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国中小学华文班问题何时了?
黎煜才
我国的教育,常受语文的问题所困扰:马来西亚语文、英文、华文、淡米尔文的地位与学习,一直是教育当局与学校谈论不休的课题,有些问题,悬而未决,主要由于当局不予以正视。
政府自去年起,将“母语班”的名称改为“华文班”或“谈米尔文班”,同时配合中学综合课程(KBSM)的制度,将这些班级编在正课内,显示教育部已经比以往更关注华文或淡米尔文的教学,也有意在不明文的情形下,把华文提升为第三语文,最低限度把它看成一种国际语文,大大冲淡了种族的色彩。也许这是根治小学、国中华文班的最佳办法。这基本概念是一项突破,问题在于有关方面是否有热忱或订定全盘的计划,将多年来扫进地毡下的奇难杂症----提出检讨,然后设法加以克服或解决。
华文班的学生数目
根据教育部全国华文科高级督学谢文进发表的资料,我们得知1991年全国共有1千292所国中,学生总人数为134万5千71人。其中561所开设华文班,学生人数计18万4千757人,以柔佛州开班最多,吉兰丹是唯一没有中学华文班的一州;小学方面,今年全国约有500所小学,共有283所开设华文班(各州都有,以雪州占首位),学生人数有3万4千552人。一般的趋势,选修华文的学生逐年增加,而且自从这种班级开放予各族学生之后,已有非华裔学生参加,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以往的母语班,认真来说,是属于敷衍性质,点缀点缀,聊胜于无,真正收效,可渭极之有限。名堂改了,如不从实质方面去改革,到头来不过换汤不换药,依然令家长失望(今番将包括一些巫印籍家长在内)。
华文班最大的难题在于师资的不足。中学华文科教师(尤其是教高中的)本来就缺乏,勉强向华小拉夫,只可作权宜之计,不可如法泡制,年复一年。何况有时受空间或时间因素的影响,要拉夫也拉不成。只好关“班”大吉。长远之计,增加中小学华文教员数目才是治本之道。
程度有日趋低落之势
无可否认,经过30年的“畸形”发展,我国华文程度有日渐低落之势,加上现实环境与功利思想的作祟,很多华裔子弟都不注重母语教育,甚至对母语产生恐惧感,参加师训也尽量避免选华文科。据说小学新课程实施以后已起力挽狂澜之效,希望他们上了中学能再接再厉,日后成为华文教育的生力军。当前的华文教师不妨多采取主动,在小学或国中挑大梁。华社须发起“为华文教育献出力量”的运动,有资格教华文的都归队,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这项运动。一些已退休,但身体仍健壮的华文教师,不妨号召他们出来效劳。若能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向外地(特别是台湾)交换或征聘“合约华文教师”,相信可应一时之急。
师资问题一日不解决,华文班的阴影将一日无法消除,这种班级形同虚设,或可有可无的情况将继续维持下去。当师资问题有望解决,其次得注意课室问题。
虽然教育部已有明令,学校须将华文(目前到中四)编进正课,但真正照做的到底有几成,很值得怀疑。学校当局对这问题不太热心,可能是因素之一,不过课室、节数等实际的难题也是事实。学生人数众多,分上下午班上课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办法把1节华文排在时间表内,两节在时间表外。就算没有这个问题,在时间表内的1节也得大费周章,或许也是附加(如在星期五中午回教徒学生未上课前),亦即是时间表以外的。因为课程已相当密,3节道德教育(非回教徒学生必修)与3节回教教育(回教徒学生必修。另两节朗经练习排在时间表外)已排在一起,华文节与什么科目配合?要是有马来学生选修华文,星期五中午上课的安排便行不通了。难怪很多学校还是照样把华文班排在星期六,一次过上完。
语文课不能一暴十寒
小学或国中每周上课5天,周六上课,往往牵涉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心理问题、交通问题、补习(工作)问题,遇到当天是公共假期,学校假期(前后),都会影响上课。在星期六进行课外活动、运动练习、比赛、节祝会、运动会等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语文(以及其他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可“一暴十寒”。3节分3天上,与在同一天上,效果是大有差别的。实际上。每周3节的时间能学到些什么,还是个大问题。玛拉工艺学院选修华文科的马来子弟,每周共有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至于华文课程,每周有4至6节华文的改制华文中学(全国共有56所)尚且觉得难以涵盖或完成所订课程,只有3节(而且又七除八扣)的国中到底能教多少,那是可以想象得出的,要这些学生也去应考SRP或SPM华文科,考出来的成绩如何,也不难猜测。
到目前为止,课程发展中心似乎只编了一套适合华小的小学华文课程纲要,并未另编一套适合小学华裔学生的华文课程纲要。市面上无疑也有注明“适合小学采用”的华文课本,可是它们到底根据什么标准而编纂?大概是在“想当然耳”之下编出来的。这些程度“略低”的课本,是不是也适合用于对华语华文毫无认识的非华裔小学生?
全国华文班的事务只由一个人去处理,当然极为不合理。全国校长职工会建议每州至少要有一位督学负责华文(或淡米尔文)班,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教育部应尽速实行。无论如何,这些督学的责任不外监督华文(或淡米尔文)班是否能顺畅开设,有没有偏差或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师资,编班及课程这几个大前提还是拖个没完没了,有关督学仍得袖手旁观,徒呼奈何。
(24-02-1991《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