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凝聚著血泪的大马华文教育
沈慕羽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好比是无根的树木.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其语文。若要保存文化,薪传不绝,必须从教育做起。
挽救华教百折不挠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马来人占55%,华人占35%,依照人口比例,华人是—个次多数民族,其语文应有官方地位,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军政大权掌握在马来人手中,而马来人也以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土地自居,他们有恐华病,早期深恐马来亚演变为中国第十九省、自从执政以来,便以一个民族、一种语文、一种宗教为圭臬,积极推行这种信条,企图同化异族。这政策严重威胁他族的民族自尊,剥夺了他族的基本人权,与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人权宣言“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和平等,拥有尊严和权利者”背道而驰。
基于此,马华裔在教总领导下从1951年起展开挽救华教运动,百折不挠,以期中华文化能赓续不断,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云开见月。如今国际情势改变,华文地位与价值提高,当局为实现2020年先进国宏愿,也顺应大气候,宣称放弃种族政治,以争取华族民心,协和兴邦,对华教的压力较放松,华教危机渐纤解,有了转机,呈现生机。
本文着重阐述大马从独立前至今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及华教奋斗所走过的历程。
战前的华教
19世纪初,华人在马来亚便设立私塾,弘扬中华文化。这类私塾性质的教育,是用方言来教学,大多设在庙宇会馆等,也有称为义学的。那时念的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之类。第一所有史料记载是1819年设立的私塾槟城五福书院。据晦峡殖民地教育部于1884年的报告,当时的新加坡、槟榔屿及马六甲三地共有115所华人学堂。南洋学者陈育崧认为华人按照一定规章创办的公共学校,即于1888年创立的槟城南华义学,可被视为马来亚最早创办的华校。马来亚的华文教育,可说已有百多年历史了。
1904年张弼士在槟城创办了新式学堂“中华学堂”,以后各地也纷纷成立新式学堂。新式学堂设有史地、算术等知识科目。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了满清改为共和制度,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施行新式教育制度,制订适合潮流的课程,海外各地的革命党人士纷纷响应,华文学校有如雨后春笋创立起来,几乎有华人住的地方,就有华校。华文教育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革命党人对华教的贡献应记第一功。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可在马来亚自由活动,就像现今的马华公会,有分会有支会,这期间又增设了许多华校,都以普通话为教学媒介,代替方言;如今的中山学校、三民学校及中正学校都是那个时候的国民党人创办的。这是革命党人对华教的另一次贡献。在世界二次大战后,新的华校也增加了不少,其中思想激进份子,也到处办民众学校,后来他们的领导人不容于政府,这些学校也就结束了。
课程制度的演变
清末及民国初年课本的文字都是文言体的。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课文才逐渐改为白话体,延续至今。早期的道德科目叫修身,国民革命成功后,才改为公民,现在3M制度,则称为道德教育。战前,华文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初级小学由一年级到四年级,高级小学则是五年级六年级。初小的课本是从第一册到第八册,当时高小就有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第三册则是南洋史地,第四册则是外国史地。初中的编制也大概如此。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全部课程都要以马来亚为背景,效忠的对象是马来亚,旧的课程全部被推翻。一切以马来亚为主体,有关中国文物的资料纳入课本内,可说微乎其微,以致许多学生连祖籍是哪里,都不知道。
殖民地时代的华教
英殖民地的时代,政府对华文教育漠不关心不加干预,让其自生自灭。1920年政府才实施学校注册法令,课程,行政、卫生必须符合条件,因此有不少华校被取消注册,引起华人社会的反感,庄希泉和余佩皋就是那个时候被驱逐出境的。1924年政府开始津贴华小及中学,分为甲乙丙三等,政府也设立华文提学司管制华校。当时华校的制度跟中国一样,课本完全是由中国编印,学校的校历与中国一样。英政府为华校主办小学、中学会考,除英文外全部用华文作答。政府替华校办幼师班、师训班、高师班与语文学院,全部以华语做媒介。华校可以自由发展,甚至南洋大学也准许开办。与独立后的现在,华教样样受限制,甚至要采取单元化的教育,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1937年马来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书记载,该年的各源流学校之学生总人数为256,981名,其中华文学校学生86,289名,私立华文学校学生人数则为13,644名。
这时期的华文教育虽遭到英政府的干扰与限制,而华教蓬勃发展的总趋势,依然持续。
1937年华校学生的人数,几乎是英文学校的两倍。
日治时代的华教
1941年底日本侵略马来亚,所有华校都停顿,在3年8个月期间,师生被屠杀,学校设备荡然无存,损失极大。校舍则被日军占据做为官方用途,也有些学校给政府改为日文学校,但学生不多,大家不屑受奴化教育。
战后的华教
日本投降后,华校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先后复办,并全面发展,这时候反殖民地与独立的要求声势高涨,殖民地政府深恐华教的地位继续壮大,于是在1949年中央教育谘询委员会提出塑造共同的国民意识及提倡统一教育制度,采纳了巴恩报告书的建议,制定1952年教育法令宣布以英、巫文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不理方吴报告书所强凋华教的重要性。
1951年我会见林连玉之后发动组织全国华校教师联合会总全,极力争取华、英、巫文为官方语文,主张华文教育为国民教育的—环。1952年教育法令终被推翻,1954年教育白皮书才承认多元语文教育继续存在意义,1954年全国华校董事总会成立与教总配合起来共同争取华族的语文教和文化地位。这两个组织破称为董教总,一个是华教的司令部,一个是华教的褓姆。
最终目标的困扰
1956年以教育部长拉萨为首的教育委员会发表了报告书,对教育问题虽然承认三种语文源流学校并存,各以母浯为主要教学媒介,提供一种能为本邦全体人民所接受的教育政策,使马来文成为本邦国家语文,同时维护及扶助非马来语文及文化的发展,从上面的条文看来,相信是相当开明而能为全体人民所接受,但这报告书作出一个矛盾的建议:“本邦教育政策最终目标必须为集中各族儿童以一种全国性的教育制度下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这段话就是只有一种语文教育的坦白注脚,为教育争论埋下了炸药。
1961年教育法令给华校带来的困境
1961年,在华社强烈反对声中,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这是具有语文同化和压制非马来人浯文教育发展的倾向,违背了多元主义的民族平等原则,把原本是“共同课程,多种媒介”的教育政策,改成了“发展以国语(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教育体系”的政策,遭华社的强烈反对。
为了贯彻政府的单元教育政策,《1961年教育法令》的21(2)条文更授权教育部长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把国民型(华文、淡水尔文)小学改为以马来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小学。
在中学方面,政府通过教育部长和马华公会领袖大力鼓吹改制的好处,并保证改制中学将有三分之一的课程以华语为教学媒介(有关许诺并未兑现)。当时马来亚半岛的70所华文中学有54所接受改制,只有16所宁可放弃津贴金,成为独立中学。
从1961年起,政府废除华校初中会考和华文中学升学考试,LCE,MCE及HSC等考试成了学生接受大专教育、师范学院训练及任职公共部门的唯一渠道。
1962年,不少改制华文中学在下午也办起独中,包括容纳小学会考落第生。独中沦为政府中学的补习学校或支援所。
1965年小学升中学会考被废除,华小学生可以自动升人初中预备班,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人数大增,而华文独立中学更面对学生稀少的困境。
林连玉事件
为了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当时教总主席林连玉提出警告说:“接受改制,死路一条,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他与当时马华要员,司法部长兼教育检讨委员之一的梁宇皋展开了激烈的论战,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前,他被褫夺公民权后又被教育部取消教师注册证,控状是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教育政策,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挑衅,可能造成骚乱。这项冲击使华教蒙受极大损失,林连玉不服这项控状,延聘律师起诉政府,展开了长达3年的法律斗争,经历四个回合审讯,不幸失败。这是华教斗争史上一件大事。
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的运动
早在1952年,英殖民地政府副钦差大臣麦芝里莱于其官邸会见华佼教总代表时明言,因华文非本邦官方语文,所以不能有平等地位。1953年第二届马华公会及华校教总、董总代表大会在吉隆坡大会堂举行,因鉴于华教要成为本邦教育体制之一环,必须争取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大会决定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争取母语母文的教育
(二)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三)争取列华文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当时大会主席是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他在致词中强调语文为民族的影子,上述三项决议为马华公会的最后目标。
1956年4月26日全马华人注册社团的1094个单位代表在争取公民权大会上,对本邦宪制提出四大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1958年教总、董总及马华公会在怡保举行会议,议决如果政府坚持官方语文为考试媒介,则必须争取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1956年至1966年,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的运动晋人最高潮。
沈慕羽被开除党籍
1966年,教总主席沈慕羽领导全马华团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华文教育危机,万山响应。除马来政党巫统外,其他朝野政党多表示支持。华人最大政党的马华公会党员及属下的马华青年团、团员也纷纷通电愿为马青副总团长沈慕羽的后盾,此项运动,轰动星马,成为当年第一大新闻。当时印尼正与马来西亚对抗,马副首相敦拉萨,内政部长敦伊斯迈、马华总会长陈修信等先后严厉警告沈慕羽,说此项运动将触怒马来民族,引起种族冲突,印尼将乘虚而人,后果不堪设想。他们禁止召开全马华团大会,于是全马华团筹备会主席沈慕羽乃发动全国二千个华团联名呈递语文教育备忘录给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不幸,10月18日马华公会主席陈修信受巫统的压力,在马华中央紧急会议中开除沈慕羽党籍,引起全马反感,于是争取华文地位的运动,功败垂成,但沈氏并不气馁,对记者说;马华开除我,不会动摇我的决心,我非到黄河心不死。
申办华文独立大学事件
1967年,教育部宣布从1968年起,禁止没有剑桥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学生出国深造,直接影响华校高中生到台湾或新加坡等地的升学,打击华文独中及华教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华社除要求教育部长收回有关宣布外,董教总也联合全国华教人上发起兴办独立大学的运动,以图自救,—劳永逸的解决华校毕业生面对的升学难题。董教总的倡议获得全国广大华人群众的热烈响应,全国支持倡办独大的运动风起云涌,反映出华社争取公平合理地位的要求。由于1969年发生五一三暴动事件,独大的筹备工作被逼暂停进行。1978年全马3千社团正式提出申请,1980年就政府拒绝批准独大的申请而入禀法庭起诉政府。
1981年高庭宣判独大败诉。1982年,联邦法院以4对1的多数票驳回独大的上诉,至此,华社为争取民办大学尽了最大的努力。独大的申请虽不成功,但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运动仍将持续不断,为申办大学教育而与政府诉讼,此为世上所罕见。
华教主权旁落
《阿兹报告书》虽名为调查教师薪金,但它对华校最严重的影响却有:
(1)欲把董事部改为学校发展局,否定华校董事部的主权;
(2)规定合格教师最低资格须是剑桥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而“不合格”(原已是合格的注册教师,的2万5千名教师须在3年内考取所需资格。
在华社大力反对及据理力争下,《阿兹报告书》于1970年修正,董事会组织保留,除了“雇用及解雇”的权力外,其他—切权力照旧;至于最低资格的新条例,也将不针对已是合格的注册教师。
此报告书之建议实施后,对华教非常不利,(1)所有在职之教育服务人员皆成为公务员,薪水由政府发出,因此董事部丧失了“雇用及解雇”的权力,董事部已名存实亡。(2)教师之最低资格,必须为政府公共考试之SPM(马来西亚教育文凭),不承认独中文凭,无异堵塞独中生投入教育行业。
独中否极泰来
由于批评政府的教育政策及领导反对华文中学改制,教总主席林连玉于1961年被政府褫夺公民权和取消他的教师注册证。1962年,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也被政府永远禁止人境,华文中学的发展陷入低潮。
不改制的华文中学成了独立中学,被排挤在国家教育主流之外,在经济上面临难题,学生来源也面对困难,一些独中甚至濒于关闭。
华文独中经过了60年代的衰退时期,于70年代初期由董总、教总及华校校友组成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发展工委会,并于1973年底接纳“独中建议书”,配合各地热心华教的人士,积极负起复兴独中的重任。1975年,董教总独中工委排除万难,不理当局的警言,成功举办第一次全国独中统一考试。
独中虽遭受挫折,一点也不气馁,情势迫得他们更坚强。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发表独中建议书,对独中的使命、办学、课程,考试、经济、师资、学生来源、出路与升学,就业与辅导做了具体的建议,经过十年的生聚与教训,独中再度茁壮起来,如今全国共有60所独中,学生不下6万人.统一考试也举办了19届,考生每年1万余人,统一考试文凭除了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外,却为欧、美、澳、纽数十个国家所承认,在台湾更吃香。独中学生到处受欢迎,为各界所罗致一一独中学生兼通三种语文。懂得做人道理。
大学固打制的实行
1971年政府开始实施马吉依斯迈报告书的主张,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录取标准,而以种族人口比例做为录取新生的根据,这就是固打制。据当局1980年统计,每年有3万学生申请入本邦7所大学,粥少僧多,当局只录取三分之一,其中马来学生占了73.3%,大超过人口的比例,其余两万人(绝大多数非马来学生)虽然品学兼优,只好望黉宇而兴叹,迫得背乡离井到外国深造,使本国每年流失外汇30亿元。这种以种族垄断教育的做法,违背人权平等及教育机会均等,给反对党作为抨击政府的有力武器,异族也深感不满。
企图改变华小的几项行动
英校已轻易改制,当局转移目标对付华小。但董教总力量顽强,是整个华族的精神象徵,如有触犯,即刻有敏感的反应。一路来当局不便引用21条2关闭华小,但却令华校寝食难安。
1982年当局按1979年内阁格讨教育政策实施委员会报告书之建议,而实施小学3M课程,却趁机试图通过教材与课程的语文媒介和内容,使华小变质。在董教总领导华人社会的群起反对下,一些华小家长们抗议,拒绝让孩子上学,当局只好把3M课程计划中好些不合理项目收回及加以修正。
1985年阿都位巴达威任教育部长,拟推行综合学校计划,将华印小学并入马来学校,此举表面上是要让三大民族子女一起读书,—起活动,打成一片,达到国民团结。其实,此种概念的推行,将使华印学校变质而同化于无形中。于是董教总于是年召开全马华教大会,一致拒绝接受。后来阿都拉部长召见董教领袖,彻夜协商,改以“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代替之,然虎头蛇尾,不旋踵,此计划自动烟消云散。
华小高职事件
教育部以3M制度及综合学校制度,企图改变华小不成,竟变本加厉,于1987年调升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担任华小行政高职,事态严重,华社表达强烈不满。10月11日,全马各地3千多名华团和华裔政党代表聚集吉隆坡天后宫召开抗议大会,要求合理解决有关问题。大会后第二天开始罢课支持抗议行动。10月27日至28日,政府援引内部安全法令秋后算帐,逮捕了多名华教领导人及百多名政界、文教界、宗教界的各族民权运动工作者。其中包括教总主席沈慕羽与董总主席林晃升等,他们虽暂时失去自由,却换得华小保持原状,丹心照汗青。
《1990年教育法令草案》
政府要“全面修改”教育法令,引起华社极大关注。1987年6月11日。全马十五华团成立“关注修改教育法令委员会”,并于1988年12月27日向教育部长提呈了关于检讨1961年教育法令的备忘录。
1990年4月,内阁成立研究修改教育法令委员会,而华社则要求政府公布《1990年教育法令草案》,以让全民有参与审订的机会,同年8月,教育部宣布内阁成立一个教育法令协商理事会邀请有关教育团体和人士参加,以闭门方式研商修正建议,而后向政府反映意。
华校董总、教总、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和马来西亚留台联总各派代表参与教育法令协商理事会,并于1991年3月联合提呈建议书。迄今,内阁仍未批准公布1990年教育法令草案,另一方面,华教团体与政府中华裔政党加强对话,建立共识,争取政府中友族领袖的谅解、改变他们对华教不利的看法,使政府的教育政策更为开放。
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建设
1969年,华社成立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并向政府申办独立女学。加影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则献出地段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用途。
1982年7月6日,创办独大的计划因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而不能落实,但独大有限公司并不放弃创办高等教育学府的理想。董教总教育中心的计划被提出来了。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董教总教育中心第一期工程于1993年12月完成。全部工程分三期进行,预期在1996年建峻,估计耗资二千万元。
董教总教育中心行政大楼于93年12月19日开幕,并在94年6月招生推行华文独中师资培训班,为华教运动开创了新纪元。今后,董教总教育中心的重点乃是:
1.培训独中师资与行政人员,提升华小师资们教学水平;
2.发展独中技职教育,提升以科技为导向的民族经济;
3.开办双联课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学府,为华裔子弟开拓深造管道。
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建立,象征着华教运动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欣见曙光
巫统近年由新进马来知识分子领导,以宏观态度认识新世界,深深了解惟有放弃种族主义,协和他族,崇尚民主,才能达致2020年先进国目标,加以华人在东南亚经济的影响力,华文价值的提高,儒家思想的吃香,有识的马来人,纷纷送子弟进华校,已取代了关闭华校的声音,副首相安华以华语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不是种族主义者”、“大家应掌握华、英、巫三种语文”,这些开明豁达的说话,显示政府已感到“今是昨非”,不再排斥华文教育了。
不过,在不利华教的条文还没删除之前,华裔仍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几十年的坚持,锲而不舍,才保存了华教,倘若逆来顺受,一厢情愿地接受政府的政策,我们早已没有华校了,岂不可悲。如今全马有1290所华小,60所独中,还有在茁长中的董总教育中心,小学生60万人,中学生6万人。到过马来西亚来的人都非常羡慕,尤其是没有华校的印尼朋友说:大马的华人最幸福!
说真的,除中国大陆、港澳台之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要算马来西亚了;可是,他们不知道:大马的华教是血泪写成的。
(01-04-1995《沈慕羽言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