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张灿泉

    随着首相马哈迪医生在1991228日提出马来西亚要在公元2020年达致工业先进国的远大目标之后,我国政府为了配合这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先后采取了各项重要的步骤,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育的全面发展及其具体规划进行了若干重大的调整,包括鼓励私人企业在教育领域扮演积极的角色,放宽民间在高等院校方面办学的限制,考虑允许外国大学在马设立分校,强调某些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作用,大力推行人力训练计划,以及可能给予全国60所独立中学更实际的财政资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催这项“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座谈会,可以说是十分适合时宜和富有深长意义的。

教育应为现实需要服务

    其实,教育是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服务的。因此教育事业便应本着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加以发展。古往今来,教育也始终被世界各国认为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事业,而且无不拨出钜款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用途,从而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尽管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包括推动工业繁荣的西方国家,往往都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发展之后,也就是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才来发展教育;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则在世界范围内倾向于在经济发展之前,也就是先要发展教育事业,并以教育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见教育事业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经过了长时期酌实践和不断地进行改革,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是具有多重的功能。现代教育甚至强调要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朝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改革更是各国和各地区要优先解决的众多重大问题的当务之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欧洲国家,都纷纷提出教育改革方案,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国内高等教育,显然也必须面对社会现实,面向未来和接受时代的挑战,使教育充分为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在第六个五年发展计划下以及以新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第二经济展望纲领中,政府已经提出了以下两项与教育有关的经济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发展国家的人力资源,以培养大量有纪律、有素养与有生产效率的人才,努力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以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二、必须把科学和工艺技术列为国家重要的发展主流,以建立一个拥有高科技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赶上先进工化国家的水平。

现代教育具有多重功能

    大家都清楚明白,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特殊科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出现了纷扰动荡的不安局面,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思想蓬勃发展,也确认了教育在未来时代中所负的重大使命。现代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便是为“培养人们慎思明辨的思想习惯”,使人类从各种环境的挑战中创造智慧,并以所具的思想和智慧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困难。随着人类社会、世界经济和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及其所具的特殊功能,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不独将对一个人的前途,也将对一个民族,尤其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具有多重的特殊功能早巳是尽人皆知的了。除了具备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以外,教育也在调整社会人才的结构与分配方面,以及在塑造和促进人们身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支配性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时代巨轮不停地向前,教育的功能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加中。为配合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我想就教育在经济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教育应该如何配合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各位交换意见。

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肯定是重大的,它的经济功能是随着近代工业化国家的相继出现,大型工业不断在世界各地先后涌现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方新兴国家,在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后,便注重加强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特别是致力于提高高科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加强科研力量,使这些先进国分别形成了一套用以培养熟练工人、中等技术人员、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等目标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一个国家的教育规划及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能否真正反映出现代教育的功能,  能否真正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就要看它是否能为经济的成长及其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这个国家科技文化普及的程度,教育体系是否完整,科研水平及其技术力量,以及足够数量的较高素质的人才,所有这些条件,显然都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加以达致。

    教育的另一项经济功能,也反映在由现代教育所塑造的企业家的优秀气质中·所包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智慧,以及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中坚作用。事实证明,通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在工作中总比没有经过训练者来得格外积极和具有创造性。可以肯定,科技发展速度越快,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国家经济生产力越迅速,教育的经济功能便会表现得更加特出。

教育是长期性战略投资

    今天,教育发展事业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甚至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达致其预订总体目标而进行的主攻方向,是涉及社会经济总体活动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而且是具有关键性的环节。因此,由国家拨出钜额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也便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战略投资。

    这就是说,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性的教育规划,而培养人才的教育设施,又得依靠国家的教育投资。可见教育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教育又对振兴经济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说明了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建立一支能够掌握先进工艺技术的熟练与半熟练工人大军,通过科研与应用科研成果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提供一批素质高、懂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领导层。这说明了决定教育投资的基本因素,不外是基于人口素质、科技要求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考虑。当然有些国家也把诸如政治、宗教或国防等因素考虑在内。

    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这是西方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大举投资教育事业的主要原因。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这么指出:决定人类的前途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经济学家早已知道,人是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质量的改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教育的力量所促成的,

    从大量的调查资料中,专家也作出肯定的结论,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和对人才的发掘,并使他们投入生活现实中,都可以为社会经济带来实际效益。

经济结构改变教育规划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从传统上以农业为基础的本质,逐步转向以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为主导的方向变化。这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应以及教育规划都必须加以全面检讨,并且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现实的需要。

    统计资料显示,1970年我国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占国家总收入的30.8%,1988年减至21.1%,1991年则只占17.2%;同一时期,工业则从13.4%增至24.4%,再增至28.2%。我国各行业就业的情况,也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各行业就业人数比较(人数x1,000)
行业领域
1970
1980
1985
1988
制造业
1714.6
(50.5%)
1910.9
(35.7%)
1953.2
(35.7%)
1903.3
(16.6%)
建筑业
386.5
(11.4%)
7551.0
(15.7%)
828.0
(15.1%)
1012.6
(16.6%)
商业、批发、销售、旅店、餐馆
371.1
(10.9%)
672.2
(14.0%)
846.3
(15.5%)
1070.3
(17.0%)
金融、保险、地产、商务服务业
31.5
(0.9%)
78.3
(1.6%)
101.6
(1.9%)
211.6
(3.5%)
其他(矿务、电、水、气、交通、货创)
399.6
(11.7%)
658.2
(13.75%)
819.5
(15.0%)
844.3
(13.9%)
政府公务
358.9
(9.6%)
468.0
(9.7%)
541.2
(9.9%)
684.0
(11.2%)
总数
3395.9
(100%)
4816.9
(100%)
5486.5
(100%)
6087.5
(100%)
资料来源:第四个五年发展计划1981-8591/第五个五年发展计划1986-90159/第五个五年发展计划1986-90中期检讨报告书,91页。


    如所周知,教育设施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人力训练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国内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起来。1970年我国学生人数是224万,1980315万。到了1988年增至380万,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3.7%。全国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每年介于33万至36万人,而升入政府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则介于28万至49万人,另外1万至2万华小学生则升入国内60所独立中学受教育。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各级考试部门将大量学生层层淘汰出局,能够进入本地大学深造的学生,截至1989年为止,每年也不过是9500人,造成大批经济条件许可而又渴望升学的学生纷纷出国深造,其人数从1970年的24千人增至1980年的接近4万人,到了1988年甚至增至8万人。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私人领域参与发展教育事业,掀起了私人办学的热潮,不少外国著名大学先后和本地学院联办双联课程,甚至在本地筹办外国大学分校,这是本地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转变,也是一项相当可喜的现象。

    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及其所需的技术人员看来,我国的教育设施及其在培训技术人员方面,显然还存有不足应付所需之处。根据杜乾焕博士一项研究报告指出,1985年我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比例是12,而新兴工业国如韩国的比例则是15,技术人员不足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一大弱点。

    1985年我国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对劳工的比例为135,而工业国的日本其比例是1418,美国则为18

    1985年共有54%的学生念文科学位,念理科学位只有33%,念工艺文凭的学生也只有14%;到了1990年,念文科学位的学生甚至增至58%,念理科学位的学生则降至27%。

共同努力发展人力资源

    在第六个五年发展计划下,政府建议给予教育及训练的拨款高达马币85.01亿,较第五个五年发展计划下拨款52.62亿增加了46%,占了公共领域拨款总额15.4%。尽管政府已经决定拨出钜款兴办教育事业,但它仍然强调让私人界在提供教育及训练机会上扮演更有冲劲的角色;显示了政府准备竭尽所能,通过公私双方共同的努力,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力资源,为迎接一个跨越世纪而且是具有雄心壮志的工业化建设成功创造条件,做好准备。我国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华文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必会看到这一有利形势,抓紧机会,把民族教育推向更高的发展境界。

    我们欢迎政府决定让大专院校继续与私人界保持密切合作,以及为确保私人界的积极参与而设立一项旨在发展人力资源的基金,这无疑将进一步激起民间办学的热忱。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这项明智的措施,等于肯定了民间办学一路来在普及教育、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推动工业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恳切地希望有关当局在鼓励私人企业兴办专科补习学校、技职训练课程、企业管理学院以及同外国大学联办双联课程之外,也应配合国内华裔政党为华文教育所展开的一波又一波大规模筹款运动,给予国内60所华文独立中学各种更切实的扶助,包括在常年财政预算案中拨款资助独中发展、克服师资短缺的困难、协助开办各种人力训练课程以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使之逐渐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政府也应给予创办中的民办南方学院和董教总高等教育中心享有如同拉曼学院的必要拨款资助,  以进一步体现政府重视私人办学、鼓励民间办校的精神,引导各方共同为发展人力资源而努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论是政经文教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已经明确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以及为实现这种变革所需的背景与理论基础。更贴切地说,教育改革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办学模式等等都能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在教育领域内,倘若从事这一崇高事业的工作者都能对教育的本质及其追寻的目标取得共识,我们无疑将能在教育实践中为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本身更大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地处欧亚交汇和东南亚中心,位居交通要津,兼以经济表现优越,早巳同世界各国尤其邻近国家建立了极其密切的经贸与文化联系。随着英文和华文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本地区的使用愈来愈普遍,地位愈来愈重要,我们显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优势,使我国各级教育设施尤其是大专院校和60所独立中学变为吸引东南亚国家学生前来深造或是学习语文的教育中心。我们深信,通过精心策划和周详安排,包括完善教育设施,提供素质良好师资,采用最新教学法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现有的教育设施以及所有独中和民办学院,不仅足以肩负培育我国人才的重任,并为外国学生提供深造和学习某些语文的机会,而且还能为国家和所有大专院校带来经济效益,达到以校养校的目的,值得研究和考虑。


(16/17-05-94《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