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真言
华教复兴运动的主将——胡万铎
麦翔
1974年华教母语复兴运功是华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它复兴了被单元主义消灭了的华文中学。没有复兴运动就没有华教。
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在霹雳州爆发?原因有两个:一是霹雳州是改制的重灾区,受害的华文中学间数比别州多,受害程度也最惨重,(例如育才中学从1960年高峰2,500名学生跌落到1974年的157名)奄奄一息;另一是霹雳州有胡万铎这样的闯将和“韧性战斗”的沈亭,以及众多的中坚干部与群众,因此,复兴运动在“乾柴烈火"堆积得最多的霹雳州首先爆发,最后波及全国。
胡万铎之所以站在华教最前线,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主要的是他性格与他的先父相似,不平则鸣,不向恶势力低头。
复兴期间,胡万铎与沈亭、杨苍茂等人到太平开动员大会。事先获悉马华公会成立的“先锋队”(专门破坏复兴运动的组织)将在会上闹事,他们的对象是陆庭谕和胡万铎两人。陆庭谕谨慎发言,避过矛头,可是,性格耿直的胡万铎,出于民族教育的大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直率抨击马华的软弱无能。当时预先霸占台下前列桌位的“先锋队"人员,蠢蠢欲动。
此时,胡万铎身边的杨苍茂眼急手快,手按裤袋,直视前台动静,一有不测,立刻制止。只见台下那些捣乱分子闹了一下子,始终不敢有进一步行动。原来,台下闹事者有些是杨苍茂前“自卫团”的旧部属,他们深知杨苍茂说干就干的性格。马华公会难备好的捣乱行动终于胎死腹中。
1987年华校“高职事件”,政府有关当局态度死硬,经董教总多次协商都坚持不利的决策,不得已,董教总议决全马罢课。董总主席林晃升坐镇吉隆坡总部,胡万铎被派到槟城主持大局。大会在槟城大会堂召开,出席者颇众。大会主席祝清坤接林晃升从吉隆坡打来急电,说“问题已得到解决”,临时取消罢课。胡万铎深知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一旦公布,在当时火爆的场合会引起可怕的后果。
当众人都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胡万铎毅然站在麦克风前大声宣布:“同胞们,我相信事件定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否则,我将站在大家前面,带头游行示威,请大家安静解散……。”尴尬的场面终于化险为夷。
有一次,那是在1969年“513”种族暴乱后几天,胡万铎驾车从怡保到他在积莪营的矿场视察。转入两旁都是马来甘榜的小路时,前面发生一场车祸,一位印裔公务员的车撞倒一位马来小孩。在“513"高涨的种族主义气氛下,这起车祸非同小可,完全可能闹出人命。胡万铎停车,把受伤印裔车主与马来小孩双双送到医院,他的车座染满血迹,却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种族冲突。
与国民党敎师顶撞
1955年,槟城钟灵中学爆发反改制的学潮,年轻的胡万铎是学运领袖之一。他的先父担心激进的万铎最终可能变成“革命分子”。他老人家想,万铎与其牺牲在战场,不如让他回中国。但是,胡万铎捍卫华教的决心不动摇,与同学同进退,结果被开除学籍。当局对他施以不得回槟城钟灵继续学业和转入其他州华校就读的无理条件。何去何从呢?胡万铎先父感到头痛。其父试图将万铎转学到怡保育才中学。可是,一向保守的育才董事部和校长均拒绝。后来经过当时副教育部长朱运兴的疏通和怡保闻人杨金殿的说项,终于在育才取得一个学位。
但是,胡万铎“造反”的性格并没有因此而收敛,他在育才“大院集体舞"(当时集体舞被育才当局视为“危险”的行动),并且在课堂上与国民党教师顶撞。胡万铎先父不得已,安排其公子转学到怡保圣米高英校,后来到爱尔兰大学继续深造。胡万铎把他后来主张华校采用英文课本的主张归咎于育才董事部僵硬的态度。是耶非耶,就留给历史去判断吧。
胡万铎与沈亭一刚一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不同意见是常有的事;但他们又是最佳拍档。沈亭女儿沈立菲透露了一件少为人知的事:当两人闹意见时,胡万铎往往带着一瓶酒去找沈亭,倾谈之下,又和好如初,继续共赴华教前程。当然,这两个华教的战友的友谊,是建筑在母语教育的大前提上,并非“酒肉朋友”。
胡万铎今天已达“古来稀”的年龄,事业有成,孩子都毕业于英国著名大学,成绩优越,个个在大企业中出任高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我感到非常满足。回顾过去,我为华教出力,无怨无悔”。
是的,胡万铎先生今天仍然坚持每天爬山运动,身体健康保持得很好,精神矍铄。虽年近古稀,每日运动风雨不改,行善也不可丢。如果说,早年的胡万铎是“造反”的急先锋,现在就是“慈善老人”了。在他的一生中,虽颇多有争议之处,但不失为令人尊敬的一位华教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