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课程的改革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我国小学课程的改革
陈宝武

    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变化,一些国家的教育也常常需要进行改革,而课程、教材的改革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1983年以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局部的,而1983年以后,课程改革是全面的。1983年在全国第一年级开始推行的3M制,是小学课程的全面改革,到今天已进入第10个年头了。   

    10年来,我国的社会起了变化,而教育部也接获各界对3M课程提出的许多意见,基于此,教育部属下的课程发展中心已全面展开修订与重新编纂课程的工作,包括华文课程的修订。

    3M制已推行10年。究竟它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让我们回望历史,检讨3M制,然后对今后课程的改革有一个取向。

    教育部为什么要在80年代初期推行3M制呢?

检讨3M制的优劣

    内阁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第15项建议指出:“当局要重新检讨小学课程,以便所提供的教育能够迎合教育的需要,使全面的个人发展,包括基本的教育领域(读、写、算)及启发儿童的才能。

    57项建议指出:“小学课程之拟定,应使儿童能够达到三个基本领域之才能,即通讯、人文与环境,并适应学生自发、开启精神能力与才能兴趣及需求的个人发展。”

    根据内阁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的建议,教育部属下课程发展中心于19796月至1980年之间,进行一项小学生基本技能程度的调查。调查显示,各源流小学有45%的学生不会读,超过50%不会写。此外,国民小学有70%的学生不会做算术,而华文小学有51.7%。

    教育部长认为这是“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所以他决定宣布实施着重于读、写、算的小学课程。

    3M制下,小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小学一年至三年;第二阶段从小学四年至六年。

    第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共有三个部分,即基本技能读,写、算,回教与道德教育,艺术与创作。

    第二阶段的课程内容有四个部分,即基本技能读、写、算,人文与环境,回教与道德教育,艺术与创作。

    让我们看看3M制的主要特点:

    1、在第一阶段,语文科与知识科(人文与环境)的综合使儿童能学习知识的整体性。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了解生活环境。

    2、在第一阶段,语文(读写)课程分为18单元,即一年6个单元。在第二阶段,读写课程分为7个单元,即一年3个单元。把课程内容分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方便测验与评审工作,方便辅导教学的进行,也方便教材的编写。

    3、在3M制下,除了读、写、算三种基本技能以外,其他如观察,思考、分析等各方面的学习技能也成为儿童必须达到的目标。

    4、辅导教学与增广教学。在教学上,我们对儿童应该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儿童应给予特别的指导与帮助,以使他们能迎头赶上;对于成绩优异的儿童则给予更多的学习材料,使他们发挥潜能。因此,个别学习,个别指导是3M课程的重点之一。

    5、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小。儿童应有机会发展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需求。长大后,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国民。

    6、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因素能决定课程的成败。在3M制下,教师得扮演更大的角色。教师应鼓励并激发儿童,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各方面的活动,以掌握基本技能、发展理解能力及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学生语文能力一般提高

    10年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上提高了,尤其是听话与说话能力。但根据马大教育系依萨哈仑教授的看法,每年约有25%的六年级毕业生不会读,27%不会写,28%不会做算术。而马大教育系副教授蒂拉博士日前也指出,小学新课程的概念及宗旨都很好,但由于有关方面无法更改旧的教育制度来迎合课程要求,造成它的推行效率受到影响。

    理论上,3M制是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家B.S.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的理论拟定的。所谓“掌握学习”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我们要求他们学会的教材。这种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因为“群体教学不会给同一教室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通过频繁的反馈和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改正,就对群体教学作了补充”。通过“掌握学习”的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95%的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这阶段,教育部应重估“掌握学习”的理论,并听取各方面对新课程的意见与回馈,以利检讨工作,促进课程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1983年之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革新是局部的。随着1979年内阁教育报告书的建议,包括课程革新、师资训练、技职教育,教育管理、教育设施等,教育部着手全面革新小学课程,并于1983年在全国一年级开始推行小学新课程。

    到今天,小学课程已推行10年。而10年来,我国的社会也起了变化。因此,我国的教育与课程也必须在变化中求存,在新的条件中寻找新的取向。

    基于上述情况,教育部首先拟定了国家教育哲理,以期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一个基础。教育哲理的目标如下:

教育哲理的目标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

    国家教育哲理强调终身教育、个人全面发展,造就拥有丰富的学识、技能,并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的大马公民。

    随着国家教育哲理的拟定,我国教育部于1988年开始推行中学综合课程,并于1992年初把幼儿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这样,学前课程的拟定,小学与中学课程的革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教育发挥其功能,以配合先进国的宏图大计。

    目前,幼儿园课程指南已拟定,并在全国千多所政府小学开办的幼儿班推行。中学综合课程推行至今,也已进入第五年了。在现阶段来检讨及革新小学课程,应是合时的。

    一般上,课程的修订与革新,应考虑下列项目或步骤: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
    三、教材编选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小学的培养目标

    小学的培养目标应涵盖国家教育哲理的要求并迎向先进国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建立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大马团结邦国,创造一个自由、安宁与发展的大马社会,实现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建立一个有道德观念与伦理观念的社会及建立一个成熟、自由和容忍的社会。此外,我们也要重新考虑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他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或运动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包括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情感领域包括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鉴赏和令人满意的顺应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操作或运动技能的领域由多种技能和运动技能等目标组成。

    总之,小学的培养目标应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以适应国家需要的公民。

    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有必要注意小学教育的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课程体系除了迎合社会要求外,也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并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的健康发展。各学科的内容,力求广度和难度适当,加强应用性、实践性和人文性,语文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认识能力,培养视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教材是教授及学习的材料。它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而使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组织和编写各科教材的内容时,应注意教材的知识性、教育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组织上,一切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并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应强调德智体美等美德

    原则上,教学过程应强调德、智、体,美、劳各种美德;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目的地自觉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进行辅导。教学组织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上,教学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适当进行分组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其实,各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功能。教师应灵活地设计或使用各种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定,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具有预测、诊断、评定、激励等功能。因此,当我们进行课程革新时,除了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编选教材,注意教学过程外,也要建立一套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的制度。

    编订课程标准不但是一项任务,它也是一种挑战。但愿我国这一回的课程革新,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大面积地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水平。


    (23/24-04-1992《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