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论如何提高国中的华文水准
赖孙耀
引言
古往今来,学习母语是国民应有的权利。华语是华裔的语言,是华裔的母语,是传授文化道德观的最有效工具,也是商界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语文。因此,华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迩来,国中华文水准日益低落是有目共睹的。从各种事实显示:中学生不能流畅地朗读及书写华文、不懂得应用合乎语法的简单句子,甚至造词用字也错误百出,追根究底,是由于各有关方面的疏忽与偏差所致。一般而言,师资素质不佳、师资短缺、华文不是必考科,阅读风气不盛及落伍的教学法是导致国中华文水准低落的主要原因。
要提高国中华文水准,依我浅见,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注重教师的素质
教师被冠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负起塑造国家未来主人翁的重大使命。教育的成败有赖于教师渊博的学识及高尚的人格修养,因为教育不单指授业及解惑,而且还包括了道德修养的指正及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应有敬业乐业精神,身为教师者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守岗位,认真负起教育使命。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才是真正从事教学的实际工作者,他直接与学生在一起。有鉴于此,教师的素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教育理论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改良中,身为教师理应时时关注及了解新颖的教学理论、新教学法等,尽量充实自己使教学更好更有效。教师教学时不应只是平铺直叙,而应配合中学综合课程的发展步伐,启发学生的心智、判断力和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的思想,进一步自动自发地自我学习。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教师不能认真负起教育工作,对学生严加管教、同时在言行举止方面力求严肃,以身作则,那么要达致这神圣的任务是绝对不可能的!
无可否认,师训学院华文讲师在提高国中华文水准方面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讲师们若能成功地训练出一个个有创造性、有机智、有想象力而又能自主独立,精于教学的好老师,华文水准肯定会相应地提高!
纵观四周,在现今的功利社会里,每一种行业都有害群之马,神圣的学府也无法幸免。日前的国中母语班超过半数由兼课老师担任,究其因,是师资不足所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国中校长在录取华文兼课老师时没有对有关老师的资历、经验作慎重的评定,以致母语班教师良莠不齐。
所谓“名师出高徒”,试问不学无术的教师面对莘莘学子时,又怎能确保华文水准不低落呢?基于此,在遴选兼课老师时,应着重于素质的甄选;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德、智、体、美、群五德平衡的发展,从而提升学子的素质及学术水平,改善学校的纪律,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二、确保师资充足
国中华文教师短缺问题拖了10多年,直至今日,尚未获得圆满解决。开办母语班对许多中学校长来说是项棘手的事,由于符合资格的中学华文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只好物色小学华文教师凑数,以解燃眉之急。
在我国教育制度下,开办母语班的基本条件是至少有15名家长向校方提出要求,始获开班,可是繁杂的申请手续往往导致母语班延迟开课,影响学生的学业进展及考试成绩。若学校有全职的华文教师,就可省免许多繁文缛节,且上课时间是安排在正课里,间接避免许多学生由于面临交通等等问题以致失去选修母语的权利及机会。
为了解决严重的师资荒,当务之急,就是由教育部师训组增加录取名额。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当局为了缓和中学华文教师缺乏问题,经于1989年首次开办第一届中学华文专修课程,第三届也于今年1月间开课,此举对解决中学华文师资短缺起一定性的作用。
此外,目前许多中学华文组师训学员及马大中文系毕业生都因校方行政偏差,而丧失了教授华文科的机会,反而被安排担任美术、体育、地理等科目的导师。依我见解,学校应该强制凡拥有华文资格的受训教师教导华文科,发挥所长,各尽所能。
放眼本国,当前具备华文资格的独中生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国中却严重的缺乏教师,这不是一种尖锐的矛盾吗?它意味着有一部分入学非所用,有浪费人力之嫌,这种矛盾的形成是由于学术资格不被承认的缘故。一旦独中生的学术资格被政府承认,国中华文教师缺乏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列华文为必考科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所谓“语言亡,民族亦亡也”。维护母语,人人有责,但是很多功利主义的家长却为了迎合潮流和环境的需求,竟以华语与其他语言比较其实用价值及需要而注重学习外文,漠视华语!
有鉴于此,革除家长及学子们的功利茶毒是提高华文水准的先决条件。为人父母者,应从母语教育观点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用华语与孩子交谈,培养孩子从小对华文产生兴趣,进而热衷于学习华语。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沟通感情、表达情意的工具,也是发扬中华文化的唯一媒介。然而国中政府考试里,华文仅属选修科,间接造成华裔子弟忽视华文。
有些态度开明的国中校长硬性规定所有的华裔学生必须上华文课,此举值得嘉许,也堪为其他国中仿效。倘若教育部列华文为国中华裔生必考科,岂不相得益彰!学生势必会为了考试而研习华文,华文水准自然会逐步提高。
四、提倡阅读风气
书籍聚集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宝库。要提高教育素质及进步的思想,首先就要设法提倡阅读风气,因为阅读是开启知识宝库之匙,是求取学问的途径。通过阅读与思索,我们才会知道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并培养高瞻远瞩的胸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五德并重的内涵。
在现有教育制度下,文凭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一般学生求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取一纸文凭。无形中,造成学生偏重于会考范围的书籍,至于考试范围以外的一概置之不理。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广阅读风气,鼓励学生多阅读华文书籍及刊物等以增加知识,促使学校有一个书香的环境。教师亦可通过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小型图书馆、展开捐献华文书籍运动、指导学生作简单的读书报告、设立墙报栏、出版华文刊物等活动,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处在读书风气浓厚的环境里,自然会受到感染而喜爱读书,这是环境“移人,,的正常表现。基于此,在能力范围内,华团应设立图书馆,购置华文华籍,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华文的浓厚兴趣,这也是提高国中华文水准可行之道。
书展无疑是鼓吹阅读运动的最好方法之一,它提高阅读风气,滋润文化沙漠。华团若能定期举办巡回书展,优待学生,给予大幅度的购书折扣,书展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前往购阅。
大众媒介如报章、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在提高国中生阅读风气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抹煞的。报章与刊物是传递讯息和提供新知的精神粮食、它应该广泛的使用简体字,以配合新课程的需求,并增辟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或投搞的副刊;电台应更全面性的播放适宜中学生的华语教育节日;在中学生利益前提下,电视台播映的香港电视片集,应以华语配音;以利莘莘学子。
五、采用有效的教学法
方块字难写、难读,难记,是一般学生对方块字的片面认识,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华语的恐惧感,首先就得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政府应时常检讨教育水平及中学华文课程纲要,以应付新一代学生的需求。中学课本内须编人更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具有本地色彩,题材广泛,使学生更感兴趣。
教学时,教师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法。同时,教师也应尽量采用教具及其他辅助教材来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能正确且有效地学习并应用华文。
结论
简言之,提高华文水准不是单靠口号,反之要以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师训学院的华文讲师,国中的校长及华文教师,须各尽所能,竭尽其才地坚守岗位,善于应用策略;与此同时,各华团组织亦应伸出援手,在精神上及各方面给予援助,共同努力以达致目标;家长应摒弃功利眼光,以更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华文教育。唯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方能提高国中华文水准,确保华语、华文发扬光大。
(1990怡保师训学院华文学会《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