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新世纪独中教育的思考
唐彭
我们都知道,华文教育随着大马华人立足大马阳光下,已有长久的历史。如今,在世界局势变成以协商取代对抗的潮流,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国阵政府政策性的日渐开放的趋势下,又逢世界性中华文化的抬头,与中文实用价值的提高,而开创了本邦华教史无前例的乐观局面。
今天,我们看到正、副首相相继推崇儒家思想的优良人生价值观,华文教育为国家培育建国人才的贡献也受到默认。不但华人乐于接受华文教育,就连马来人、印度人也越来越多把子女送进华校,那是因为在华校能学到国,英,华三种语文,华校较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华校的设备比较完善,这都是华教柳暗花明之后的好景,值得我们欣慰。
但是,往深一层观察,独中依旧面对经费,设备与师资三不足的困境。针对经费不足,独中有必要企业化管理,以校养校,自力更生;针对设备不足,独中已日渐改善;针对师资不足,独中董事部必须改善教师待遇。
肯定双轨制的价值
独中教育与国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对母语教育和国家现实的双重承担,许多独中义不容辞的挑起艰苦的大任,实行吃力的双轨制。为学生提供了独中统考和政府考试两种训练,使学生获得两种文凭,掌握两种系统的知识,既可升学深造,又能在国内发展。这肯定是个难挑的担子,但是,难挑也得挑。
但是,今天的独中,除了面对传统的经费,设备、师资三不足之外,另外又面对了新的难题,那就是部分初中生提前报考初中评估考试(PMR),及部分高中生不考统考的问题。
这可以说都是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与学生所采取的表面上看似实际、实际上却是短视的做法。
部分初中生提前报考PMR
国中生,除了成绩特优者可以直上中一,免读预备班,而在初三报考PMR之外,其他的华校生,都得多念一年预备班,在第四年才可报考PMR。有些独中配合国中的制度,只有特别班的学生可在初三报考PMR,普通班学生则在高一时方可报考。但3年前,政府为了开放教育机会,把初级教育文凭(SRP)考试改为PMR之后,就有一些普通班的学生,想办法经由私立补习学校报名,提早一年报考PMR。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节省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学生肯定将面对程度较高的高中教育文凭考试(SPM)的难关。同时,也造成与独中原有制度相冲突的安排上的困难。这无疑是一项破坏独中学制的隐忧。
部分高中生不考统考
而高二特别班的优秀生,由于初中时提早一年考PMR,顺理成章的提早于高二时就考SPM,有些学生因此不读高三,不考高中统考,就在念完高二后,提早离校,提早选读私立学院,或是提早进入美国的大学。
坊间有许多私立学院,热情的向SPM生招手,而与美国大学联办的双联课程是不需要读大学先修班的,SPM文凭已经足够,所以,学生选择了省时省钱的提早离校。
这些学生选读华文独中,却没有完成6年的华文中学教育,没有考获高中统考文凭,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逃兵,是一种不讲信用的做法,他们利用了独中,却抛弃了统考,是非常现实的一群。
统考本身需要改善
而华文独中无法吸引学生完成学程,也算是一种遗憾,而需要检讨,原因何在?我想,独中的课程繁重,对学生造成压力,使学生希望早日解脱是原因之一,而董总课本内容繁杂,不容易读;考试范围广泛,难抓重点;以及历年考题缺乏一定的模式,使人难以准备,恐怕都是原因。董总显然有必要配合时代与环境的改变,经常检讨其课程纲要,简化课程的科目,精简课程的内容。文科不妨今古并重,废除战后马华文学史,减低华文语法的比重;理科则理论与实验并重,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以便与大学理科的课程相衔接;废除美术科考试,务使学生学到最重要最新锐的知识,以免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
积极推介统考文凭
另一方面,我建议董总更积极的向外推介高中统考文凭的水准,以提高统考文凭的地位,不但要说服国内的私立学院和国外的著名大学承认统考文凭,更要把统考文凭推至政府高级教育文凭(STPM)之列,同享等于大学一年级的学分,使统考生能直上大学二年级。如此一来,学生以及家长,看到省时省钱的利惠,怎会不考统考而放弃统考文凭呢?
选考英文试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统考生弱于英文的事实。我建议凡有意到中国、台湾以外的国家深造的独中学生,选考英文试题的试卷,以英文作答,来向外国大学证明自己的英语实力,以免蒙受学术水淮被低估的误解。
与STPM同等待遇
即使是本地的私立学院,也有必要重估统考文凭的价值,给予政府高级教育文凭(STPM)同等的待遇,把统考文凭折算成相关科目的学分,节省独中生的时间与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能更进一步加强统考的水准,争取到更多外国大学承认统考文凭,那么学生就会更加重视统考文凭。果如是,虽然统考文凭至今不被政府承认,但基于统考文凭之学术水准甚高,我深信迟早政府会在某一个适当的时候,给统考文凭学术价值的肯定。
选读独中是正确选择
我们把子弟送进独中,肯定是正确的选择,因为独中教育不但使学生三语并重,数理基础强,更能灌输学生礼义廉耻、尊师重道的华人伦理观念,培养出具有华人特色的子弟,使他们在文化海洋里拥有归属感,不做文化流浪儿;在族群传承中继承上一代的精神,不做忘本的陌路人,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中华文化因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韧的适应力,而能长存不坠。
造就新世纪的人力
同样的,华文教育也必须着力于丰富的内涵和强韧的适应力,才能生存发展,造福子孙与国家。华教工作者有必要精诚团结、凝聚智慧、勇于改变、共同拟定21世纪的教育方案,造就适存于未来新世纪的人才,完成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就仰天俯地、无愧于心矣!
(03-03-1995《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