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华小师资荒所引发的问题
胡兴荣
无可否认,华小的师资荒使得我们当前直接面对比之过去更为严峻的课题,其中包括:一,华小的结构性问题;二,国中师生的素质问题;三,独中的华文程度。这一切恰恰好说明是我们的华文教育始自半个世纪以来的“游园惊梦”,以及众多华教工作者“宁呜而生,不默而死”的心志。
应该看到,华小的师资荒固然暴露出了大于冰山的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并且反映了我们社会长期以来潜伏的问题根源。但更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华小的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积淀已久的讨论,诸如:不谙华语华文的问题、校地问题;不获准增建分校和拨款不足的问题;加上名额爆满、课程的自主性等等。这一切当然是问题的所在,可是每一个时代自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必须以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对待之;因此在现阶段的瞻前顾后之余,我们更应该针对问题的根本寻求解决之道。
尤其师资和校舍的不足,而使得城市地区的华小名额大爆满,不得已采取缩班的方式来进行,这显示了华小问题的严重性。而整个华小问题是华文普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因为接下来的中学教育以至大专教育的兴衰,以及学生素质的良好与否,都是从这里开始,这才是我们对华小缺乏师资最大的隐忧所在。
众所周知,小学的师资主要源自师训毕业,其中并且以国中毕业生为主,可是国中的母语班却先天不足,它既非正课而巳缺乏将华文读好的学习环境,外加营养不良,兼课教师主要为华小退休老师,所教的内容则非为衔接中等程度以上的华文而设计,其水平可想而知。
至于华小升中学,妇果我割纯粹以统计数字来说,就读国中的人数绝对远大于选择独中的人数(尚不包括那些被直接送到邻近国家和海外地区的学生)。然而,国中的华裔子弟虽为数众多,但由于行政偏差导致华文科的专任教师和教材方面皆面对种种的挑战,造成我们这些国中的子弟们,对于母语母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偏偏在我国现行的体制里,师训学院的录取者几乎为国中生所包办,由此而恶性循环,形成我们整体性华文水平的低落,也就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独中本身对华文程度的要求似乎也不像从前的严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董总所出版的华文课本见出,新版本现代语文的比例远超过古代文选(大约每3篇今文才有1篇古文)。可是,到目前为止,持平而言,华文程度的评鉴仍脱离不了对古代文言文的掌握,尤其文史知识和经典知识在这一代学生的身上,显得普遍贫乏与脆弱。在这种情况下,独中的华文程度比之十年前不但没有更好,而有每况愈下的趋势;换言之,历史条件不但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坏。
除此之外,针对以上所提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提升教育的品质才是解决问题和根治之道。甚且应该说,提升教育品质首先当从培养师资和学生素质着手,至于所有教学所需的设备中,富丽堂皇的校舍和各种教学用的仪器,只能是作为硬体的工程论之,相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软体的配套设施,这些无异是重要的。但其中一项更为重要的环节肯定是要有好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就教育的目的和增进教学品质言之,即使针对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也应该倾心思挖掘他们的潜质,并鼓励他们不因某方面的不足而全盘放弃了对学问的追求。
“师资”和“学生素质”这两项课题不能有所偏废或倚重,必须同时均衡的发展。尤其针对我们目前华文教育普遍的情况釆看,适可而止的建设校园和添购教学设备,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硬体的投资上将力气花费殆尽,而对拓展教育的成效毫无助益,反而是提升教师的素质,才有望进一步提高教学品质,从而使学生受惠。
第二、溶入主流。教育的大方向应该与政府的政策相应配合,这样学生的出路才会变得更为宽广,而非走向自我窄化。独中的师资来源早期主要为南大的毕业生,现在则是留台生占了大部分,华文水平尚不至于太过低落。但无论如何,若要解决国中及华小的华文师资问题,我们便应该鼓励更多独中生参加政府考试并申请进入师训的渠道,这对于从小学阶段便提升我们的华文水平和改善学生素质,将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留住人才。一般而言,因升学无门,独中生大多选择毕业后就读私立学院或往海外深造,同时由于独中所培养的学生素质较佳,连带也就把私立学院的热潮鼓动起来,可是当这些人在国外学成之后,却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或没有适合的土壤让他们回来发挥所长,造成人才严重外流。长此以往,华人的社会资源及办学的心理素质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将会是愈来愈趋向专业化的办学模式,若是好的人材都不愿意留在教育界,长远观之,这将是我们华文教育最大的斲伤。
俗话谓:“种瓜得瓜”,不种瓜何以得瓜?然否?
(11-07-1999《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