力的形象。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十来年时间里,当他还未残酷地被迫从新加坡的公众生活中消逝时,林清祥无疑地是这个岛国华籍工人群众的主要推动者。正如所有记述所证实般,驱使林清祥行动的是:伟大、真诚又稍带天真的景愿,意图建立一个不受英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统一、民注和多元民族的马来亚。他那受欢迎的疾呼、青春的魅力、坦直的真诚以及谦逊的举止不仅使他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爱与支持,并且赢得同辈及其他争取独立斗士的尊敬。

    这部书容纳了两大类文章:第一部分包括四篇篇幅较长的论文,评估林清祥的历史的角色;第二部分是和他同时代的战友们对他的评述,其中包括他不幸去世后,在新马两地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所发表的纪念文字。

    前四篇客观的评估文章,重点阐述左翼运动内部多姿多采的重要意义,并旁及这一时期主要角色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包括英国殖民地当局一方,还有以李光耀为首的另一方。

    在第一篇论文中,剑桥大学的历史讲师T. N. 哈栢博士通过考察在英殖民主义没落时,群众对后殖民时期所能作的历史抉择,强调林清祥的政治意义。他那宏伟又细致的论述让我们看到殖民地官员间一些隐晦却又十分重要的分歧。他们在立场与思考上的不断改变,也显示了林清祥在一个急遽变化时代中的中枢地位。

    由本书另一编者及前拘留者陈仁贵所撰写的第二章,综合了他个人的回忆与林清样的生平事迹,为我们提供了林清祥一生及具时代的评述,既概括,又亲切。

    另外一位挚友,拉惹古玛医生则批评性地反思他们二人共属的历史时刻,并阐述他们的失败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长远含意。他这一章提供了丝毫不带情感的估量,集中地讲述极可能深远地改变新加坡历程及区域历史的一些情节和错失的机遇。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是由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列.普尔格林博士所撰写。他说明在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过程中,去除林清祥所领导与代表的替代阵线的重要性。

    本书的第2部分由林福寿医生率先撰述第1章。他和林清祥同是新加坡社阵的创始人兼领袖,是一位有17年坐牢记录的政治拘留者。原稿是他在林清祥葬礼上对后者英勇及富原则性的一生所作的情义并茂的颂词。

    另外一位同时代的益友奥士曼·阿旺高度赞扬林清祥为当代马来亚夜空上一夥璀璨的明星。他跨越华族文化群,领导各族争取实现一个统一的国家,把马来语定位为多元文化人民的共同语言。

    赛·扎哈里的一章是其《人间正道》政治回忆录中的节录,赛是马来前锋报的编辑,他深情地回忆政治上及个人层次上的‘永不忘怀的同志’。由于自己的健康欠佳,他不能出席林清祥的告别会。1961年中领导前锋报罢工期间,他考虑参与新加坡的政治活动。自从他被禁止进入马来亚后,他和林清祥成了莫逆之文。赛也在1963年2月被捕。和林福寿一样,他是同期拘留者中最后被释放者。那已是将近20年后的80年代了。

    赛·胡中·阿里博士是50年代中期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学运积极领袖。在1974年华玲农民大示威游行后,他当上6年的政治拘留者。日前他正领导由阿末·布斯达曼1955年所创建的马来亚人民党,布斯达曼是林清祥的政治伙伴.他在文章中也把林清祥定位于马来亚政治的大漩涡间,并穿插些非常动人的个人回忆。

    另一名政治拘留者,前新闻工作者A·马哈迪哇也回顾他对林清祥的印象,提供了这一位年青又谦虚的人物近乎神话式的威望的一些线索。他同时用相当大篇幅来描绘个人对林清祥的观察。

    第6篇由许艾丁撰写的文章,代表一位年青新闻从业员对林清祥这位不曾在历史教科书出现,却又令同时代人敬畏的人物的发掘。他的视角可以和林清祥同时代者作个有趣的对比,可为自己及同辈人指出其时代的相关性·并将之传予新世纪开始的新生代。

    沙末·伊斯迈写了一篇简洁的短文,告诉我们林清祥在以华语为主的新加坡,扮演推介马来语为国语的角色。他也淡及林清祥和50年代马来写作人之间的关系。

    本书及其第2部分以陈仁贵送别其挚友及领袖的悼亡诗作为结束。

    任何同类的书籍都不可能充分公平地研究林清祥这样的人物。(注1)除了哈柏和普尔格林的论文外,本书欠缺细心的档案研究,而这正是把他置身于他的时代,对其作出充分评估所亟需的。正因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要填补这一真空的前景是那么的渺茫,我们希望这一综合个人回忆、历史评估以及林清祥个人言论的文集,得以表达对他丰富的政治遗产与风范的敬意,并藉此鼓励他人作出更具体的研究和更正确的评价。


注1:
    在Lam Peng ER与Kevin Y. K. Tan最近共同编辑的《李光耀的随从们》(悉尼Allenand Unwin 1999年版)一书里,有一个人显得奇怪特殊。书中其他文章,以各种方式叙述这些为李光耀服务的人物。他们协助他在50年代至80年代间取得政权,并维持政权;而唯一的例外就是林清祥,虽然林清祥比李光耀年青,也没有后者的剑桥大学门第背景,他从来就不是李光耀的随从。对于广大群众而言,林清祥是人民的真正领袖,是李光耀之外的另一选择·是李光耀后来的对立者。他的随和与谦逊,一再证实了他在同伴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林清祥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一些有关李光耀统治下的新加坡的近著中。它们对林清祥在50年代及60年代的新马工人运动及反殖运动中角色的肯定,虽有些勉强,但却无可避免,去除林清祥的重要角色和崇高领导,任何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都缺乏可信度的。慷慨地把他写进官方或主流的历史中,更重要的是企图合法化这些著作一一“看!连林清祥都有所记叙,”林清祥和李光耀个人性格上的对比一一林的谦逊,甚至天真和李的专为自己设想与不择手段,及它全面的政治含义一一再也不可能充份地加以分析,更何况是要加以详述了,要求不偏差又公允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实际角色,可能是一项奢望。




总序

    我们曾经走在崎岖黑暗的路上,大家怀著同样一个希望,朝著有曙光的方向不停地前进。

    我们曾经留下许多痕迹,那是由理想、热诚、欢腾以及愤慨、挫折、血与泪编织而成却无法抹去的历史片段。

    我们决定把我们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展现出来,不再被刻意隐瞒和遗忘:让它对那段由于拥有权势而任意裁剪制造出来的“独立建国史”,作出应有的纠正和补充。

    这就是《历史的另一面》。

    当年,各民族各阶层人民,曾来自四面八方,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掀起了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在各个领域,如学运、工运、农运、文教及其他各行各业,通过各种斗争进行反殖、反帝,宣扬社会主义运动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争取独立和建国·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多元化社会。

    殖民主义者的本质,贪婪和残暴,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地剥削、压迫和奴役,搜刮天然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工,如遇到不合作或反抗,就进行镇压,甚至屠杀。当年,老奸巨猾的英殖民统治者更是魔高一丈,把欺骗、离间,分化、收买、渗透和颠覆作为统治的另一手段。于是,我国人民面对不断的逮捕、监禁、驱逐出境,将乡村无辜人民杀害却嫁祸别人,几十万人民百姓被驱离家园而赶人大型集中营一一新村里,许多团体被查封,新闻被封锁,群众议论被压制,限制民族语文教育发展;而强制推行宗主同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豢养叛徒走狗渗透社团和学府,专搞破坏和颠覆活动。

    英殖民统治者曾得意地夸耀:当年他们在马来亚最成功的功绩,就是建立了新村(把人民百姓集中起来,用铁丝网围著,一入夜即戒严,进出口处只有一个,容易监视每个人的行动),和分化民族间的团结关系及破坏反抗组织。

    但是,尽管英殖民统治者采取任何手段进行镇压,仍是无法阻止人民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抗和斗争。

    英殖民统治者—方面要应付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另—方面也穷于应付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在经济利益方面也遭受重大损失。再加上二战后的国际形势,所有殖民地人民都掀起了一片独立解放斗争的浪潮。殖民卞义者眼看大势已去,再也无法压制人民的斗争和要求,独立是迟早的事。在面对种种困忧下,不得不改变和放弃对马来亚的直接统治。英殖民统治者事先作了安排,培养一批封建贵族、官僚买办阶级、亲英殖民主义份子,准备把政权交给他们。因此,马来亚的独立,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得来,促成独立的背景和因素却是异常明显的。尽管本国的封建贵族和官僚买办攫取了广大人民的斗争成果,夸夸其谈,说什么:“独立是谈判得来的,不费一枪一弹,不流一滴血。”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刻意编造的谎言!

    独立后,国家的社会面貌并没有任何改变,百分之百靠拢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内继续使用《紧急法令》及后来的《内安法令》 ,不断进行逮捕、监禁·禁止罢工、结社、言论自由;压制民族文化、出版事业(禁歌、禁书,禁舞等不胜枚举),摧残民族语文教育,刁难公民权申请等等:在经济方面,完全继承殖民地时期的衣钵,丝毫没有发展民族经济的迹象;对在独立斗争时期的牺牲品之一的“新村”,不屑一顾,任其自生自灭:对因参加抗英活动而被英殖民统治者扣留监禁人士,继续作无限期监禁等等“所有这一切在在说明了,独立后接掌政权的联盟政府只是取代英国,采取同样手法统治马来亚罢了。因此,人民普遍不满,认为要建立一个完整独立、自由和民主的国家,就必须继续斗争,直到取代联盟政府为止。

    联盟政府时期的在野党有: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国民党、回教党,马来亚人民进步党、马来亚党等。

    社阵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日),由劳工党、人民党、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简称社青,于1958年被联盟政府封禁)组成。后又得新成立的国民议会党加入。当时提出社会主义的主张,反对种族主义,照顾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在政治经济上,标明要摆脱殖民地阴影,维护民主、人权,发展民族纤济;在国际上采取中立立场,特别是在亚洲地域,主张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列五一劳动节为公共假期等。

    然而,这些主张却被联盟政府视为“亲共”。是配合马来亚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因而,社阵遭受联盟政府的不断镇压,除了大量各级干部被逮捕和长期监禁外,还进一步封禁各地支部。

    社阵的组织在当时高压政策之下而消失,然而,社阵在当时所提出的一部分主张,却受到国阵政府默默认同,并且付诸实施。如承认五一劳动节,并列为公共假期,提高工人福利,提升教育水平,反对依赖西方列强,与中国及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等等。
    当然,社阵还有大部分主张:如切实的民主、维护人权。公平对待各族人民、公平分配经济成果,公共企业国有化等政策尚未落实和实现,有待我国人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进一步去探讨和争取。

    《历史的另一面》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尽量做到使历史恢复奉来面目和完整。历史的任务,承前启后,因此,她也是一面未走完的历史标志。

    《历史的另一面》的筹备工作,从1996年10月开始,于1997年6月了日组成编辑委员会,委员来自半岛各地,大多数是曾经经历过独立建国斗争的参与者,也有《紧急法令》和《内安法令》下的受害者,此外,也有多位是年轻社会工作者。

    《历史的另一面》的编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在某种环境底下,史料的储存和来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更增加了工作的困难。尽管这样,我们恳切希望集腋成裘,希望更多的人或积极参与编委工作或提供作品,或提供所收集储存的资料:如文件,图片、相片等(由于1963年后马来西亚的成立,我们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东马的砂劳越和沙巴)。

    万事起头难,再难也要克服,这是我们的传统。既已起步,就得走下去,直至《历史的另一面》完整地公诸于世。愿以此与大家共勉之。


    《马来西亚历史的另一面》
    编辑委员会  1998年9月




编者的话

    我们遵此虔诚地把这本书献给曾经为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各族人民真正的自由民主事业奉献了他们的生命、青春、自由以及个人家庭幸福的已殁者、幸存者和被迫移居国外者;献给国内所有对我们这——自由民主事业抱著善意的同情和支持的各界友好人士:献给我们的先行者和年青及未来的下一代。

    本书以目前的形式出版,是经过多方面的考量的。根据各种资料的内容、体裁、原编者的用心、篇幅以及英文版((COMET IN  OUR SKY》的原编者的建议,保持其固有的风格,希望能独立成册等诸因素,因此,本书取名为  《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英文本之中泽,改题为《林清祥与新加坡的故事》 ,加上放在书前的《珍贵历史图片》。下册则分为两个单元·第一甲元为《林清祥的文章与讲演录》,这是现阶段从存留下的各类报刊上所能收集到的林清祥发表过的文章、谈话及讲稿:这部份文献是林清祥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们对于理解林清祥及其时代具有一定重要历史意义。本书编委以其名义发表了《编者按语》,目的在于彰显具哲学内容及其特定历史意义。第二单元为《回忆与怀念》,皮集的主要是林清祥的战友们在葬礼和追悼会上的讲词及附录。它们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评沦和谈活,再附上《林清祥生平年表与时代背景纪略》。恰好两册中各有一篇介绍林清祥的珍贵文章·即陈仁贵律师和叶敬林光生的大作。

    这些资料以各自的方式,从历史记叙、学术研究、亲身经历和个人感受,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反映了林清祥的生平、思想、政治斗争、个人风范、他所开拓的事业的功绩及影响,反衬出当代社会的历史面貌。资料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它们提供了思考和研究的空间,相信这也是个别作者的用心所在。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基本上是当代事件的亲历者,国内外文史研究工作者以及有志于我同的民卞改革事业者,我们觉得不需要作过多的谈话。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今后对林清祥及其时代具有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和全面的认识提供一个研究的基础。我们也希望,根据林清祥遗留给我们这份精神遗产,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增强斗争的智慧和勇气,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局势,更是如此。

    正如我们已经出版过的《马来西亚历史的另一面》的四本系列册子,本书是系列之第五(一)及五(二),它是各方面的朋友们集体劳动的结晶品。在此,我们谨向各位作者、翻译者、像片、剪报和林清祥的谈话、讲稿及文章的提供者,本书稿的原编者,以及为本书的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意见、修改,校对、设计及打字者,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在精神上给予我们鼓励的朋友们,致予万二分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理论修养和文学文字水平所限,相信其中纰漏不少,错误难免。为了让我们的读者在理解上容易些,对于个别译稿,我们作了个别文字上的凋整,希望有所原谅。我们诚心地希望读者们给予批评和指正,以改进我们今后的工作,使我们做得更好些。

    《马来西亚亚历的另一面》执行编委
    二00二年十月



部份作者简介
哈柏(T. N. Harper)
Magdalene学院的研究员,也是剑桥大学历史系讲师,致力于东南亚历史与大英帝国历史的研究。
主要著作:The End of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Malaya

许艾丁(Eddin Khoo)
自由撰稿人,之前是某马来西亚日报的特约记者”早期专注于艺术与文化,特别是吉兰丹传统戏问题的探索”

林福寿(Lim Hock Siew)
医生。学生时期为新加坡马大左派学生领袖。新加坡社阵成立时·任中央执委,也是社阵《阵线报》英文版(Plebeian)的主编。于1963年2月“冷藏行动”中被捕。1979年被放逐德光岛,直到1982年才准回到新加坡本岛。

马哈德哇(A. Mahadeva)
1950年代垒1960年代是新加坡《虎报》(Singapore Standard)和《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撰稿人。“新加坡全同记者工会”(SNUJ)第一任秘书长,也是该工会刊物(Wartawan)的编辑?“于1963年2月”冷藏行动”中被捕,会刊也被禁。释放后曾担任著名建筑公司的研究员·房地产发展公司的地产经理·以及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级主任目。目前已退休。

格列·普尔格林(Greg Poulgrain)
    澳大利亚昆士州理工大学历史讲师,对东南亚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其著作Konfontasi:The Genesis of Confrontation, Malaysia, Singapore, Brunei(1997)的第二版即将推出。

拉惹古玛(M. K. Rajakumar)
    医生(吉隆坡)。曾担任马来亚劳工党代主席、马来西亚科学协会主席、“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World Organisation of Family Doctors)主席、第一届马来西亚科学学会副主席。

赛·扎哈里(Said Zahari)
    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担任《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编辑,曾带领员工罢工,反对巫统在1961年对该报的收购。在1963年2月2日被选为新加坡人民党(Partai Rakyat Singapura)的领导之后几个小时便在“冷藏行动”中被捕。1979年被放逐到乌敏岛,1980年才获准回新加坡本岛。其政治回忆录的马来文版(Mcniti Lautan Gelora),英文版(Dard Clouds At Dawn)以及华文版《人间正道》均已在不久前问世。

沙末·伊斯迈(Samad Ismail)
    在报界、政界以及文坛有著卓越的成就。于1946年,1951年和1976年三度在未经审讯下被扣留。在加入《海峡时报》集团之前曾与《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拥有密切关系。现任《新海峡时报》(The New Straits Times)编辑顾问。曾获得马来西亚不少州属所颁发的荣誉奖。1988年获国民大学(UKM)颁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1990年获“亚细安通讯奖”(ASEAN Award for Communications)。1994年获“马赛赛奖”(Ramon Magsasay Award)。

赛·胡申·阿里(Syed Husin Ali)
    自1990年起担任马来西亚人民党(Partai Rakyat Malaysia)主席。之前是马大人类学与社会学教授,也曾当选为马来西亚社会科学协会主席,编写不少作品。在马大之前在新加坡求学时期已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人物。1974年12月到1980年9月,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

陈仁贵(Tan Jing Quee)
    一名对战后新马史有著浓厚兴趣的律师。于1963年10月,即“冷藏行动”之后被扣留。释放后到英国修读法,期间常同被流放的林清祥在一起。返回新加坡后,于1977年再度被扣留一个短时期。

奥士曼·阿旺(Usman Awang)
    马来西亚的人民诗人。在1950年代,当他刚开始写作生涯时担任《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的撰稿人。曾是“五十年代作家行列。(ASAS 50)和“全国写作人协会”(PENA)的领导人物,在1950年代的新加坡以及1960年代及以后的马来西亚的马来文学与文化运动中扮演要角。他也强烈反对殖民地主义、西方军事侵略以及种族主义。2002年初逝世,生前曾获颁荣誉博士学位以及多项文学奖,也获得各州属颁发的不少荣誉奖状。


目录

总序
编者的话
部份作者简介
珍贵历史图片
序一一林清祥璀灿的一生
作者:Jomo K. 译者:陈剑虹

第一辑
《林清祥与“新加坡的故事”》
作者:T.N. HARPER  译者:柳新

《林清祥的政治生涯》
作者:陈仁贵  译者:杨培根

《林清祥在新加坡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M. K. RAJAKUMAR    译者:李万千

《林清祥在英属东南亚于殖民化中角色》
作者:GREG POULGRAIN     译者:郭华盈

第二辑  本辑译者:赖顺吉

《向林清祥敬礼》    作者:林福寿
《历史长空的一颗明星》    作者:USMAN AWANG
《林清祥一一我难以忘怀的战友》    作者:SAID ZAHARI
《我所认识的林清祥》    作者:SYED HUSIN ALl
《回忆林清祥》    作者:A. MAHADEVA
《被历史遗忘的人》    作者:EDDIN KHOO
《林清祥:片片回忆录》    作者:A. SAMAD ISMAIL
《纪念林清祥》   作者:陈仁贯






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上册)《林清祥与新加坡的故事》
注:英文本原书名:COMET IN OUR SKY


《马来西亚历史的另一面》系列之五(一)
书名:《林清祥与他的时代》
出版:社会分析学会INSAN
朝花企业Wasasa Enterprise
1068-1, Jalan Sentul,
51000 Kuala Lumpur
承印:Polar Vista Sdn Bhd (318716-P)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
ISBN:983-99456-4-5
定价:RM16.0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