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时代与林连玉精神——华教节感言

我们的这一条路

陈嘉庚时代与林连玉精神——华教节感言

陆庭谕

 

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被夺了公民权,去世时,新加坡有一份英文报章,撰文道“陈嘉庚的时代结束了”。究竟如何评述,不得而知。

 

我和林连玉先生谈论此事时,林先生说“那份英文撰稿人认定陈六使兴办教育是陈嘉庚的继承者,他去世,后继无人,当属陈嘉庚时代结束。再则,英化新加坡,华校将在新加坡绝迹,当然也是陈嘉庚的时代结束了,因为陈嘉庚兴办的是华文教育,民族教育。”

 

“不过,陈嘉庚的影响,却是无穷无尽的。”林先生接着说“全马各地,兴办教育的热诚,有增无减,领导者多数是陈嘉庚的旧人,可见他的时代并没有结束。”

 

到今天看来,华社已把兴办华教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是陈嘉庚的接班人,那能说是陈嘉庚时代的结束。应该是陈嘉庚精神的发扬光大,有的是更多的陈嘉庚!即使新加坡,也正酝酿着,要恢复华文小学了。

 

当然,贪婪自私的社会阴暗面还是存在的,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里所描述的劝捐碰钉,亿万富翁一毛不拔的故事,到如今,还是活生生地于今犹烈。

 

然而,当想到陈先生独资创办了集美与厦门大学,已具规模之后,尚且要触这样的霉头,何况我们呢!也就释然于心了。

 

在读过《南侨回忆录》与《陈嘉庚年谱》之后,陈嘉庚高大的形象,完全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化身,真个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从集美出身的林连玉和陈六使先生受到褫夺公民权的对待,终不言悔,和陈嘉庚的精神,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又正是民族正气者也。

 

为了贯彻林连玉精神,林连玉基金委员会以林先生的忌辰一一十二月十八日,订名为华教节,光我华教。《华教节宣言》写道:

 

华教节是华文教育节的简称。其目的是要贯彻林连玉精神以维护华文教育,发扬中华文化;同时赞颂体现林连玉精神的华教工作者,培养接班人。

 

华文教育是华裔马来西亚公民的母语母文教育。接受母语母文的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母语母文的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林连玉先生鞠躬尽瘁地捍卫她,是我们的风范。

 

华校以华语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同时教授马来西亚语文以及英语英文。她灌输爱国精神与法治、民主、民权等观念。她已为马来西亚的建国事业作出贡献,对民族、社会与国家,都是休威与共的。华族对她的宣扬,正如马来民族宣扬马来西亚文教育一样,天经地义。

 

华社兴办华文教育,世代以来,自力更生,全力以赴,才具今天的规模。华教工作者,前仆后继,功不可没。这种立人立己的精神,不但要发扬光大,而且要加以表扬,加以赞颂。

 

对于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的新兴国家,林连玉先生说过,“在这民族复杂的地区建国的铁则,就是和哀共济,共存共荣。”他的论著对此阐述得很详尽,可为圭臬。

 

发展华文教育是厚族的基本人权,是民权的一部分。惟有全民一致,自由、民主、民权才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华教节”正如教师节一样,也和华社任何节日一样,不是一时一地的节日,换句话说,她应该是在全国各地同时展开的赞颂节日,必须进行到底。

 

1986119日的追悼文说:

 

林连玉导师和我们永别已一个月零一天了。三十多天来,无数的事实证明,人民是肯定他的,尊崇他的。肯定他的事业,肯定他的功熏;尊崇他的傲骨,尊崇他的“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的风范。

 

林导师的事业,就是争取民族权益平等,积极发扬民族文化的事业。为了这一事业,他以不逃避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即使赴汤蹈火,也勇往直前。在他为之奋斗终身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方向。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团结民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友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不怕牺牲”,但“避免牺牲”,据理力争“不受压迫,反抗压迫”。他矢志不移的,是要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家,建设一个“各族义务和权利一律平等”的美好国家。他强调:“对付破坏最好的答覆,就是建设。”

 

我们今天追悼林导师,就要继续林导师的遗志,就要学习他的典范,就要拥有他的胸襟在新的情况下,创造有利的条件,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华教节就是要在新的情况下,创造有利的条件,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林先生对华文独立中学的期望是:

 

关于独立中学,我于教总工作委员会在槟城会议时,曾说过: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因为要维护及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眼前只有自力更生这一条路可走。我们祖先能于无学校中以自身血汗办起学校,难道到这一代,连守成的力量也宣告破产吗?须知道,华文中学的传统是真正多种语文教育的,毕业的学生,华巫英三种语文都通,最适应这多元民族的环境。今后,独立中学应该注重提高水准,严格管教,这些都有待于教总面对现实,积极领导。记得本邦第一任教育总顾问培恩氏曾对我说,在英国,私立的学校比政府的学校,办得更好,他本人就是私立学校出身的。这并不是奇迹,我相信本邦的将来也是如此。

 

回顾独立中学自从七十年代,按照独中建议书复兴以来,沿着民族教育,母语母文教育的方针办理,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出路都能满足之时,却又有人开历史的倒车了。

 

这个历史的倒车,不止是回到《林梁公案》六十年代中学改制的语文媒介之争,而是的的确确在推行一科华文主义了。

 

许多独立中学都是乞灵于“民族教育的幌子"才能从求生存到谋温饱,温饱之馀,回头一望,却像是花蝴蝶猛然发觉毛虫的丑陋,不认前身了。不仅发展不能以“民族教育的幌子”,民族教育根本就错了!

 

这一来,华文小学还有什意义?华教节不是多馀了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林梁公案》之发售应有助于廓清问题的真象。

 

198812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