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

 

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

古鸿廷著

 

 

 

马来亚地区,包括今天的新加坡(星洲)及马来西亚,拥有为数甚多的华侨,这些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在第二次大战后,由于星、马的先后独立,多半成为居留国的公民,因而不再自称「华侨」,成为「华人」。过去数年,在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资助下,将以往在星任教时所收集的资料及我国现存档案,相互核对,先后完成有关星马华侨、华人之研究报告数篇,现整理添补,修订成册,蒙联经出版公司总编辑林载爵先生之慨允,出版成书。

 

本书之完成,先后得助理梁荣华、杨志远、蔡丽娟、颜清梅及秦曼仪之协助,特此致谢,但文中所有错误将由著者本人负责。由于作者才疏识浅,所引资料容或未周,而立论亦或有可以訾议之处,仍望方家指正。

 

其中,〈新加坡华人政治意识成长之探讨〉一文,由作者及颜淸梅所共撰,特此声明。

 

 

 

目录

 

一、导言

二、东亚华人今昔之初探

三、论马来亚华人民族主义运动之研究

四、一九一O年代星马华侨政治意识成长之研究

五、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马来亚之群众运动

六、金文泰总督(一九三O三四)统治下的马来亚华侨

七、两次大战期间星马华侨反日意识成长之探讨

八、星马华人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困境:南洋大学的创立与关闭

九、新加坡华人政治意识成长之探讨

参考文献

 

 

一、导言

 

自汉化以降,国人往来于华南、印度之间,连绵不断,但少有定居于异域者。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列强为开发其东南亚地区之殖民地,积极招募华工助其开发,而清廷在英法联军之役后,被迫放弃以往之海禁政策,准许华工前往海外,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各地间定期轮船航线之建立,促进了华南地区向东南亚地区的大量移民。由于英属殖民地对华工之待遇较荷属东印度群岛及菲律宾等地为佳,而马来亚地区之橡胶种植业及锡、铁矿之开发又需大量人力,故华工前往英属马来半岛之人数远较东南亚其他地区为多。

 

十六世纪西方势力尚未进入东南亚前,华侨在马来亚之经济活动,集中于帆船贸易,利用季风往返于我国与马来亚之间,以中国商品换取马来亚土产,数百年以来,海上贸易使部分华侨累积了不少财富,逐渐转化商业资本为农业、矿业及工业资本,蔓延进入各行业,不过商业资本显然仍占最大比例。华侨商业资本的投资,可分为对内贸易之批发商、零售商,及对外贸易之进出口商。就对内贸易而言,华侨扮演中介商之角色,在对外贸易方面,华侨多半着重于马来地区内各地间之土产交流及马来亚与我国间之贸易,能将各地土产直接运往欧洲者,数量极其有限。

 

英属殖民地之经济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型,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为占绝大多数之土著,从事农业生产,中层为华侨,居中间地位,其任务一方面为收集农村土产,运往外地乃至外国市场,另方面则将西方工业产品,分销于土著;最上层为人数最少之英国人,凭其财力及政府之支持,控制外洋运销与金融事业。

 

马来亚华人为一复杂之群体,部分华人已定居马来亚达一、二百年,且部分已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生下混血儿,这类土生华人,称为峇峇,亦称为海峡侨生。他们在西方文化、土著文化与传统中华文化相互冲击下,成为一混有各文化之特殊群体,在政治上,倾向对当地政治之参与。另一大部分为华人,则为近数十年自我国华南地区移居马来亚之新移民及其后裔,不但保有我国之传统文化,且不认同居留国之社会,在政治认同上,倾向我国,且常自称为「华侨」。清末,为因应西力东渐后之新局势,清廷在马来亚地区设置领事馆,派遣文武官员抚慰侨胞,企图争取华侨对其效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之保皇党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之革命党,亦活跃于马来亚,争取马来亚华侨之支持,保皇、革命两党皆积极创办华文报纸,设立书报社,宣传其政治主张。在清廷、保皇党及革命派三大力量冲击下,马来亚侨胞之政治意识逐渐兴起。国民政府成立后,对马来亚华侨的争取更是不遗余力,除在星马地区设立领事馆外,并且经常派遣官吏前往马来亚抚慰与视察,执政之中国国民党更在各地成立支部,组织侨胞,发动许多爱国运动,支持华文教育之发展。加上我国国籍法规定,凡具中国血统之人,不论其出生地,皆视为中国国民。因此,经由文化之认同,马来亚华侨甚易对中国产生政治认同。马来亚华侨对中国之政治认同,自然对英殖民地统治产生有形与无形的威胁,引起殖民地政府对马来亚华侨政治活动之猜忌与压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东南亚各地之土著民族主义运动蓬勃,殖民地纷纷独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先后成为独立国家。另方面,中共政权的建立及冷战的发展,使得我国前往马来亚地区之移民中断,许多侨居马来亚之华侨,在取得当地公民权后,成为「华人」或「华裔」,不再以中国之侨民自居。新独立的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更是极力摧毁当地华族倾向中国之政治意识。新加坡的华族,不愿再用「华侨」这称呼,固然因为在用华侨这个名词时,隠含有不把新加坡当作独立自主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当局,在洞察周围之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后,惟恐「华侨」一词会为新加坡带来困扰,因为新加坡境内除马来人、印度人及白种人外,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具有中国血统,而新加坡却位于马来民族占多数的印尼与马来西亚两国之间,为促进与邻国的关系与团结境内之各民族,「华人」这个名词只当作社会成员血统的分类,而不涉及任何政治意识。为消除邻国的猜忌,新加坡主政者,采用马来语为其「国语」,国歌亦以马来文撰写。此外,因新加坡之统治领导阶层,泰半出身于「英语教育」源流,循英国殖民政府之惯例,采用英语为该国的「工作语言」,举凡公共场所之标示,政府各部门之公告、通知、文件、表格,都用英语。新加坡政府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华族各方言群间之沟通,曾大力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成效不彰,华文教育逐渐萎缩。在政府大力诱导下,新加坡境内的「中国人」已完全成为「新加坡人」,如果有人称新加坡为另一个「中国」,马上会遭到反驳。

 

马来亚华族也面临一个难题,由于土著民族主义之高涨,独立后之马来西亚,在宪法及各项法令上,明白授予马来土著特殊政治地位。华族人士,即令出生于马来亚,虽已具马来亚公民权,但其政治地位远较马来人为低,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在公立大学受到歧视,而马来西亚政府又不准当地华人设立华文大学,以致华人子弟必须前往他国接受教育,对于我国大学的学位,马来西亚政府亦不予承认。

 

由于马来西亚政府既不愿在政治上平等待其境内之华人,又因本身之文化背景及马来人与华人在人口数目相当接近,无法完全同化华人,故在马来西亚之华族与当地马来土著之间的紧张情势,一直持续,惟恐新加坡华人的「种族沙文主义」引发其境内的华人对当地政局的不满,对马来西亚政府发起抗争。

 

与新加坡为邻的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政治、社会或经济发展,都密切注意,新加坡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关系稍微靠近时,马来西亚政府便会发出不得发展「华人沙文主义」的警告。新加坡(简称星洲)与马来西亚间的政、经关系,也常因马国境内华人对政治、经济或发展华文教育的要求,时弛时紧。这两个海外华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因境内华人人数众多,在经济上关系密切,但又因恐「华人沙文主义」发展而相互猜忌、防范。身为这些华人、华裔祖国同胞的我们,在了解这些身在异乡而具中国血统的同胞之艰难处境后,或许将不再强求他们继续对我国作政治上的认同,而愿祝福他们能在当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