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拍笨珍~笨珍开埠史先贤列传与简介
洪祖秋著
咨询顾问
拿督甘武
林清如律师
罗日良律师
丁泉源院长
莫顺宗院长
吴永成
陈中华
浪拍笨珍(Lang pai Benzhen)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洪祖秋,1949-
[Lang pai Benzhen: Benzhen kai bu shi
xian xian lie zhuang yu jian jie]
浪拍笨珍:笨珍开埠史先贤里列传与简介/洪祖秋著
ISBN 978-967-13557-1-8
1.Pontian (Johor)-History. I. Title.
959.511943
作者:洪祖秋
封面设计:曾恒强,Umuzen Creatives.
出版者:Tan Advertis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
No. 44, Jalan Bertam 14, Taman Daya,
81100 Johor Bahru.
发行人:Tan Advertis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
承印: Worx
Printing & Packing Sdn. Bhd.(90662-D)
No. 3, Jalan Hang Lckir 9/3, Taman Kepas
Utama,
81200 Johor Bahru.
邮购处:陈中华Mr. Tan Chong Wah
Email: tanadv1116@gmail.com
初版: 2015年11月
ISBN 978-967-13557-1-8
目录
序一:拿督甘武
序二:吴永成
序二:丁泉源院长
序四:余振成律师
序五:林清如律师
序六:莫顺宗院长
弁言:求真存实记真实
笨珍的开埠史
香蕉屿的传说
开拓笨珍的阿砂哈家族
笨珍民间发行的钞票
苯珍县的爪哇人
笨珍县内的武吉斯人
北干那那成为新村的由来
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华校
笨珍早期的校友会
笨珍县早期的书报社
笨珍地方名字的由来
笨珍县内的火灾
笨珍早期的集团结婚
笨珍华校创办年份一览表
笨珍县1949年学校统计表
笨珍县1949年学校统计表
培群建校史
笨珍建埠史的先贤
洪肇闪太平局绅
刘达南先生
叶耀彬先生
陈文闸先生
黄衍才先生
何敦瑚先生
何清万先生
李金粥先生
蔡木火局绅
洪宝植宗长
王经叼先生
林珍三先生
丁子料太平局绅
翁宝合先生
柯新科与柯新合先生昆仲
杨亚和先生
郑双泉先生
林清祥先生
吕砥山先生
周诒廷先生
张江河先生
张燕先生
张顺庆先生
施冬荣先生
杨哲业先生
杨文骂先生
洪祝扬宗长
梁序兴先生
梁徳售先生
梁怡来先生
梁溪水先生
梁至肇先生
王玉洋先生
罗信尔先生
许亚杰先生
陈金锯先生
谢如在先生
陈福瑞先生
吴初发先生
陈启壬(漫思)先生
蔡文玄(柳北岸)先生
张国祥先生
周大隆先生
匡光照校长
郭初养先生
陈伯露先生
黄济洪先生
吴作侨先生
陈徳成先生
何庚金先生
陈文江先生
吳亞兴先生
回望历史的的影
留住历史的脚步
跋:浪花拍岸下的史料
以史为明鉴塑造人本性
-拿督甘武(DSPN JMN JSM KMN PBS)-
马来西亚前全国教育总监
马来西亚全国历史协会执行委员会理事
拿督甘武(左)与作者
史实的保存对人类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真实的历史记录,除了能让后人知道事件发生的实际经过,也可以藉之来鉴定成败得失,真伪善恶及忠奸诚虚的结果。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根源的寻考与追溯。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拥有高判断与强思维能力,贯通哲学理论,增强使命感,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这是保存历史最珍贵的真实一面,然而很可惜的是,往往一个地方的历史,都会在没有保存、无知的毁灭与天灾人祸的关系荡然无存,消失在时间推进的历史尘埃中。就以地方志来说,有那些团体与个人会将本地的历史经历保存下来?尤其是华人社会,虽然华人极为重视教育,总以宗乡团体与社交组织来团结族人,却从来没有认真真正的重视过文物史实的保留。这是一件值得认真考虑的事情。
洪祖秋校长在退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地以收集资料来撰写地方历史,这是一项不简单,费力费神及费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撰写历史事实,必须根据真实的情况,而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陈年往事,不但人物已作古,事物也无从追查,要考证真伪实虚,要鉴定事件的经过,必须要有让人信服的佐证,这就是撰写史实不容易之处。洪校长是教育界退下来的教师,从事文化工作,理所当然,也是力所能及的事。能在退休后,在享受晚年的安逸时,继续贡献出本身的能力,不让人生留白,确实一件好事,应当给予协助与支持。我个人也希望,所有从教育界退休下来的同道,也都可以继续把自己的能力,奉献给国家,贡献给社会,造福人群。
《浪拍笨珍》撰写的都与笨珍的历史有关系,六十年代我跟笨珍有一段渊源,所以对于笨珍我感到很亲切。几十年后重游笨珍,发现景物都变了,市区变得非常的繁荣昌盛,热闹无比,然而,笨珍人的热情与亲切,一点也没有变,这是笨珍人应该感到自豪骄傲的地方。这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优势,笨珍会有洪祖秋这样的作家,为地方的史实作出宝贵的存录,笨珍人确实要感到高兴,也要珍惜。而我能为这本史实留下序言,这是我的荣幸。
吴永成(左二)丁泉源院长(右二)陈中华(右)与作者
珍贵文史缅怀先贤
-吴永成-
先父是一位道地的笨珍人,生平没有受过高深教育,却能凭着华人的勤奋与努力本色,白手成家,他的为人急公好义,让他有机缘经历过二次从坠海的飞机上救人的经过,这恐怕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果报的缘故,也是他的福报吧。他生平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当年小笨珍河口的海岸线都是沼择地,常年累月遭受海浪的冲蚀导致河岸的崩塌,不但居住河口的居民面对危险,出海捕鱼的渔民也面对河岸崩塌的威胁。先父乃自资以本身的智慧,修建了笨珍当时前无未有的防浪堤,结果证明果然能够成功的阻止海浪的冲蚀河岸,遂让笨珍人将这河口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也成为了笨珍的地标。能让他有这个福份为笨珍尽一份棉力,那确实是他的福气。我从小耳濡目染,从先父的身教与言教中获益匪浅,知道基本的为人基础,必须自我正心修身,才能齐家创业。这与佛学的教导雷同,南传的自我修证,乃至大乘的普渡众生,都在教导众生慈悲为怀,广种福田,强调因缘果报,广结善缘。我与洪祖秋校长的结缘显然也是与一份因缘。祖秋是我在斯里英文中学的学长,毕业后各奔前程,我在国外发展,他留在本地,根本没有机会见面。蓦然之中,与同班同学陈中华续缘,竟知悉祖秋在筹备撰写笨珍的史料。显然的,这是一件不容易,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可是能够将笨珍的史料收集起来,让后辈可以缅怀、追思、参考及策励未来,把珍贵的史料留下来,却又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使命。祖秋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又愿意在退休后牺牲晚年的安逸生活来撰写这本《浪拍笨珍》,而我能够有这个机会献出一些力虽来参与共同把珍贵的文史资料保留下来,这也是我的使命,同时是我的福气。我相信,这是一本将让笨珍人都会觉得值得收藏,很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当然我也希望我国各地的华社,也能够像祖秋一样,把当地华社的文史资料收集起来,出版成书,遗留给后世,让后辈知悉先贤对这个国家的贡献,所付出的血汗与努力。时值《浪拍笨珍》之际,除了热烈的恭贺之外,谨以以上的意见与大家分享及共勉。
Foreword序
TENG CHUAN WAN丁泉源
Head of Tenby National School 天碧国际学院,
Ex-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Institut
Aminudin Baki, Genting
云顶阿努米丁容基教育学院署理院长
The record in this book is
the result of the deep passion of someone who nurtures the love for historical
account of small places. Ang Chor Chew was born and bred in this town of
Pontian and ever since schooling days, his love for book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was well recognised.
I still remember him sitting
at the counter as the Chief Librarian of our alma mater Sekolah Sri Perhentian
(SSP) way back in 1968. There he began his quest for truthful and authentic
records of historical writings. Proundly, therefore, I pen these words of
congratulations to Ang Chor Chew who undertook the enormous task to unearth the
deep secrets of our once sleepy hollow town of Potnian. The unspoken treasures
of this town is now being rolled out in the form of this wonderful book for our
reflection with much pride.
Many of us must have
wondered what was there to say about his small port of call supposedly used by
smalltime pirates of old. Through his untiring research which required him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 including spending time in the quietness of the kampong,
Chor Chew as able to put in print, a lively account of the many things yet
hidden from us until now.
This effort of his is lauded
not only by all of us in the older generation, but it should be welcome by the
new generation so that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is town will rekindle with
much pride and the accounts will certaintly add the extra gitter and glamour to
the place where they were born and bred. Today Pontian is the known the world
over as the bandar di penghujung Benua Asia, which would make Chor Chew' s
writing all the more relevant and enriching.
译文
Translated by: Tan Chong Wah
陈中华翻译
这本书的历史记载是一位长期热爱钻研及考查小地方人文及史地的心血与结晶。洪祖秋校长在笨珍成长,于求学时期已经是公认的一位酷爱书籍及历史记录的人士。
我尤记得于1968年,在笨珍斯礼中学的图书馆里,当时担任图书馆主任的洪校长,正在历史书本中,埋头钻研,考查历史的记载中的真实性。因此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能够在此恭贺洪校长,经过多年,终于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还原一度被认为是空洞及在沉睡的笨珍历史。透过这本奇妙的著作,笨珍珍贵的史记,一幕一幕,骄傲的呈现在人们眼中。
我们大家一定感到很好奇,一个昔日海盗出没的小河港,有什么地方值得大书特书?但通过洪校长一路走来不断的坚持与努力,包括为了收集资料,花了无数的精神与时间远行及进出甘榜考查,终于把史料整理及化成生动的文字,呈现给大家。
他不懈的努力不应局限于被老一辈的欣赏,也应该得到在笨珍土生土长年青一代的支持;原因是它的内容将加强他们对笨珍的归属及自豪感,同时也使他们的出生地添增了魅力与风采!笨珍今时已被誉为亚洲最南端的市镇,此书的出版很合时宜,也无形中,增加了笨珍的多姿多彩。
序《浪拍笨珍》
-余振成-
笨珍法庭首任法官、前马来西亚副检察司
我是在1973年受马来西亚司法部委任为笨珍首任法官。当时笨珍的法庭刚从龟咯迁来,是一所板屋位于小笨珍市区大草场一角的建筑物。四十多年过后的今天,我重游笨珍,发现小笨珍改变很多,市面上显得非常的热闹跟繁荣,而昔日我任职的法庭也已经被拆除,代替的是更美观的法庭建筑物。
从这个现象,让我们察觉的是时代在进步中,而很多昔日的事件都步入历史的记忆中,这些历史的事迹,只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浮现,然后就消失无影无踪。因此,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历史事迹,是应该给予记载、传承及流传,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知悉祖先对这个国家建设的付出、贡献及牺牲,一代传承一代,代代相传,让祖先对马来西亚血汗的贡献,能让得到所有国民的认同。
所以,当我从吴永成先生那里知道洪祖秋校长在为笨珍的史料做出贡献时,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也对他的付出感到欣慰。很多人会对本身出身的历史都茫然不知,能够有一位肯为当地历史做出认真的考察与记载,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事情,我为笨珍人感到骄傲,因为笨珍能够出版这样的一本史料集,相信这本史料集必定成为一册让笨珍人感到自豪,有收藏价值及参考价值的书,而我也希望,其他各地华社能向洪校长看齐,把各地的华裔先贤对本地的贡献都收集起来,撰写成书,流传后世,让世人都会知悉华裔先贤对我国的贡献与付出。
能够为洪校长的《浪拍笨珍》写序,这是我个人的荣幸,希望笨珍人也会跟我一样,对于洪校长的付出与努力,感到自豪。愿与大家共勉。
余振成律师,广东客属恵州海陆丰人,出生于1937年柔佛,中学毕业后,在法庭任职翻译员,由于勤奋好学、待人热诚、乐于助人、诚恳朴实,乃得到当时司法部官员的赏识,被派前往英国修读法律课程,毕业后受委为笨珍首任法官。当时笨珍法庭还是建于市区大草场的木板建筑物,后来在余法官的任期时,搬迁到现址。在任职时,由于为人正直不苟私,许多案件在他的审理下,得到公平合理的审判,致使他成为笨珍埠众敬仰的前辈。过后余法官被擢升为我国副检察司,后来又再擢升为联邦政府律师,以及我国工程部法律顾问等重要职位。余律师退休后,在新山开设律师事务所,为当地埠众服务,深得好评。余律师娶妻陈氏燕琳女士,育有二女皆为杰出律师,长女玉珠律师,在新加坡执业,幼女玉琳律师,在英国伦敦执业。余律师而今退休在家饴弄孙,安享晚年,是当年笨珍开埠时的一位让人尊重敬仰的前辈。
左起:吴永成、余振成律师、作者、陈中华
序《浪拍笨珍》
-林清如律师-
林清如作师(左)访问培群独立中学时与作者合摄
我不知道父母亲从新加坡移居小笨珍的準确年月日,只知他们最大的两个男孩子在新加坡出生,其余11个孩子都是小笨珍产品。1937年我在张江水街一间平房里诞生,过后我们举家搬往郊外的直落吉兰乡村地带,在那里度过日本占领时期。和平后我在附近的乡村小学毕业,然后回到张江水街的培群中小学校念初中课程。1954年到新加坡华侨中学升学,从此与小笨珍的距离越走越远。
在通往龟咯路途中的南华村,我们还有个老家。六弟清赋在小笨珍有自己的事业,也同时是笨珍独立中学的董事长,所以老家归他看守。每逢清明节或农历过年,兄弟姐妹总会回老家相聚。亲情与乡亲交融的温馨时光,留下的是日愈珍贵的记忆。
在培群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学校历史悠久,却不知道小笨珍是什么时候开埠。拜读了祖秋校长的《浪泊笨珍》,才知道开埠人是来自阿拉伯的赛莫哈末阿砂合(Syed Mohamad Alsagplf)家族,这个家族早在1824年就到新加坡经商,是与莱佛士同时代开发新加坡的先驱人物。1878年柔佛苏丹阿武巴卡殿下赐地予阿砂合家族6万依格,地点就是现今大笨珍与小笨珍县区内,让他们种植树胶、甘密、椰子、黄梨等农作物。今天的小笨珍景观,是经历了将近140年的演变结果。
香蕉屿是小笨珍县属下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岛。祖秋校长的专心钻研,得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香蕉屿短暂逗留的结论,更把小笨珍的有记载历史推前了600年。从小笨珍坐小艇出发,到香蕉屿行程大概要45分钟。岛上没有居民,但是有一座灯塔,也是渔民可以随时藉其回避突发性暴风浪的地方。香蕉屿固然盛产香蕉,但是岛上出名的是芒果。
笨珍人的回忆里,都有难忘的香蕉屿篇章,那是我们年轻时野餐与郊游的好去处。住在崩山村的钟永悦是我二哥清祥小学同学,他说一回他们班上男女同学30多人一道去香蕉屿郊游。正准备回航时,会游泳的同学一个个从船上跳下海,争取在最后一分钟把身子洗一洗。不会游泳的二哥也毫不迟疑跟着跳了下去,顷刻间只见他载沉载浮地挣扎着。钟永悦看到危险,奋不顾身跳了下去,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二哥拉上了船,他自豪地对我说,“不然的话,有很多历史就要改写了!”
笨珍并不出产笨蛋,为什么名叫笨珍?又为什么小笨珍偏要比大笨珍大得多?祖秋校长都——详细道来。我在小笨珍长大,书里叙述到的好些事物虽然似曾相识,不够也多是模糊的印象或一知半解的记忆。祖秋校长多年来辛苦耕耘,通过对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梳理,有系统地呈现出笨珍不同族群的历史、地方面貌的变迁、华人社会的组织与华文教育的兴衰,对于马来西亚社会史料的整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拜读了《浪拍笨珍》,我这个原是“anak Pontian”的人才敢自认对笨珍有几分真正的认识。
论年纪,祖秋校长是我的晚辈。他是道地的笨珍人,生于斯,长于斯,一生致力于文教事业,可谓笨珍的骄傲之子。今年6月间,我与小学同学王维国造访扩建中的培群独立中学,适逢教育界前辈拿督甘武与祖秋校长也在场,大家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另类的乡亲,倍感温馨。
是为序。
序《浪拍笨珍》
-莫顺宗博士-
馬來亞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現任新紀元學院院長
对不少像我这样的人而言,洪祖秋先生最广为人知是他文学创作的身份。他写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文,种类繁多,笔耕不辍。当然,非常重要、不能不提的是,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可见同时也深受认可。正是因为他的创作,以及得奖消息,使得洪祖秋这名字常见诸报章。这是我对洪祖秋先生最初的印象。
但在南马一带华文教育圈子,洪祖秋先生却有另一个不同身份。他先后在好几所华文小学执教,直至升任校长,肩负掌校重职。华文教育劳心劳力,非过来人难以意会。在他同事、学生,乃至社会大众心目中,洪祖秋校长承担着的是民族薪火传承的大业。
当中辛劳,一言难尽,但洪校长依然在育人和创作之间,平稳前进、毫不懈怠,数十年如一日,他的毅力叫人敬佩。
我估计,洪祖秋先生应该是非常勤奋自律的人。几年前,他从任务繁重的校长岗位退休下来之后,仍未言休,不但不言休,近年来,洪校长反而转向更多需要大是资料搜集和分析工作的学术性文字书写,并出版了《笨珍县工商手册》和《百年风华:笨珍县华裔人物志》这类大块头的作品。
我认识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当中,除了洪祖秋,还有不少人也具备能力两面兼顾教学和写作。但既能作育英才,又擅长创作,最终还投身文史研究三线发展的,除了洪祖秋,实在想不起多少人了。
我们国家,尤其华人社会,极其需要洪校长这类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我猜想,洪校长并未受过正规的历史学之类的训练,但这几年醉心于此,我们应该视之为这是一个毕生从事文字工作的知识分子愿意为他热爱的家国所作的尝试和真诚的奉献。人生来到这个阶段,别无他求,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笨珍是洪祖秋成长的地方,能为家乡做一些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和光荣的呢?在全球化浪涛冲击的年代,在是非黑白颠倒的当下,有什么比守住历史证据和真相,更加重要呢?
因此,我为洪祖秋校长《浪拍笨珍》的出版感到无限欣喜,这是先贤开拓笨珍的翔实记录。我们期待,洪校长再接再厉,也期待更多洪祖秋的出现,使我历史文化的浪花不仅拍打在笨珍,同时拍打在更多的大城小镇,拍打在我们先辈走过的沧桑史上。
弁言:求真存实记真实
马来西亚各源流中小学校,不论是国民中学还是独立中学,一读到马六甲王朝的开国史,都是以公元1402年,一位巨港(Palembang)的王子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因为当时的室利佛逝(Sriwijaya)被满者伯夷(Majapahit)攻占,逃亡到淡马锡(Temasik,今天的新加坡),杀了当地酋长自立为王被追捕而逃到北方,在途中一棵马六甲树下休息时,看到一条猎犬将一只小鼠鹿逼到绝境,小鼠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的故事来当着开国史,故事里说王子看到这种情景,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于是将此地命名为马六甲。这也是官方承认的马来亚开国史,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
后来我读许云樵教授(注1)翻译的《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注2),才知道原来马六甲王朝的开国史,是来自该书的第11章(原书第59-68页)的描写如下:
“伊斯干陀开拔到皮瓦武宿(Biawak Busok)和哥打武洛(Koa Burok),设一位官吏在斯宁乌戎(Sening Ujong),便到白淡(Bertam)。他在那里看见一头鼠鹿,背对着一株满剌加树(Melaka),进攻一头狗,他认为吉利,便住下,名该地为满剌加。”
然而,许云樵教授在评述《马来纪年》时,在书后附录的《马来纪年的史学评价》(注3)中却如此的提到:“《马来纪年》在马来文献学上的地位,诚然非常崇高,可是它的品质,实在不能和太史公,希罗多德的著作相比拟,因为严格地衡量它,只是一部演义而非史乘;它虽以叙述满剌加王朝的历史为标榜,但所记载的,有神话、有传说、有史实、有穿插,庄谐杂陈,真伪混淆,正像《三国演义》的异于《三国志》一般:既非全部响壁虚构,却又非全部信实记载,但毕竟是马来文献中仅有的一部史书,我们在非利用它不可的情况下,唯一的信条是在引用之前,先予以严加考订。”
这么一来,也就是说《马来纪年》里记录的,有真有传说,有史实也有野史,不能尽信,那么小鼠鹿的开国史可信度又有多高?有没有人曾经认真且真正去考核辩证,可信度有多高,看来就要等历史学者去考察了。
其实,记录马六甲王朝当年的实在情况,还有一位,他就是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注4)。马欢把当时初到马六甲的情况真实的写了下来,记录在《瀛涯胜览》里的《满剌加国》,他写道:“自占城(注5)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注6)。入门往西行,二日可到。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遂名曰五屿。无国王,止有头目掌管。此地属遅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七年,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宝船)赍诏勅,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满刺加,是后暹罗莫敢侵扰。其头目蒙恩为王,挈妻子赴京朝谢,贡进方物,朝廷又赐与海船回国守土。”
马欢是明朝的官员,他的官方记录自然必须准确而且须据实。从他对马六甲当时的记录,可以得到的资料有:
(一)马六甲当时还没有国名,是以五屿为名。
(二)郑和抵达马六甲时,不但当地还未命名为满剌加,而且还没有王,只有头目吧了。
(三)马六甲还是受暹罗管辖,每年要纳贡金四十两。不交会被征伐。
(四)头目是郑和奉命在永乐七年(1409年)册封为王,然后建碑封城,才命名为满剌加,从此不受遅罗人的威胁,所以头目携带妻子朝圣谢恩。
可是,让我感到讶异的是官方怎么会选择以《马来纪年》这种史学家都认为不能尽信的记载来作为开国史的蓝本,而不选择明朝官员明确的官方记录来作为参考?到底是那一项比较可靠,那就有待学者专家去考察了。
从这个马六甲王朝开国史的例子看来,历史的记录是重要而且是必须的,尤其是华社的史实。现代发生的历史,自有官方的记载,可惜很多过去华社的血汗史、开荒史、奋斗史,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没有人会想到要留存下来了,尤其在非常的时代,经过各种大时代的洗礼,很多史实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别的不说,笨珍这个柔佛州西南部的小镇,从一个安宁与世无争的渔村开始,到今天成为一个热闹的市镇,开埠的华人先贤与元老,还有几个人记得?当年的港主,昔日的开荒人是谁?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的历史先贤们,还有谁会去缅怀他们?有谁会知道这些先贤的奋斗开垦的过程?
日后,当我们要寻根问底,我们是要依赖民间流传的野史传说,还是要参考像马欢那类的真实记载?如果我们要有真实的记录,要到那里去寻找?
自读书时期我就对历史颇有兴趣,虽然读的是理科班,却对历史这一科情有独钟,对于笨珍的开埠史,早在年轻时候我就开始收集,而为了撰写这本《浪拍笨珍》,我浏览的资料非常的多,年代也非常的长久,遇到所要寻找的资料,就必须反复研究,仔细考证,以达到自己立下的要求:求真存实记真实。这些年来,我到过许多资料库,写过很多封求实的信,得到所要的,当然是欣喜若狂,求不到回音的,只好另找途径。毕竟,知识的求知在于不断的追寻,唯一不变的是认真与不放弃的态度,以及兴趣的培养才能发掘出更多的史实。当然,那么多年的时间里,要寻找所有先贤的完整资料不容易,也几乎是不可能。很多先辈都已经作古,更多的是整个家族早已搬离开笨珍。我能做到的是通过收集的资料、口头访问的记录,以及寻找子孙后代的协助来纪录这些先辈的史实。
显然的,不管我多么努力多么认真,挂一漏万,无心的差错,以及资料的不齐等都是无可避免的事,我只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正面的指正与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足够的资料,偶尔一些家族不合作,许多先贤的生平事迹没有列在书里,这都是我能力不足的地方,尚祈体谅。
出版这本书不在于谋求利益,只是纯粹抱着希望能引起抛砖引玉的效果,倘若每个市镇每个区的华社能重视华社本身的史料,除了可以成立文化馆来收集华裔先贤的史料,也能够把华社的史料收集出版,让后人能有阅读、缅怀与参考,同时佐证华裔先贤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知晓先辈对这个我们热爱祖国的贡献。这是我内心的理想,也是出版这本史料最重要的目的。
在收集资料、编写过程,以及求真经过,许多前辈与热心人士的参与、协助与支持,是这本史料集能够顺利出版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很多幕后英雄提供的意见与资料,对我来说是非常的宝贵。由于很多资料都是来自上百年前的旧报纸、书刊与一些残旧破碎记录,保存都不佳,当时的印刷技术也不好,字体模糊难辩,我已经尽可能找出正确的字眼,然而,一些错误恐怕难以避免,有一些不得不用符号来代替,这些都是无可奈何及无可避免的遗憾,希望大家能够体谅,也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指正。
希望这本资料集有参考与收藏的价值。
注1:许云樵(1905年一1981年),新加坡著名南洋学家,原名许钰,江苏吴县人。1931年南来南洋,1938年任泰国北大年国立商科学院讲师,1938年一1940年任《星洲日报》编辑,1940年一1957年创办《南洋学报》并任主编。1941年荣获南京中央研究院南洋史一等奖。1946年一1948年任马来亚少年报主编及南洋杂志主编。1957年一1961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南洋学副教授。1961年创办东南亚研究所并任所长。1970年任南洋大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注2:《马来纪年》(Sejerah
Melayu)原名《诸王起源》(Sulnlaus Salatin),是一部著名的马来古文献,内容叙述关于马六甲王朝的成立、盛衰、与邻国的关系以及回教在马六甲地区传播的历史,涵盖了超过600多年的历史,敷然如此,很多学者都认为书的内容有神话传说与史实混杂,从史学的角度而言,会有真伪混淆的混杂。
注3:《马来纪年的史学评价》——许云樵译注:《马来纪年》増订本,1966年8月新加坡靑年书局出版,第277页。
注4:马欢,明朝通事(翻译官),是一名通晓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回教徒,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并把亲身经历过的20国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真实的记录下来,收集在景泰二年编辑成书的《温涯胜览》。
注5:占城,Champa( Chiem
Thanh)位于今日越南中南部,古时候又称为占婆。
注6:龙牙门,Singapore
Strait,新加坡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