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文独中与及技职教育
应在独中推展技职教育
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自从一九八七年设立技职教育局(以前称“组”)之后就有一班华教工作者,包括现任大学讲师和副教授的几位博士在内,一直在研讨如何在华文独中推展技职教育和拟定课程纲要以便纳人一九九三年的统考体系内,方便高中三毕业的工科生升学或就业。他们首先须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当前大马华社能够用于华教的人力和财力以及客观环境,是否可能在独中以外另设高工或高商职业中学而由另一些人士推展技职教育?所达到的结论是否定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利用原有便利开班
(一)由于我国的教育政策及特殊环境的限制,办学的准证恐不易取得或可能费力而费时。但培训工商技术人才却急不容缓,不可能等待客观条件改善后才实行。就如政府因发现原有教育制度与革新的工业政策不配称而改弦易辙,独中应引进技职教育,否则的话,独中将不断培养过多的学术性高中毕业生和太少甚至全无技职类科的学生而衔接不上为工业化培训专才的大专教育,以致影响族群技术训练的人力资源,而被抛落在时代的后头。政府已经宣称要在普通中学增设技职教育课程,为何华社不利用既有设备(独中)以推展技职教育?
(二)华社的肯为华教效劳者都已在为华小独中出钱出力,很难再找另一批人去负责开办技职教育。同时也很难再筹偌大的资金以供建设新的硬体设备或维持经常费。
(三)技职教育乃包括了商职科和工职类科,以及农、医事和海事等。大马华文独中长久以来已有文科或商科。因此提升商科为商职科和增设工职类科的措施应被视为顺理成章的作法。也就是说把原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导向的学术性华文高中逐渐因应社会之需求根据个别独中之环境和条件而按步就班地改为既可升学又利便就业导向的综合性高中,即在同一校园内开办学术性和技职科的独中。同时由初中一至初三则应增设生活技能科,一如政府学校所推行者,以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资源有限及种种不够理想的客观环境之下,也唯有这样做了。
(四)大马目前的学生每十名中只有两名是接受技职教育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如台湾则有七名,而工业先进国如西德则有九名。大马如今希望于三十年内成为先进国,如要顺应这一形势的话,那么就更应该在原有的华文独中开办技职教育课程。一则可以节省时间,迎头赶上。二则如不利用既有的独中设备和师资,有朝一日,当学术的和技职的学生人数比例成为三人对七人时,原有独中的设备岂不是非废置不可?而师资如不及时提升培训岂非成为冗员?
须了解技职班内情
最近有人批评目前华文独中办技职教育只有传统的学术教育体系里开设一个电子班的课程。批评者可能只看表面而不太了解内情。需知要开设一个电子班的课程除了筹备的人力耗费不少外,购置设备的资金是需数以万计的。依照技职课程的体系(己有各自的体系而非设在学术性体系内,虽在同一校园内)开办了一班之后,第二年及第三年就必每年开一班而成为三年制的毕业班。开一班之后必须派出学员到大专或职训中心去受训以便继续扩大范围。事实证明在独中办技职教育是走得通的,培风两届电子班毕业生成了抢手货该是个明证。培风之后,己有六间其他独中跟着开办技职科,另外四间也即将开办。这十一间独中己开设和将开设的类科包括电子电工、机械、家具、汽车维修、电器维修等。这些都是经过缜密的筹划并邀请学有专长的台湾教授前来本邦实地指导数学之后才搞的,而非贸贸然就做的。
跟着也有人批评独中技职班成绩不理想。这可能批评者只凭单独的例子而下了定论。我们不否认有一独中循建筑界情商协助开办一年制的初级营造班。初届毕业后再招生无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技职教育局不鼓励短于三年制的课程的开办。这应由各业公会自办,但独中可以从旁协助。有意开设技职班的独中应与技职局保持联系和合作以配合全盘之计划。
(见91年5月11日南洋商报教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