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

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

  者:张集强

  编:刘艺婉

图照提供:张集强




  长:傅承得

发行人:傅兴汉

法律顾问:吴汉强律师、王瑞隆律师

    版:大将出版社(马来西亚)

    行:大将出版社(马来西亚)

MENTOR PUBLISHING SDN BHD (473710-T)

21-A, Jalan SG 8/7Taman Sri Gombak,

68100 Batu Caves, Selangor, Malaysia

Tel:03-61883266  Fax:03-61885266

E-mail:mentorp@streamyx.com

Blog:blog.yam.com/dajiang

    刷:佳印贸易公司

1版第1刷:2007111

    价:RM18.00

著作权所有·侵害必究

图书分类: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张集强,1975-

    [Ying can zheng shi qi de jilongpo]

    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张集强著

    (大将观点;32)

    ISBN 978-983-3941-14-8

    1Kuala Lumpur--History--British occupation

    2Chinese--Kuala Lumpur--HistoryI. TitleII. Series

    959.511604

 

本书如有缺页、破坏、装订错误,请寄回本公司调换。

 

谨将此书献给我的父母

 

 

目录

序一黄俊铭  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吉隆坡

序二陈亚才  追索近代吉隆坡的建构

自序    一个起点

第一章  吉隆坡的诞生

    一、聚落的形成

    二、华人甲必丹管辖时期

    三、小结

第二章  英参政制度的设立与初期管理

    一、英参政雪兰莪之行政设立

    二、从参政到主导发展(行政中心迁至吉隆坡)

    三、小结

第三章  英参政初期的建设

    一、瑞天咸在雪兰莪参政时期的殖民都市经营策略

    二、英国人主导之土地管理制度

    三、小结

第四章  近代化建设时期

    一、都市近代化建设时期——公共工程局设立

    二、都市近代基础设施

    三、小结

第五章  地方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吉隆坡卫生局的设立

    二、市区改善计划

    三、小结

第六章  都市计划时期

    一、都市计划概念的引进

    二、都市计划师委任及都市调查报告

    三、第一次都市发展计划

    四、都市计划法令修正条例

    五、卫生委员会条例

    六、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序一 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吉隆坡

    黄俊铭

 

    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

 

    吉隆坡不仅是马来西亚的首都,也是国际间政经文化网络的重要城市之一。这个由复合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孕育而成的城市,充满了多元多样的风貌与时间积叠的味道,也因此使它成为一个迷人的城市。然而,许多造访此地走马看花的观光客,乃至于长久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都未能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背景,殊为可惜。

 

    张集强先生的这本著作撰述了英参政时期吉隆坡的都市史,引用了许多战前学术研究的成果和马来西亚国家档案局、英国国家档案局、新加坡国家档案局收藏的珍贵历史照片与古地图,以及田野调查的成果,全书旁征博引而行文流畅,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吉隆坡这个城市的一个很好的历史文本。

 

    表面上看来,本书是描述战前英国势力对吉隆坡城乡建设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文章内容涉及复合民族社会与城乡空间构成的关系,近代城市的卫生安全问题与土地使用政策,产业经济发展与城乡计划愿景等等;论述视野宽宏而使本书成为研究吉隆坡产业与地区发展、历史与文化遗产、政策与城市经营各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在此优良书籍出版之际,敝人极为乐意推荐本书给关心吉隆坡的各位读者。

 

    2007720日于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

 

序二 追索近代吉隆坡的建构

    陈亚才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执行长

 

    比起世界文明古国的故都,例如雅典、罗马、北京、巴格达,甚至是东南亚的金边、曼谷等,吉隆坡的开埠不算久远,今年跨入一百五十年。尝试了解这片土地近代化的历程,毕竟是件有意义的事。

 

    提起吉隆坡这个从烂泥芭中兴起的城市,让人轻易联想起早年的锡矿、甲必丹以及两河交汇处等,那是拓荒与奠基的年代。思想起1857年来自卢骨的八十七名华工从巴生河溯游而上,进入丛林密布的吉隆坡探勘锡矿,由于水土不服以及疟疾的侵袭,短短一个月内幸存者仅仅十八人。这是先行者披荆斩棘的序幕,令人刻骨铭心。

 

    18611901的四十年间,吉隆坡有五任华人甲必丹,即丘秀、刘壬光、叶亚来、叶亚石(又名叶致英)以及叶观盛。历任甲必丹之中,丘秀的生平事迹不详,刘王光表现平平,叶亚来的功绩最为凸显。

 

    回顾雪兰莪内战(1867-1873)蹂躏后的吉隆坡,满目苍痍,百废待举,无奈经济困顿、人心涣散。1881年正月,吉隆坡发生大火,木屋和亚答屋在大火肆虐之下,化为一片废墟。祸不单行,同年12月的大水淹没吉隆坡大部分地区。甲必丹叶亚宋在多次危机中,展现其坚强的意志、过人的魄力,通过借力的方式以及劝服众人共赴时艰,扭转吉隆坡险被废置的危机,改变这个城镇的命运。华人社会因而对他推崇备至,英殖民领袖则对他的精力和事业心刮目相看,肯定他为“一位能干又忠实的官员”、  “雪兰莪州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叶亚来的功绩为后世所传颂,并非没有道理。

 

    叶亚石和叶观盛先后继任,对社群依然有其建树,然而,甲必丹的功能和权势已逐渐式微,名堂依旧,但是叶亚来时代的风光不再。随着叶观盛在1901年逝世,英殖民者所设立的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正式取代甲必丹制度。

 

    英殖民者初期对马来半岛各土邦采取不干预政策。随着英国本土政治的波动,执政权的轮替,其海外的殖民政策也相应调整,朝向更积极的干预。配合新时局的需要,英国殖民者掌握当时各马来土邦内部纷争的时机,通过推介参政司制度(Residential System),对马来土邦进行柔性蚕食,巧妙地将各土邦苏丹边缘化,成为名实不符的统治者;而参政司的角色扮演,则从初期的咨询顾问,后期逐渐转化为制定政策的主导,最终达到深入掌控土邦政治的目标。霹雳和雪兰莪的经历大体类似,先后在1874年接受英国的直接干预,毕治(J. W. W.Birch)和戴维逊(J. G. Davidson)分别出任这两个土邦的首任参政司。

 

    早期马来统治者对土邦的治理相对松散。殖民者踏足马来半岛后,1870年代土邦的治理逐渐进入英殖民者的管理体系。从1826年海峡殖民地(包含新加坡、马六甲以及槟城)的建立、1896年马来联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包含霹雳、雪兰莪、彭亨及森美兰)的成立,以及20世纪初期马来属邦(Unfederated Malay States,包含吉兰丹、登嘉楼、玻璃市、吉打以及柔佛)的形成,象征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逐步迈向一统化。

 

    过去一些英殖民官员在撰写历史时,由于无法掌握华文或不谙华语,因此对华人社会事务的叙述不够周全;而早期的华裔学者,由于语文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无法充分掌握和应用第一手资料,因此论述方面难免有所欠缺或偏颇。

 

    张集强接受建筑学系的专业训练,掌握华文和英文。他参考了英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收藏的殖民时期重要文献和档案资料,梳理吉隆坡近代化的过程。  《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一书分成七章,分别论述吉隆坡的诞生、英参政制度的设立与初期管理、英参政初期的建设、近代化建设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市计划时期以及结论,年代从1870年代延伸到1920年末期。

 

    作者从吉隆坡聚落之形成开始谈起,交待了华人甲必丹的管辖时期。这样的论述安排固然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展,但也有其特定意义及适时的提醒作用,即一方面说明华族先贤在拓荒与奠基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引,申吉隆坡近代化的基础,尤其是近代都市的规划、行政体系的建构、政策的制定等等,始于英参政时期;英殖民者的思考模式以及体系的建立,有别于传统华人甲必丹以及马来土邦统治者。换言之,我们的视野和格局不能老是停留在甲必丹时代。

 

    英殖民者在吉隆坡所推行的近代化,其方向和重点大致上包含:一、人口的恢复与经济发展;二、兴建固定建筑(例如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即大钟楼、印务馆、高等法院、市政厅等);三、创设行政单位  (例如公共工程局、卫生委员会等);四、提升基本设施(例如交通建设、自来水和电力设施等);五、制定新的法规(例如土地的绘测与管理政策、都市计划与建筑管理等)

 

    1880年雪兰莪行政中心从巴生迁到吉隆坡,以及1896年吉隆坡作为马来联邦的首府,无疑使吉隆坡处在一个非常有利于发展的位置。就行政管理单位而言,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 Department1879)以及吉隆坡卫生委员会(Sanitary Board1890,即吉隆坡市政局的前身)的成立,是重要的里程碑。从法规的角度来说,雪兰莪土地法的制定(1891)、土地的规划(包括土地分区分类的概念)以及都市计划的提出,对吉隆坡往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基本设施方面,往返巴生与吉隆坡之间的铁道通车(1886),带动了雪兰莪及吉隆坡的经济发展,使吉隆坡成为当时土邦之中发展最快的城镇。此外,自来水(1896)和电力(1906)的供应,也是奠定吉隆坡近代化的重要基础。

 

    作者以专门的一个章节来讨论瑞天咸(Frank A. Swettenham)的管理和建设,显示其人在历任参政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作为雪兰莪的第三任参政司(18821889),瑞天咸处理殖民地事务的经验丰富、熟谙马来语文和风俗民情,与马来土邦统治者的沟通融洽,而且在位时间也长,是殖民政策的重要构思者和推动者,致力改善当时吉隆坡的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巴罗(H. S. Barlow)的《瑞天咸》(Swettenham1995)一书对主人翁的殖民生涯有相当全面的记载。

 

    英殖民政府所推行的近代化政策,在殖民地官员之间曾引起一些角力;针对各个领域的职权与管理,土地拥有权、税收等所制定的政策,虽然对既有的势力产生冲击,包括与华人甲必丹之间浮现紧张关系,但大体而言,并没有面对太大的阻力。

 

    晚近出版的一些书籍,例如邱家金(Khoo Kay Kim)编辑的《成型期之吉隆坡》(Kuala LumpurThe Formative Years1996)、古力克(J. M. Gullick)编辑的《雪兰莪双周刊史料汇编》(Selections from the Selangor Journal2007)等,都是通过旧档案的呈现来反映吉隆坡近代化过程的资料汇编。而张集强的《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再加上珍贵的旧照片以及附图,让读者更易于理解时代背景、掌握近代化计划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城市的变迁。就相关的研究领域和主题而言,相信此书是目前为止采用华文书写的论著中,最为完整和翔实的一本。

 

    集强学成归来后,即投入本土古迹保存的行列,勤于笔耕和田野工作,致力于文化资产观念的推广、古迹个案的赏析、以及保存与捍卫古迹的运动。《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一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增添一本了解吉隆坡的高水平论著,的确叫人欣喜,值得欢呼。

 

    20071018日于吉隆坡

 

自序  一个起点

 

    近年来亚洲近代都市历史(modem urban and architecture history)研究有越来越蓬勃的趋势。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本土近代建筑与都市的研究已接近饱和,因此日本学者尝试跳出本土之疆域,开始与中国建筑学者合作,针对中国境内城市进行近代建筑调查研究,例如上海、广州、天津、厦门等。此调查研究成果进一步造成其他国家开始重视近代都市历史及建筑研究,兴起一股亚洲都市历史研究的风潮。

 

    1990年代开始,日本东京大学藤森照信教授与村松伸助理教授的研究室在日本财团支持下,将研究范围扩展至东南亚,该研究室目前已完成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中国上海、印尼棉兰、东苏门答腊、伊朗德黑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及泰国曼谷等都市的研究工作。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俊铭副教授曾受教于藤森照信教授门下,黄老师在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讲授之“亚洲近代建筑史”部分内容引用自该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此课程开拓了我对亚洲都市历史研究的视野。

 

    2000年至2001年期间,藤森照信及村松伸研究室与泰国朱拉隆恭大学(Chulalongkom University)建筑系合作,进行为期两年的曼谷近代建筑与都市调查研究,我有幸在黄俊铭老师的安排下,于200011月底前往曼谷与该研究室成员会合,共同进行调查工作。这些研究学者分别来自日本、中国、蒙古、台湾等地,皆为藤森照信教授的学生。调查工作的内容包括都市区域历史资料整理、与居民访谈,以及建筑测绘等。这些经验最终让我对近代建筑与都市研究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从20006月开始,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印尼等国的主要都市与建筑学研究者首次在中国广州聚集,筹备成立一个常年的亚洲近代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名为“亚洲近代建筑网络”(modern Asian Architecture NetworkmAAN),此学术网络为弹性学术组织,每年在亚洲不同城市举行国际研讨会,由各国学者发表有关当地的近代建筑研究成果。20017月该网络正式在澳门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尔后每年暑假期间分别在新加坡(2002)、印尼泅水(2003)、中国上海(2004)、土耳其依斯坦堡(2005)及日本东京(2006)举行。我曾经出席2001年及2002年的研讨会,在会中看到各国近代建筑与都市历史研究皆已有相当丰厚的成果,有感我国的都市研究仍相当匮乏,遂决定以吉隆坡做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可以说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才建立,到目前为止,曾在此进行都市历史研究的学者以外国学者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收编于皇家亚洲学会(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MBRAS)期刊或专书。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有关马来西亚历史的书籍大部分乃以人物历史或社会历史书写为主,甚少从建筑与都市历史的角度探讨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

 

    为了补充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也让自己更了解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于是选择以首都吉隆坡做为起始点,并以英参政时期做为时间范围,尝试探究在殖民背景势力之下,这一座城市究竟是如何从一片荒芜的沼泽地中诞生,蜕变成为一国之都,甚至成为世界级都市。

 

    吉隆坡早期为华人矿业家及矿工所建立的产业聚落,从1880年起,英国殖民政府正式管辖,在短短十六年间,便从一个蛮荒聚落发展成为马来联邦首府,此发展过程不可谓不巨大。而此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实乃依靠英国早年殖民其他国家的经验。自18世纪初期,英国便已统治了亚洲的印度、缅甸、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1874年入侵马来半岛之前,早已累积一百多年的亚洲殖民经验,这些经验对英国殖民马来半岛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可从英国殖民政府进入吉隆坡后,即刻着手测量及划分土地、设立各政府机关,以及与当地居民交涉的纯熟手法看出来。

 

    透过吉隆坡都市发展历史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英国殖民政府开发殖民都市时的策略运用;而在检视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可以看出吉隆坡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各种样貌,借由种种文献、辅以旧地图及旧照片,将这些历史样貌还原,将有助于发掘吉隆坡的特殊性,同时也可以延伸做为东南亚其他殖民城市历史研究的整体比较。

 

    本书的研究范围,从1870年代吉隆坡华人聚落形成开始,到英国殖民政府介入管辖,经历各参政司主导的市政建设,成立卫生委员会自治管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止。借由文献、旧地图及旧照片分析解读,将吉隆坡的发展分为几个主要时期,分别建立历史论述,最后再比较这些不同时期的演变,以便了解整个发展历史。

 

    希望此拙作能让大家了解吉隆坡的历史,乃至于了解马来半岛在英国殖民时期的近代化发展史;也借此抛砖引玉,望能吸引更多学者投入马来西亚都市历史的研究领域。有朝一日我国都市历史的研究成果丰富之后,便能够进一步延伸走向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城市,对不同殖民宗主国的殖民都市经营策略的比较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