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
The Chinese of Triang District: Local History and Source Materials
主编:廖文辉
EditorLEW Bon Hoi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与区域研究所(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
Institute of Malaysian and Regional Studies (Centre of Malaysian History)
New Era College

廖文辉

祖籍福建安溪,生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马来亚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中国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和中文系高级讲师、中国华侨大学华侨华人文献资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马新史学80年——从南洋研究到华人研究(1930-2009)》、《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华教历史与人物论集》等书。曾参与中国之《世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和新加坡之Southeast Asian Personalitise of Chinese Descent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的撰写,编有《许云樵来往书信集》、《百年尊孔大事纪年稿》和《沉慕羽资料汇编》系列丛书,有近60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


新纪元学院学术丛书系列②
马来西亚方志系列丛书1

New Era College Academic Series
Malaysian Local History Series 1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
The Chinese of Triang District: Local History and Source Materials
主编:廖文辉
EditorLEW Bon Hoi
排版与封面设计:龚秀霞、李光明
Typesetter and Cover DesignKong Siew HarLee Kuang Ming
封面题字:李乾耀
Calligraphy by: Lee Kean Yau

出版发行Publisher
    新纪元学院NEW ERA COLLEGE (B4P4069)
    Blocks B & C,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电话Tel+603-87392770    传真Fax+603-8733 6799
    电邮E-mailimrs@newera.edu.my
    网站Websitewww.newera.edu.my

印刷Printer
  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25680-X)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电话Tel+603-8061 5533    传真Fax+603-8062 5533
  电邮E-mailvinlinpress@yahoo.com.my
  网站Websitehttp://www.vinlin.com.my
  出版日期Date of Publication201311 November 2013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983-3527-53-3
  定价PriceRM40.00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Zhiliang huaren zhi ji zhi liao hui bian]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廖文辉编
(新纪元学院学术丛书系列=New Era college academic series2)
(马来西亚方志系列丛书=Malaysian local history series1)
ISBN978-983-3527-53-3
1. Chinese--Pahang--Triang--History2. Triang(Pahang)--History
I.廖文辉,1969· IISeries
9595123004951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编委会

编纂顾问:直凉村委会村长邓福乐
          吉拉央村委会村长曹莲英
          直凉中小学校友会余开云
          直凉中小学校友会署理主席莫善鸿
          余福全
          百乐县发展华小工委会顾问余礼和
          彭亨州安溪同乡会总务廖星辉
          直凉各社团单位

编纂委员:陈世震、陈泉佃、卢永绥、傅文仲、陈礼良、廖泽源、萧鸿旺、罗福生、秦天保、胡连枝、胡玉华、曾永发、林福成、余礼协、苏秀龙、颜美秀、张泰、陈俐源、梁德峰、陈正同、赖清郁、廖文辉
协调员:傅文仲
财政:胡玉华
主编:廖文辉
副主编:罗福生、曾永发
执行编辑:朱锦芳、陈淑芬


《马来西亚方志系列丛书》缘起

    地方志素有“地方百科全书”、“一方之古今总览”的美称。方志的书写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方志”一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礼》已经出现,尽管《周礼》的方志与现代意义上的方志仍有相当大的差异,但从先秦的国别史和地理书,无疑可以觅得方志的痕迹。秦汉以来,至南北朝的地志和郡书的兴盛,可谓是方志的滥觞。隋唐出现的图经,发展至北宋不仅在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树立了史、地、文并重的书写范例,是方志成熟和定型时期。方志的著述进入明中叶,已经发展至“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晋入全国修志,遍地开花的阶段。清代章学诚提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认为“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书”,开阔了方志的内容和范围,奠定方志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加上清朝修志的质量和对方志的研究考证更是大大超迈前代,清代可谓是方志书写研究的顶峰期。

    依据中国方志的学术传统,方志不仅内容上无所不包,体裁上也须兼备各体之长。明永乐年间颁布的《修志凡例》列出了21项内容,往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有所增加,方志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事无大小,物无巨细,人无古今,只要与地方有关,皆在搜集采纳之列。体例方面则图表以外,编年、纪传、随笔杂著,各有千秋。此外,修志有如修谱,必须有所延续,一般三十年一修。故此方志有四大特性,即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和连续性。(周迅《中国的地方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明确点出方志的重要,绝不亚于国史。方志既然如此重要,有如此深远的传统,应大力鼓吹国内修志。早在1960年代,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在麻坡进行调研,后撰有《一个移植的市镇一一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一书。接着美国人类学者柯雪润(Sharon A. Carstens)在吉兰丹客家聚落布赖(Pulai)调研,完成其博上论文“The Spiritual World of a Hakka Village”<客家村庄的精神世界>)。除了上述学术研究的成果,晚近一二十年,坊间涌现了不少民间学人收集整理和记录研究地方上人事物的著述,似有方兴未艾之势,如温故知的《吉隆坡华人史话》、张木钦的《荷兰街口夕阳斜:峇峇文化:一次文化统合的奇异经验》、万家安校编的《英烈千秋——加影地区及牛骨头山殉难烈士简介》、林雁的《永恒的虹影》、张少宽的《槟榔屿华人史话》、李永球的《移国一一太平华人史话》、陈嵩杰的《森美兰华人史话》等是。这是华社已经意识到对地方华人文物和史料保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注重治理地方志。综观这些成绩,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为以著述为主,不论是学术专论或短篇文章,文献资料整理出版不足;二为偏重州属或大城镇,二三级等较小市镇往往被忽略:三为强调地方性个别主题或议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面向。

    基于上述的经验,我们有必要制定更为完整全面,能永续经营,行之久远的地方志研究方向和办法。首先,必须将目光转向较不为人注意的小市镇,这些星罗棋布的市集不少开埠已经百年,它是国家历史组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参与了国家的发展,为国家历史做出了贡献。其次,这些市镇内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我们有责任去发掘,搜集即将湮灭的文献,采访即将故去的耆老,这是抢救史料的神圣工作。其三,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尽量全面,无论方位舆图、政经文教、文物博物等,皆在搜集之列,尽可能从各角度呈现市镇的面貌。最后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出版,除了保存一方之史料,也为往后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至于大城市,在人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下,则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即以主题,如庙宇、社团、学校和人物等为搜集对象,最后整合为一体,亦可为一方之志。或者亦可化整为零,以大城市中的村落或市聚为对象,最后再整合成一方之志。事实上,上述的工作是为纂修一方之志进行的准备工作,期望在将来人力和物力等条件的许可下,能产生严格意义,属于本土的方志。

    地方资料的搜集,所以可能,并且重要,还可以从如下两个因素考虑。首先,各种不同研究成果的涌现,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现象解释。早期华人移民的过程,不仅仅是人的移动,同时也将本身的信仰和宗族也搬移过来,故此,就有“移人移神移鬼”的说法。移民为了祈求风平浪静、顺利谋生、健康平安,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般上都会将原乡的神祗带来,待得一切安顿,并在营生有余后建造寺庙以为神明安顿之所在,并受当地人所崇奉膜拜。再者,移民事业有成后,一般会回到原乡,将亲朋邻里一并带来,逐渐繁衍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形式,例如槟城的姓氏桥、麻坡的郑氏、直凉的余姓和廖姓等是,这可以验证除了猪仔制度以外,带动邻里亲属的移民也是其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移民方式。而特定的职业为特定的方言群所垄断,或某些地区以某一方言群为主,皆可透过地方志的资料收集看个真切。通过地方志的资料收集,不仅可以验证学界的研究成果,甚至修正既有的论述。

    其次,地方志的研究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史学方法,依据文献资料重建地方的历史,惑怕将流于表面,只能平面论述当地会馆、庙宇和学校的发展演变,或是简单堆砌不完整的华人移民过程,却无法呈现这些现象背后的人群和意义。诸如为何移民?如何进来?神庙、会馆、宗祠等组织何者为先?彼此间可有关联?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一般文献所无法反映的。再者,许多的华人市镇属于规模较小的二三级市镇,文献的记载有限,甚至空白。故此,必得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直接进入历史场景,深入了解,尤其是给当地的耆老进行口述历史,在填补无数历史空白之余,还可为国家族群抢救和保存丰富的史料。在现今大部分课题已经开发殆尽的时刻,能有所修正补充,已经不容易,要有所开拓和创新,恐怕难如登天,而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的方志研究,或许可以给马来西亚的华人研究有所添砖加瓦。

    清代吴汝纶谓:“方志之作尚矣,网罗散夫,撰集旧闻,为史者资焉。”(《安徽通志.序>>)为此,新纪元大学学院大力呼吁推动“我们的地方书写”计划,由马来西亚与区域研究所主催,提供思路和人员,经费则由地方团体承担,将成果出版为“马来西亚方志系列丛书”,如此不仅可以走出地方,还可进入国际。


廖文辉
201381
定稿于新纪元学院
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



    修志在中国皇帝制度时期已经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同时也是收存地方史科和“资治”的工具之一。在马来西亚,虽然没有这种传统,但修志无疑是有效保存华社文史资料和华人文化的方法之一。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产生了不少地方研究的著述和成果,但广泛搜罗地方资料的方志,仍然不可多得。为此,我们以小市镇为对象,巨细靡遗搜罗采集相关资料,参照中国方志体例和编纂手法,修纂深具本土特色的方志。为了贯彻这个理念,直凉成了实践的试金石。

    直凉(Triang)位于彭亨州百乐(Bera)县,早期附属于淡马鲁(Temerloh)县,199221日百乐县成立,成为其县署之—。直凉除了符合上述小市镇的要素,它还是一个具有百年开埠历史的市镇,也是紧急法令时期最后一批成为白区的地方。由于直凉属于内陆市镇,不似与大城市比邻的新村,其形态变迁不大,基本还维持早期的样式,不致支离破碎,较易于拼凑出其原始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马新华人移民史上有其特殊性。这里的居民主要为华人,其中高达70%为闽南人,闽南人中超过一半为安溪人,形成聚族而居的聚落。而直凉的庙宇、宗祠、社团和义山的存在,很明显地表示它已具备了早期移民聚落必备的元素,可谓是典型的华人移植市镇。透过文献征集、田野调查和口述采访,本志尝试将直凉华人从移植到落地生根的全过程拼凑出来。

    由于时代国情的差异,中国方志修纂方法容有参照之处,但内容则不可一概而论。当代著名方志学家傅振伦说:“修志之道,先严体例,义不先立,例无由起,故志家必以凡例冠之。”我们没有传统包袱,一切从头开始,可自行底定体例。首先我们强调史料为主,论述为辅,不仅是资料的堆砌排列,也在全书之前撰有<直凉华人志略>一文加以论述分析,尝试解读资料的意义,提供一偏之间。其次将类型各异的材料,依据其内容编入相关的编目,而非机械式地按史料性质分类。涉及的资料类型尽量全面,涵盖传统文献,如:特刊、报章、著述和口述釆访。目前较不为人注意的义山记录簿、社团会员名单、新村住户和商号的籍贯姓氏等,也是本稿极为重视的史料。殊为可惜的是,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数十笔与直凉相关的档案文献中,我们依据内容摘要挑选出1950年代较为重要的五项,其中的四项竟然已经损坏,无法借阅,余下的一项归类为机密文件,不能公开。档案文献的厥如,是本稿的缺憾。

    体例既定,下一步骤则为拟定编目,另一著名方志学家李泰棻曾谓:“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其旨在斯”。全志共分十卷,即舆图、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社团、教育、宗教、文化和人物,以及三个附录。

    事实上,在马新一地,好些地方都在进行地方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有者已经付梓出版,如余悦胜编的《泗里街省华族史料集》(诗巫: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出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编的《斯里阿曼省华族史料集》(诗巫: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1999)、《沙令地方史略》  (古来:柔佛沙令村民协会,2009)、许世韬的《诗巫的古田芭》 (诗巫:砂罗越古田公会,2012),以及张晓威和黄文斌著的《柔佛州华人地方志一一古来再也县新村(第一册)(八打灵: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2013)等是。然而,这些史料集的文献资料基本上较为偏重于社团会馆、学校和宗教团体等的史略和发展,或者是地方的开埠史略,这些资料固然可以呈现华人社会的主要面貌,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地方上华社的迁移史,方言群结构和活动、日常的生活礼俗,无疑是这些传统史料所无法展现的,这也是目前华人史研究中极为匮乏的史料。这些材料的获得必须依据地方的特殊性,并深入草根,接触当地人群,尤其地方耆老和乡绅,口述历史无疑是个极好的方法。除此以外,义山记录簿内往生者的名姓、籍贯和岁数:紧急状态时期新村内各产的名姓、籍贯和职业,以及街市商店的调查访问,无疑都是急需整理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也只有透过当地人的协助才有办法取得。

    为此,本书某些内容或许可为往后修志之参照。首先是警卫团的资料,有关警卫团的研究成果目前仍然鲜见,我们很幸运地得以采访三位警卫团的成员,一位是直凉警卫团督察,虽然已经移民台湾,但我们仍然先后两次给他进行了口述历史,事后他还补上一篇自传,详述警卫团的情况。这些访谈稿和自传,让我们对直凉新村警卫团组织和活动有个较明晰的认识。另一位则是直凉区警卫团的队长,在给他访谈后一个星期就与世长辞,所幸透过其口述,直凉警卫团的基本面貌得以保存,这也反映了抢救文献刻不容缓的事实。另一位是警卫团的班长,也提供了宝贵的警卫团信息。

    其次,利用义山记录簿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基本整理出直凉的方言群体和姓氏结构。义山记录簿用于学术研究,在国内还算新颖。就目前所知,仅有郑名烈用麻坡永德公冢的记录簿作研究分析之用。从记录簿中发现直凉华人移民主要来自安溪、永春和德化,基本确认是个闽南的村落。姓氏方面则以林、陈、苏、廖和余等姓氏居多,尤其是廖氏基本来自中国侨乡同一个村庄,其它各姓氏也存在这个现象。由此可见,宗亲移民的痕迹极为明显,这是内陆以垦殖为主要经济活动之村落的基本发展模式,当垦殖面积扩大后,急需人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招揽同乡亲友,这与矿产开采以猪仔作为人力资源最大的不同。

    其三,透过对住户的调查,基本确认出直凉新村两百多户人家的姓氏,这对姓氏分布结构的分析大有助益,不无可惜的是,省籍的确认只完成部分,否则还可据此分析方言群体的结构,以强化义山记录簿的分析结果。此外,一些目前还没有进入学界眼帘的资料,如会馆会员名单、学校点名单,都是我们分析方言群体和姓氏结构的辅助材料。年鉴学派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法,就是采用地方上医院和治疗所的病历卡上的病例记录来分析地方医疗、人口迁移等问题。故此,尽量使用不起眼、最平常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将是未来本土华人研究的趋势。

    其四,本志另一特点是有意识的搜集民俗资料,进行采风工作,诸如战前的吸食鸦片情况、童养媳、新村的日常生活等,所得固然极为有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个尝试,也是个起步,并可以为往后开展民俗研究累积材料。地方资料的收集,如果仅及于传统社团、华校、庙宇、人物等材料,在现今的研究上,恐怕已经有所不足,而民俗是群众的生活相,尤其表现在中下阶层的庶民日常生活,进入宝山空手而归,无疑殊为可惜,如果不趁已届耄耋之龄的长者还健在时,探访整理出战前和战后老百姓的生活礼俗情况,髓着世间的推移,这些资料将成广陵散了。
    直凉不过是个弹丸小镇,却蕴含如此丰厚的史料,反映如此多的现象,在史料的应用有所推陈出新,这是始料不及的。囿于人力物力,本志无法如中国传统修志般巨细靡遗、求全责备,动植物的博物学领域和其它族群的资料,我们无法兼顾,这是本志不足之处。在书前的(志略),对直凉华人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论述,冀望能与文献史料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的出版除了填补本土研究的不足,也希望能藉此带动其它市镇进行修志,则于愿足矣。

    寥寥数语,略表刍荛,是为序。

廖文辉
201375
定稿于新纪元学院
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



目录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编委会
缘起
表目录
图目录
直凉华人志略·廖文辉
一、直凉概述
二、移民与定居
三、经济
四、社会生活
五、社团
六、宗教信仰
七、教育
八、政治
九、小结

卷一:舆图
彭亨主要城镇位置图
直凉及其周边四个华人新村位置图
市政局市区规划图
直凉新村草图
直凉大街图
直凉大街商号演变表
直凉新村籍贯与姓氏图(新村时期至1970年代)
A
B
C
D
直凉新村籍贯与姓氏图(1980年以后)
A1
B1
C1
D1

卷二:历史
直凉开埠史考·陈世震
直凉新村的成立·谭松发
直凉的海南先辈、海南芭和海南村·罗福生
直凉的客家人·罗福生
廖姓宗族移居直凉史略·陈世震

卷三:政治
直凉反殖急先锋陈玉光·陈世震
陈国平八十自述·陈国平
      附:审判汉奸的冤案·陈世震
日据时期蒙难者卢塔
日据时期与紧急法令时期的生活·余生利口述
日据和紧急法令时期直凉·陈国平口述
日据和紧急法令时期的经历·陈泉佃口述
      附:双溪镭屠杀事件
警卫团的编制·陈国平口述
直凉警卫团·陈礼良口述
紧急法令时期的遭遇及对直凉的印象·余宗发口述
直凉任教与左倾份子的经历·黄国强口述
独立后地方议会的情况·萧鸿旺口述
家族移民史与直凉的经历·刘重光口述
血腥的镇压——直凉园工潮回忆录·和南水、梁伟才、唐亚华
亚沙汉与直凉园工潮回忆录·李万千
直凉园事件大事纪
直凉民主行动党发展始末·古南霖
直凉民政党·朱锦芳整理
州议员经历忆往·莫善鸿口述

卷四:经济
从一张90年前的地图看直凉的经济发展·陈世震
早期直凉及而连突华人的经济活动·刘崇汉整理
直凉早期的经济和生产活动·余福全口述
家族移入直凉史和早期经济活动·余福全口述
1997年以来直凉经济概况·古南霖
直凉经济发展现况·朱锦芳整理
    附:直凉非法芭地的开垦情况·余礼和口述
1960年以前直凉的交通运输·林保泉
直凉的传统行业·颜美秀
家族杂货店生意·邓福乐口述

卷五:社会
直凉华人的长辫子·陈世震。
鸦片买卖和吸食情况·陈国平口述
直凉的童养媳·颜美秀
丈夫早逝的童养媳李绍华
童养杂记·陈世震
直凉的社会与文娱活动·陈世震口述
直凉紧急法令与新村时期的生活·唐挺口述
紧急法令下新村建立时期的生活·陈正同口述
直凉唯一的华裔邮差·朱锦芳整理
直凉早期华人影院事宜·张裕元口述
直凉的社会现状·朱锦芳整理

卷六:社团
直凉华人社团分类总表
一、总会
    直凉华夏大会堂
二、地缘
      彭亨州安溪同乡会
      附:彭亨州安溪同乡会会馆·廖星辉口述
      彭亨德化会馆
      直凉客家公会
三、血缘
      马来西亚余氏总会彭亨州联络处
      彭亨州举溪陈氏宗亲会成立事宜
      彭亨苏氏宗祠
四、业缘
      百乐县中华工商联合会会史·古南霖
五、教缘
      直凉中小学校友会注册成立始末·陈成
六、社会福利
      直凉区警卫团的创立·古南霖
      叁娘善心老人院
      彭亨直凉爱心慈善社·胡玉华整理
      直凉特殊培训关怀中心

卷七:教育
直凉的私塾教育·陈世震
直凉早期办学情况及余天演生平·余开云口述
直凉办学经历和教育情况·李秀卿口述
直凉国民型华文小学一校校史
    附:日新创校拾遗·颜美秀
直凉国民型华文小学二校校史
直凉华小二校迁校始末
直凉国民型中学溯源·余开云
    附:直凉中学正名为直凉华侨中学

卷八:宗教
一、宗教
    直凉基督教会·朱锦芳整理
    深具历史价值的圣若望教堂·颜美秀
    天主,请环抱圣若望教堂·庄丽碹
      慈光寺·释圆鸣口述
      珍宝觉心林·朱锦芳整理
二、民间信仰
    开南寺建庙始末·陈泉佃
    直凉真灵道堂·朱锦芳整理
      玄云殿述略·朱锦芳整理
      廖氏宗亲、益安堂的建庙历史和事迹·廖泽源口述
        附:益安堂众神巡境盛典
      直凉中原普渡述往·陈泉佃
      早期直凉的道士职业·陈正同口述

卷九:文化
一、民俗
      直凉青狮团·颜美秀
      直凉华乐团·颜美秀
      罗福生:“碗碟”收藏者·颜美秀
二、艺文
    ()杂文
    教育问题与直凉教育点滴·余天演
    我一生中甜生活点滴·陈俐源
    母校栽培,深深难忘——忆我师·陈秋莺
    她要结婚·苏丽绮
    一首在罗厘上完成的诗·叶明
      ()
      叶明诗选
      陈世震诗
      ()书艺
      何曼石墨迹
      叶明墨迹

卷十:人物
一、人物传记
      苏献杯
      卢宜(火回)
      苏呈滚
      苏呈澜
      胡荣伋(附:已故胡荣伋生平)
      吴昭月
      古南霖
      叶明琚
二、人物简介
      ()地方与社团领导
      ()文教
      ()历届直凉区州议员

附录          
吉拉央新村简介·朱锦芳整理
直凉新闻汇编(1957—1971)
《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口述采访记录表

参考文献
征信录
后记

表目录

1.直凉华侨义山墓冢登记簿(1946-1976)籍贯统计比例表
2.直凉华侨义山墓冢登记簿(1977-2002)籍贯统计比例表
3.直凉华侨义山墓冢登记簿(1946-2002)姓氏统计比例表
4.彭亨州安溪同步会会员姓氏分布表(1996-2012)
5.直凉大街商号演变表
6.直凉新村人口成长表(1950-1995)
7.直凉大街店铺表
8.1951年直凉设立县署、警察署及乡村警卫团的职务与人员表
9.1939年彭亨城镇及商业中心及人口表
10.直凉华人社团分类表
11.直凉华小一校历任校长
12.直凉华小一校历任董事长和家协主席
13.直凉华小二校历届董事长与校长名表
14.历年学生人数统计表(1982-1992)
15.开南寺历任主席、财政、总务和文书名表(1962-2012)
16.胡玉华社团职务一览表
17.直凉新闻选编(1957-1971)
18.《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口述历史采访记录表


图目录

1.直凉廖氏族谱草图(之一)
2.直凉廖氏族谱草图(之二)
3.彭亨主要城镇位置图
4.直凉及其周边四个华人新村位置图
5.市政局市区规划图
6.直凉新村草图
7.直凉大街图
8.直凉新村籍贯与姓氏图(新村时期至1970年代)
9.直凉新村籍贯与姓氏图(1980年以后)
10.紧急法令时期的新村入口
11.旧时的巴士
12.警卫团督察一一陈国平
13.1954716日陈国平摄于米色拉警卫团训练所海滨
14.颁赠勋章信函
15.停放在球场上的直升机
16.穿戴在左手的臂章
17.直凉特别队队员驻防于明光
18.直凉民主行动党的支部
19.直凉民政党的支部
20.1923年直凉土地测量图
21.直凉园丘工人合同
22.直凉火车站等待运送的树桐
23.1963年以前装满运载货品的罗里
24.光华理发店的“手动式风扇”
25.黄世禄的中华民国侨民登记证
26.徐淑兰的中华民国侨民登记证
27.1949年种植稻米临时执照
28.荣利退股合同
29.紧急法令时期的米牌
30.大街街灯
31.1936年邮局全貌
32.寄自中国以华文书写的无门牌地址函件
33.谭绍麟退休前与局长及三位邮差合照
34.谭绍麟与邮局局长、警局局长、电讯局局长等合照
35.直凉现今邮政局面貌
36.直凉华夏大会堂图书馆
37.彭亨州安溪同乡会
38.彭亨德化会馆
39.直凉区客属工会
40.直凉中小学校友会
41.参娘善心老人院
42.直凉爱心慈善社
43.直凉特殊培训关怀中心
44.直凉国民型华文小学一校
45.1924年直凉埠华侨组织日新学校全体合照
46.直凉国民型华文小学二校
47.直凉华小二校迁校后的照片
48.直凉华侨中学
49.直凉基督教会
50.直凉天主教圣若望教堂
51.慈光寺
52.珍宝觉心林
53.彭亨最高的观世音菩萨雕像
54.开南寺
55.真空教真灵道堂
56.玄云殿
57.直凉中元普渡场所
58.何曼石墨迹
59.叶明墨迹
60.吉拉央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