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华文教育还是华人教育不应再争论
缪进新
在中国大陆,当国家的经济管理政策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变过程中,曾经有好一阵子,社会上为了“姓社姓资”这问题争论个不休,一般上,在争论过程中,自认“姓社”的采攻势比较多,被称为“姓资”的自然只好频频防守,千祈莫让姓资这顶帽子给扣上,否则,后果如何,谁也拿不准,被称为“姓资”的处处被动,这容易理解,因为自认“姓社”的可以马克斯这样说、列宁那样说,毛主席这么说,但是,一谈到市场经济,你想讲亚当·史密斯这样说、凯因斯那样说、保罗萨缪尔孙或者是佛立民那么说,这些人都是一流的所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你敢吗?但是,虽然整个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已经定向了,还是有人为了“姓社姓资”找人争个不停,真烦死人,最后,邓老人家也恼火了,他发明了—种观点,那就是要大家多做点事,少点争论,把经济搞好之后再说,这的确是好主意。
在马来西亚,我们的华人社会也一直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那就是“华文教育”还是“华人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华文教育”会和“华人教育”对立起来,说来话长;诚然,这问题的发生完全是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种语言的社会。在中国大陆或者是台湾,这问题根本就不会发生,更不必说甚么对立的立场了。事实上,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华人,这样一来,我们叫它是华人教育也未尝不可;有华人的地方才有华文教育,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论点吧,要不然,你能想像有人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办华文教育吗?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媒介语也离不开华语,否则,最终它也必然失去以教育华人为主要对象的特性;因而变成多元民族的学校体系,这,自然是不能被称为华人教育的。所以,平心静气来看待这回事,特别是到了目前这个时候,这两个所谓对立的立场实在没有继续对立的必要!
今天,认为“华文教育”为正确的途径的教育工作者基本上结合在华文独立中学并以董教总这两个组织为领导中心,但是,他们之间的看法也不完全是一致的。其中比较“旗帜鲜明”的一批人,他们所强调的华文教育的定义就是学校里的所有课本除语文课本外都必须是华文,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华文学校。他们认为,华文学校的一些学科如数学和理科采用英文或马来文课本是不符合华文教育的定义的,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如去政府办的国民型华文中学读书更好。他们追求的是高纯洁度的以华文华语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是以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一群。然而,作为一种民间的或者是民族维护权益的运动,这样提法实际上是只能起暂时的鼓舞作用,一旦大势稳定下来,长远下去是很难继续保持得住其号召力的,这结论不难理解,因为办教育的目的,不论是政府办的还是民间办的教育体系,都是为了将来一代,为国家和社会训练接班人。办教育具有非常广阔复杂的内容,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将语文的学习排在第一位,这种办学思想本身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社会不断的从不同的角度冲击这个体系,它是不可能一律的以高度的语文纯化的学校教育存在下去。事实已经证明,怀著这种理想的人,曾经在董教总付出不少心血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最终放弃了在这教育领域的岗位,一批一批的离开,参加民政党、马华公会、民主行动党,从政去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不久前出版的《1992年华文独中在籍学生问卷调查》报告书,其中对《就读独中原因调查》的统计,给我们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那就是,现在的父母和学生选择独中念书的原因多样化,又很现实,没有如大家所想像的必然有某一个特别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调查表里头共列出18种原因,例如,举“这所独中的课程以华语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直接衔接华小课程”为选择就读独中的原因的西马学生只占总数约13.44%;从方便的观点作选择约三个原因,“我的哥哥或姐姐在这所独中就读或曾经在这所独中就读”和“我的同学或朋友在这所独中就读”以及“这所独中靠近我家,交通方便”合起来占了20.92%;此外,针对这所中学的特点的理由,“这所独中办学出色”、“这所独中比其他中学注重英文的教学”、“这所独中提供学生宿舍”三个原因合计14.78%。
我认为有兴趣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的朋友都应该去购买这本报告书,同时也介绍另外两本一齐出炉的《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资料调查报告书》和《华文独中教育意见调查报告书》。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一定会对“华文教育”和“华人教育”有新的看法和认识。
(11-04-1993《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