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民间办学应受赏识
南洋商报社论
国家土地理事会周二开会,决定从今年开始修改学校地税条例,只向国内所有半津贴学校鸠收每年1零吉的象征性地税,同时积欠多年地税的学校,也只需缴付1零吉地税,欠税即一笔勾销。全国60所独立中学虽然没有包括在周二公布的学校名单内,但是副土地和合作社发展部长拿督吴清德博士表示,这是由于当局缺乏独中的资料所致,
只要董教总提呈完整的独中资料,当局就会加以考虑。
华人社会普遍欢迎政府这项决策,因为即使把60所独中暂时排除在外,国内共有1千880所半津贴学校受惠,其中近半数是华文小学,即是924所;除华小之外,其它受惠的学校包括378所淡米尔小学、367所教会学校和211所人民宗教学校。
许多传统民办而接受政府半津贴的学校,一直都受到地税问题的困扰,时常因地税高昂无法清还而积欠多年,各地华小不时有类似问题浮现而引起各界人土关注。不久前若干教会学校董事部向教育部提出申诉,而有关问题被转交给土地及合作社发展部处理,其中丹绒马林某教会学校积欠多年地税,高达30万零吉,学校财务平时已捉襟见肘,对此税务当然无计可施,只能呈请政府协助解决。
半津贴学校的校地是属于学校董事部所有,按照法律必须缴交地税,而由于土地事务是州政府管辖,征收地税的任务是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各州地方政府对于征收学校地税,条例各有不同,有些地方免缴,有些地方征收过高,不一而足。目前有3个州/地区的学校获得100%豁免缴交地税,即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和纳闽、雪兰莪与砂劳越,学校地税偏高的州则有吉兰丹、玻璃市、丁加奴,吉打、霹霹和柔佛。
学校地税林林总总没有统一,是因为各地方政府是根据学校座落地点所在的区划性质来征税,大要分为农业地,工业地和商业地,3类土地的税率差别很大,很多开设在市区的学校,校地得缴付商业地税,税务当然很高昂。在教会学校的地税问题浮现之后,董教总就主动向土地及合作社发展部接触,并与该部副部长拿督吴清德博士会谈,
向他提呈了一劳永逸解决地税问题的4点建议,其中的第2点就是,无论地契属何性质,只要在教育部注册为学校用途,
当局就一律只征收象征性的1零吉地税,
这点建议应该是政府处理学校地税问题的指导性原则,那就是承认学校董事部办学是为国家作育英才,是一种公共事业,尽管学校土地主权属董事部所有。法律上的私有性质并不能改变其功能上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在教育领域,政府特别有必要关注和尊重华校的特殊传统,
没有接受改制(如独中)和校地主权仍由董事部持有的国民型小学(华小),就其发祥言都是华人社会共同创办的事业,董事部只是托管机构,政府应以公共事业视之。
董教总的其它建议,还包括(1)董事部拥有土地主权的国民型学校,一律缴交象征性的1零吉地税;(3)学校拖欠的地税一笔勾销。往后只需按新例缴交1零吉;(4)到期的非永久性学校地契自动获得延长,所征收的地税也是象征性的1零吉。我们很乐意见到政府当局从善如流的接纳董教总的建议,因为我们认为这些建议有助于减轻这许多学校的财务负担和烦恼,有助于消弭政府与民间在教育事业上的硬性区别。
董教总应该即刻采取跟进行动,汇集和整理60所独中的土地所有权和地税缴付记录等资料,提呈给土地及合作社发展部,让当局考虑以同样的指南来征收独中的地税;独立中学虽然不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内,但它们所扮演的教育角色却早已获得政府的确认,何况政府已于月前宣布给予独中永久注册。地税问题虽然恼人,尤其是积欠数以十万零吉计的问题,但这毕竟只是华小所面对的诸多阻难中较小的问题,譬如华小需要增建和迁校,校地如何取得就颇为棘手,华教人士还需付出很大努力,而政府更有义务敞开方便之门施予援手。
(29-10-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