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
郑良树
(1996年度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补助计划)
本书部分印刷费由林连玉基金资助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2003.11吉隆坡
作者:郑良树
出版/发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UCSTAM)
321-D, Lorong T. A. R. Kanan Satu,
Off 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
50900 Kuala Lumpur.
电话:03-2698 5759, 2691 2372
传真:03-2692 7948
电邮:ucstam@po.jaring.my
网页:www.djz.edu.my
承印者:益新印务有限公司(45169-K)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512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62589211
印数:0,001-1,000
第1版第1刷:2003年11月
定价:RM40.00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Tay, Lian Soo)
(Malalysia Huawen jiaoyu fazhan Shi)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 郑良树著
ISBN 983-9272-22-5
1, Chinese - Education - Malaysia
2. Schools. Chinese - Malaysia, 1. Title
371. 8299510595
分序:发展的时代
郑良树
国家独立之后,华文教育不但难以分享到国家自决、民族自主的丰美蛋糕,而且由于主调已定、政策不改,华教的山径越走越崎岖,华社肩负民族教育的担子越来越沉重。
首先是报告书、白皮书及法令依然仿效独立之前,接二连三地出笼;一直到上个世纪结束的前夕,政府当局并没有放松脚步,继续驾御着那部独立专号,奔向高速公路,超速飞驰。1961年教育法令、1972年教育修订法案、1979年内阁教育报告书以及1996年教育法令等等,分别对华教进行不同级数的统合,也先后给华社带来一波又一波的震荡和压力,造成不安和崩析。
其次,在既定教育政策之下,各类行政指令也扮演了不同的统合角色,华小集会国语化、综合学校计划、不谙华语者任高职以及宏愿计划等等,纷纷伸手,争先恐后,希望在整合的工程上砌上砖瓦、铺下沥青。统观独立后至新世纪来临之间的四十余年,华族的教育和华族的经济、政治、宗教及文化等,有着相同的命运,转入一个难以预测的新阶段。
在这样不稳定的历史转折过程中,华族为着自卫,也为着过着可以信赖的日子,更为着国家未来的福祉,不得不推出一些行动。
对华教及华社而言,华文中学改制的结局是文化上的一大挫折;这场原本可以以双赢的局面收场的教育改革,却因为技术官僚的失误、行政指令的乖张以及政治道德的缺席,而给社会及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华文教育因而倒退数十年,华族文化也因为停滞不前而偏枯。为着彻底解决这个纠缠不清的梦魇,华社在沈慕羽的带领之下,不得不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1952年副钦差大臣麦基里莱告诉林连玉说:“依照联合邦协定看来,你们华文是没有资格(教育马来亚的国民),因为你们的华文不是官方语文。”无情现实惊醒梦中人,这是华族争取华文官化的最大动机和理由。正如林连玉后来说的:
自1953年以来,我曾经好多次公开的指出,官方语文在马来亚变成一把刀,利用这把刀可以扼杀我们宝贵的文化。现在我的话应验了……我们支持马来文列为官方语文,他们反而应用官方语文把我们固有的文化排除;我们除了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走?
华社惟有争取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将华语华文纳入国家语文的轨道内,分享国家独立果实,才能避免被开除国籍。换句话说,华文官化运动完全是“被迫上梁山”的,完全是出于保本护根的一种运动,绝无伤损他族文化的心意和动机。
华文中学改制摧毁了华教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摧毁了朝野及族群内互信互赖的融洽和合作,华社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痛定思痛之后,只有自力更生从头来过。独中复兴运动是华社及国家划时代的仓,』举:在当今的世界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族群、任何国家,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耗费几十亿的开支,开办出这么多的学校,并且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除了我们可爱的马来西亚。然后,我们又看到这个族群,马不停蹄地忙着策划兴办大学;他们发动草根群众、社团等等,签名盖章,向最高元首恳请恩准;被批驳下来之后,他们竟又和政府当局打起官司来……。把这些活动置入华教史的激流里去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华族文化保本护根的一种运动。策划及推动这些活动的工作者,都应该受礼敬,因为他们为大马保存了一支优秀的东方文化,使大马在打造自己的文化时,不会因为单支独传而陷于自闭、单调,或因血统太近而枯萎、后嗣不昌。
在当局急于打造马来西亚文化的关头,除了华教工作者逆流而上之外,华社其他文教团体及个人,也加入这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为华族保本运动捶打新出路、开辟新方案。
1983年大马各州大会堂及董、教总等向文青体育部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1985年大马全国华团发表{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1991年董教总、雪华堂、南大及留台校友会提呈(对1990年教育法令草案的意见)等等,对华社及国家种种课题发出公民诤言、民族谠论,足以垂范青史。
其中,有关语文教育事项,以<联合宣言>为例,就开列了十八项:
1.我们接受马来西亚语文为我国的国语,作为我国多元民族社会的共通语文,然而国语作为各族共通语文的特殊地位,不能作为语文同化或语文歧视的根据。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国各族人民的语文地位是平等的,应具有同样的尊严,得到同样的尊重,同时应可在各领域里自由使用。
2.当局必须停止通过立法或行政权力强行语文同化或语文歧视政策,以确保各族人民自由学习和使用其母语母文的基本人权和宪制权利不受侵犯。当局必须废除具有强烈同化倾向的“一种语文,一个教育制度”的政策,并基于各族人民得根据本身之意愿发展其母语教育,及家长有权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其所受的教育的原则,推行“共同课程纲要,多种语文源流”的政策,以符合我国多元民族社会的国情。
3.当局必须撤消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条(2),并确保国民型小学永不变质。
4.国民型小学的教学、教材、考试、行政、集会、师资训练等语文必须是母语母文(非母语语文科除外)。
5.当局应放弃通过KBSR(即3M制)及综合小学计划使国民型小学变质的企图;同时,在课程与时间分配方面,应根据国民型小学的特点(如需要学习三种语文),灵活处理,不应强调与国民小学一致。当局应与华、印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文教团体进行协商,解决实行KBSR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师资不足,每班学生人数过于拥挤,语文科教学时间不足等。
6.各类型与源流学校在拨款、建校、设备、师资及各种辅助计划,必须得到公平待遇,不可厚此薄彼。
7.应根据人口增长的比例,合理地增建国民型小学及拨地扩建分校。对校地不属于政府的国民型小学,在建校经费方面,政府应遵守一元对一元津贴的诺言。
8.各师训学院应增设或扩大华、印文组,放宽华、印文组的录取资格,华、印文组学员无需拥有SPM马来西亚文优等。
9.当局应豁免非政府校地国民型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的地税。
10.政府应承认华文独立中学对国民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存在的意义,在经济、师资训练、建校、设备等方面扶助独中的发展,准许华文独中迁校、建立分校或新的学校。
11.承认独中高中统一考试文凭,作为小学师资训练的资格,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此外,国内各大学,特别是中文系,亦应开放给拥有高中统考文凭的独中毕业生。
12.国内务大学都应设立中文及印文系,以培养华、印文中学师资,及扶助华、印语文文化的发展及促进文化交流。
13.当局应规定母语为学生的必修科,列为正课,并提供统一的课程,充足的教材与合格的师资。
14.政府寄宿中学、工艺学院及职业学校等,应公平录取各族学生。
15.国家应提供更多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以应付国家建设之需要,鼓励民间增建大专学院,以解决严重学额不足的问题。
16.主张废除国内各大学招生的种族”固打”制,代之以学术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同时对贫穷学生,应给予特别照顾;周内各大学所附设的先修班应开放给各族的学生;教职员的聘请升级应以学术成就、资历与工作表现为准,不应以种族为根据。
17.政府奖学金的颁发不应具有种族偏见,应给予经济上真正需要的各族优秀学生;此外,应设立更多贷学金,供各族贫穷学生申请。
18.政府应承认前南大及台湾各大学的学位文凭,不应对它们有所偏见。
十八项中,上至语文教育政策,下至各族学校课程的拟订,以至于师资的培训、款项的公平发放、统考文凭及外国文凭的承认等等,都无不反映了国家在整合教育及文化的大工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华社其他文教团体连同教育工作者,荒山辟新径,寒夜寻新案;他们为保本固元所作的种种努力,令人钦佩;他们为国家长远利益所作的种种奋斗,更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个新方案便是华教工作者的集体参政。
八十年代上半页,来自吉隆坡、吡叻及槟城的一批华教工作者集体加入民政党,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1982年3月底的(联合声明)中,他们说:
这场华教运动的长期经验一次再次地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压力集团,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争取华人文化教育的合理权益,假手于某些政党,经过了最大的努力,也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一致地认为在现有华教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应该尝试另辟一个直接争取的政治途径,希望我们合理明确的观点、立场和要求,能够在政府的法令与政策的制定期间,发挥直接而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决定走向政党政治。
(声明)发表不久之后,他们就纷纷披甲上阵,参加四月的全国大选;时间的紧凑,事前经已安排妥当。吊诡的是,在另辟一条“直接争取”华族文教权益的新径时,却必须踩过原有的争取山径;以吉隆坡甲洞及槟城丹绒两个选区为例,华教工作者必须踏过素来为华族文教敢怒敢言的政党,以新人换旧人的方式坐进国会里,然后才谈得上为华族“争取合理权益”。在新人换旧人的过程中,华教工作者不惜开罪旧人,也不惜倾巢而出,扛出动人的口号;这些,都无不反映华教工作者在大路不通之下,企图荒山抄小径的急躁和苦闷。
刚刚跨入九十年代的门槛,历史老人又见证董教总人士直接参政的事件。八十年代上半页华教工作者“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旗开得胜,然而,鼓声却越来越悠邈,董教总”他们只是嫁出去的女儿,迟早会回到(董教总)身边”·的预言成为虚言之后,与其望着飞上天空的风筝乾羞急,不如自己下海撒网。在这样的背景和考量之下,部分董教总人士纷纷搭上火箭,希望赶在风争之前,为华教带上太空。八十年代说应该加入国阵,九十年代说应该加入火箭,华教工作者歧途亡羊,病重乱投药,此情此景,令人泪泫。
此外,华族的文化节,以及由文化节发展出来的各种文化附属工业,对发展本区中华文化都起了辅翼的作用,就像戏台上的边鼓和唢呐一样,有其价值和意义。
华社这一系列的动作,自有其可以认同的理由,也有其必需理解的情感;当文化面临存亡转折的当儿,当族群面对:中击之际,只要是为着整体利益出发,所有新山径及新方案都有可能是通达罗马的大路,值得尝试。历史老人有是是非非,那是在舞台谢幕的时候。
就在一片混浊清净未明朗之前,也在紧箍咒不断收紧的时候,华社在教育的课题上,却无法软着陆。华文中学改制原本是可以经过洽商而达双赢的局面的,正如林连玉在1967年3月16日一个全国教总工委会上所说的:“假如华文中学改制申请全部津贴,不会影响华文的地位,我们的教育获得照顾,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华社是有诚心的,华社更是忠贞不二的;华社无法接受的只是汇流后就灭亡,整合后就消失,完全是文化上的问题,与其他政治等无涉。三分一华文教学也好,一科主义也好,当马华公会放弃三大机构,力主华教第二路线时,原本是有机会使华教软着陆,争得华社的支持的,无奈诺言无实、监督乏力以及吏治腐败,双方坐失双收双赢的良机,使马华公会既失去了三大机构,再失去了华社和席位,更失去了数十年的光阴以及无法估计的尊严和地位。华社输了华教,却赢得历史。
尽管风雨如晦,也尽管踬蹬坎坷,华社依然沈毅负重,逢山开道,见谷转进,善用一分一滴的经济,也用尽一丝一毫的人力。就在世纪之交,华社终于创设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专院校,圆了华教完整体系的梦。虽然如此,华社对新世纪严峻挑战应该有所领悟,对自己微弱的肩力也应该有所估计,在教育的课题上如何自我整合团结,凝聚点点滴滴的细涓,开拓新境界,打造新天地,恐怕是当前的急务。谦虚是一种美德,是合作、团结的基石。
在人类的历史里,这是独特无二的现象:他们要告诉历史,文化可以通过融合来汇流,同化不是汇流的唯一路子;他们也要告诉历史,在汇流的伟大工程中,他们是经过些什么风风浪浪。作为大马的华裔儿女们,他们为国家保存了一支仇秀的东方文化,他们为社会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釆,作为他们忠贞不二的誓言。似此苦心孤诣,历史将会认同和激赏。
2003年8月脱稿于
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
目录
分序
表目录
法案、计划目录
图目录
第十五章 独立后的厉行政策
第一节:华社的焦虑和团结
第二节:达立报告书
第三节:1961年教育法令的诞生
第四节:华文中学改制的加速推行
第十六章 全面低潮与自救之道
第一节:华教陷入困境
第二节: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
第三节:华文独中复兴运动
第四节:独立大学与大专学院法令
第十七章 侵蚀与坚持
第一节:阿兹报告书——又一连串报告书、法令
第二节:华教大会与1972年教育修订法案
第三节:华社大分裂与1979年内阁教育报告书
第四节:内阁报告书的余震——三M制之争
第十八章 逢山开道·风雨成长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艰苦奋斗
第一、拨款不足
第二、学生增加缓慢
第三、教师奇缺
第四、无间断的整合和侵扰
(一)1984年华小集会国语化
(二)1985年综合学校计划
(三)1987年不谙华语者任高职
第二节:中等教育的巩固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拓展
(A)南方学院
(B)新纪元学院
(C)韩江国际学院
第四节:耗时最长的1996年教育法令
后记
表目录
1.华社提呈达立检讨委员会备忘录一览表
2.1960年新闻部达立报告书宣传品内容摘要表
3.三大机构撤伙后,董教总与马华华教交往日志表
4.林、梁华教论战表
5.<今日之谈>各期内容一览表
6.战后至独立前各民族学校接受津贴表
7.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一览表
8.60年代拒绝改制华文中学一览表
9.1957年马来亚各州华族人口分布百分比一览表
10.吡叻华文中学改制负责人一览表
11.柔佛宣布独立华文中学负责人一览表
12.独立中学与国民中学比较表
13.全国改制中学兼办独中且维持至今者一览表
14.柔佛华文中学独立后首十年学生统计表
15.居銮中华历年学生流失率统计表
16.六十年代吡叻独中学生人数统计表
17.吡叻各独立中学教员薪金表
18.1960-1970西马华文独立中学统计表
19.1964年马来半岛及马来西亚民族构成表
20.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一览表
21.1970—1985年大马独中人数统计表
22.1969年大选马来半岛各政党赢取的国会席位表
23.1969年大选马来半岛各政党赢取的州议会席位表
24.华小各年级学生读、写、算技能表现调查表
25.各源流小学生未能掌握读、写、算技能百分比调查表
26.三M制主要领域与新课程各科关系表
27.三M制两阶段各科上课时间分配图表
28.华小华文教学时间新旧制对照表
29.华小英文教学时间新旧制对照表
30.三M制各学年各科时间增减建议表
31.1957-1990西马华族人口增长情况表
32.1971-78华族学生就读华、国小情况统计表
33.1971-78三大源流小学拨款比较表
34.不同人数华小经常费拨款平均表
35.1984年全国务型华小经常开销与政府拨款总平均比较表
36.各类型华小拥有球类运动设备的状况表
37.各类型华小设备分析表
38.1971-1998年华小学生增减表
39.1968-1986西马华小学生人数变化情况表
40.三大源流小一新生统计表
41.独立后华小创设间数示意表
42.《马来西亚教育统计资料》华小增减统计表
43.独立后华小创设间数示意表
44.西马历年华小师资短缺统计表
45.1984年西马各州华小教师短缺统计表
46.华文报章评论综合学校计划言论统计表
47.受不谙华语事件影响华小统计表
48.西马独中复兴开办费统计表
49.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学生津贴统计表(1982)
50.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资料表
51.1975-82高中成绩等级分析表
52.1975-82初中每科平均成绩表
53.全国60间独中1976-1994学生人数统计表
54.独中生“进入独中就读理由”调查统计表
55.历届独中统考考生人数累积统计表
56.南方学院开设科系表
57.新纪元学院开设科系表
58.韩江国际学院开设科系表
法案、计划目录
1.砂劳越<新教育法案>
2.华文中学十年改制计划
图目录
1.林苍佑医生、林连玉及沈慕羽
2.三大机构代表谒见首相东姑前合照
3.教育部长达立、丁品松、林连玉
4.华文中学改制宣传品(一)
5.华文中学改制宣传品(二)
6.<今日之谈>(一)
7.<今日之谈>(五)
8.<今日之谈>(六)
9.<今日之谈>(八)
10.李三春、李润添及张士元
11.陈修信及李孝友
12.许启谟主持会议
13.支持独大义卖
14.陈修信声明“独大铁树开花”、独大万人宴
15.三大机构主办全国华校董教大会
16.独中复兴运动
17.独大申办请愿
18.华教人士参政
19.陆庭谕静坐华小集会须用国语
20.第一届全国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出席者合照
21.光汉华小学生家长抗议
22.独大上诉失败
23.林晃升、陆庭谕、胡万铎
24.华小师资荒
25.南方学院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