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文独中与及技职教育
职业与工艺教育之推行与协调工作
黄复生 著 《大马华文独中与及技职教育》
(一)前言
董教总在推动与协调马来西亚华裔母语教育方面,对独中及华小的成长与发展方面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随着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同时因为国家教育政策执行上的偏差已经产生了华裔子弟们接受大专或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为了需要,有些独中已开办供高中三毕业生就读的三年制专科课程,例如韩江的新闻系及宽柔的马来文学系与商学系等。很多独中已有开办电脑课程。已开办职业训练班的如韩江的电子班及女生缝纫班,鍾灵独中拟办商业广告美术班,利丰港培华已办木工班,马六甲培风的电子工艺班等。还有许多独中正在计划开办多种职艺或专科课程,例如居銮的中华独中有意开办英文专科班等。这些独中都在探讨新途径,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它们各自努力解决问题,开拓新境界。目前它们所缺乏的是一个负起推动与协调任务的联络单位。它们面对了师资、课程及毕业生出路等问题,需要一个委员会来介绍师资,统一课程与举办考试,使毕业生获得社会承认的资格而比较容易就业,同时也可以避免开办太多同类的课程而致浪费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是应有一个对职业与工艺教育做全面研究与指导的机构来推动与协调这一方面的工作。我相信没有其他现成的组织比独中工委会更适合负起这个重任。
(二)独中开办专科班的问题
独中开办专科班者有宽柔于1975年开办商学系、1976年增办马来学系。韩江大约于同时期开办新闻系。据知鍾灵、培南及许多其他独中也已开办商业专科班。相信随着出国留学费用逐渐高涨以及国内大专院校无法容纳高三毕业生的增加,专科班的开办是愈来愈迫切需要的。这种趋势应被认为是独中传统教育的延续以伸展为就业的准备课程,实为当前客观环境下权宜的办法。最近有人在报章上对专科班用“学系”名称的质疑,并认为有盗用大学的”学系”之嫌。本人对此深表遗憾井怀疑提出者的居心。诚然,其出发点并非为了华教。根据最新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系”之定义:高等学校中按学科所分的教学行政单位。何谓高等学校,乃指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目前专科班面对的问题乃缺乏统考与协调。虽然有些科目可参加校外考试,但有些却没有而需各校自行建立其信誉。若有统考制度必能鼓励更多班级的开办。协调则可避免在同一地区开办太多相同的课程。
当然,专科班也面对许多其他问题诸如经费、师资、课室设备以及人事管理等。若能由各校代表互通资讯,交换经验以至互助合作,那么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三)独中开办职业及工艺课程的问题
目前马来西亚官方开办的职业学校数十间,所授课程包括商业与基本会计、电气、烧焊、木工及机械等。女子职业学校则设有家政课程如烹饪及缝纫等。另有十多间工艺学院,其所录取之学生一般上学术成绩比职业学校高,同时工艺学院之毕业生成绩优良者尚可进入大学再修读更高专业文凭班。故此目前土著之科技员工其人数非常多。反观华裔子弟,因被上述政府职业学校或工艺学院录取之机会相当渺茫,欲就业则未有一技之长,以致沦为街边小贩者愈来愈多。华裔在这方面也必须与推动独中及华小一样,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急起直追,环境及能力许可时,开办公立工艺学院或职业学校。同时在不妨碍传统学术课程的原则下,独中也应协助培养更多技术人才,鼓励那些在学术教育表现差强人意但对工艺技能科有兴趣的学生修读工艺技能领域的课程,使他们毕业离校后,不致于因无一技之长而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华裔社会应从速改变重视白领阶级的风气。为人父母者,谁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但是,有些孩子们却偏偏喜欢用手而不喜欢用脑。若循他们的兴趣协助并鼓励他们从工艺技能方面去发展,日后他们同样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须知新兴工业体系如台湾者,十名高中生也只有三人进入大学,其余七人都进人职专院校。为了配合国家高度工业化的政策华裔必须注重工艺技能教育,栽培更多华裔技术人才。否则,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无法与友族并驾齐驱。
(四)职业与工艺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时代不断地进步,教育也相应地在改变,董教总在过去以照顾独中华小为己任,其表现乃有目共睹者,不必赘述。随着独中开办专科班之后,应该有许多华裔社会设立的私人学院的出现(我提议应改称为公立学院一一与私人商业性质者有别,外国也有PUBLIC SCHOOL,即指类似我国的独中)。所以今后董教总服务对象也应该包括公立学院在内。职业与工艺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应该包括以下各项在内:
(A)设立统计单位,负责收集国内独中国中华裔毕业生升入大学及私人学院人数及所就读的科系等资料以供开办技能或学术专科班之参考。
(B)协助各校拟定各种课程、学制年限等,尽可能采取统一步骤。
(C)设立统一考试制度,颁发文凭以获取国内外各界之承认其资格,开拓就业及再深造途径。
(D)提供各校洛询服务,介绍专题主讲人到各校演讲。
(E)协调各校开办班级,避免重复,以节省资源。
(F)其他。
(五)结语
八十年代开始,独中引进电脑的教育,彼此互相访问,交流经验,使独中在这方面比国中办得更出色。这一点已提示了我们要有组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浪费人力财力。办教育非经商,无秘密可言。各校所经过的苦与乐都可以公开与友校来分享,以免甲校因措施错误,蒙受损失后,乙校不知道,照样犯错,浪费公众的资源,十分可惜;相反地,甲校如对某事处理成功了,也应该告诉大家,以免不知道的人暗中摸索。华裔社会办教育,现在应该是“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了。
(22-6-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