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
郑良树著
(1996年度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补助计划)
本书部份印刷费由林连玉基金资助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2001吉隆坡
内容简介
战后至独立年(1957),是大马华教最关键的时刻,本书分五章二十节概述这段纷纭的历史。1947年英国人宣布执行「马来亚联合邦」计划后,大马未来的模式经已订下难以更改的基调;华族纵使作为国民的一份子,也只能越俎迥旋于此既定的制约内,包括华文教育。为了国家独立,殖民地政府当局采取所有问题一揽子超速大转弯的办法解决,包括华文教育,希望为既定的基调奠下基本工程;教育马来亚化是诸多工程之一。
马来西亚华文数育发展史(第三分冊)
作者:郑良树
出版/发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UCSTAM)
NO.321-D, LORONG T.A.R., KANAN SATU,
OFF 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 50300 KUALA
LUMPUR
TEL:03-26985759
FAX:03-26927948
E-mail: ucstam@djz.edu.my
Homepage:www.djz.edu.my
承印者:益新印务有限公司(45169-K)
PERCE1AKAN ADVANCO SDN. BHD.
23, JALAN SEGAMBUT SELAIAN,
512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03-62589211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第一版
印数:000,1-1,000
定价: RM40.00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Tay, Lian Soo]
[Malaysia Huawen jiaoyu fazhan shi]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郑良树著
ISBN 983-9272-18-7
1.Chinese-Education-Malaysia
2.Schools. Chinese_Malaysia. 1.Tide
371.8299510595
分序:攻艰的时代
郑良树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马来亚进入一个新纪元。
虽然英国人迅速地恢复原有的殖民地政权,调整步伐后重新入主新、马,然而,很快地他们就发现,经过战火洗礼后的本区,其政治生态及人文环境已经迈向另一个新阶段,和战前迥然有别。1946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推“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计划时,遭受到马来民族奋起强烈反对,最后,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可以说是这个新阶段的序幕了。
取代“马来亚联邦”的是“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它1947年7月宣布,第二年2月1日正式执行;它恢复马来苏丹的政治地位,确定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公民只授予那些视马来亚为唯一家乡的人。无疑的,新宪制建议书要把马来亚建立为一个马来民族的国家,一切以马来文化为主轴。自此以后,无论执行导演者是不是英国人,在本阶段内,马来亚政治舞台上演的就离不开以“马来亚联合邦”为剧情的各种戏码。
踏入五十年代,马来亚开始迈向自治,并且为国家独立逐步进行各种奠基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教育。剧情既然经已定稿,那么,在英国人执导之下,本阶段内所有的教育政策和法令肯定的就必须照本宣科;戏码可以不同,主调却百变不离其宗。於是,从1951年巴恩报告书开始,历经1952年的教育法令、1954年的67号白皮书、1956年的拉萨报告书以及1957年的教育法令,一直到独立年为止,教育法令及报告书如雪片纷飞,不停地向华社的庭院里飘落进来,宣示的主调完全来自同一个剧本,使华社长期挨着严峻的隆冬。
调子相当多,但是,重要的主调只有一个:教育马来亚化,教育本地化。
远在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前,华社一些教育工作者经已讨论过这个严肃的课题。他们看到战后局面的转变,看到马来民族主义的抬头,认为华族如果要在这块土地生存下去,必须果敢地断绝政治上认同中国,把视线移到马来亚来,为下一代展开新的心理建设。他们虽然有高见,但是,人微言轻,殖民地政府更不相信他们的说法,以致辜负了一片善意和忠诚,至为可惜。实际上,仔细研究剧情的话,我们也许就会知道,殖民地政府所要执导的 调子并不止於如此而已。
华社完全支持教育马来亚化的政策,包括最保守的华教工作者。问题是:县么叫作“教育马来亚化”?应当如何诠释?根据许多报告书强调的,教育马来亚化的目标在培养认同及效忠大马国家的良好大马公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殖民地政府当局认为应当执行两个步骤:第一、各民族教育采用以马来亚为主轴的共同课程纲要及课本;第二、除此之外,各民族教育一律采用统一的语文(英文及马来文)作为共同教学媒介语;换句话说,他们强烈地认为只有两个步骤同时并行,缺一不可,才可达至教育马来亚化的目标。
华教工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论调;他们认为,“课程纲要”是教育手段,“语文”却只是教育的一种工具而已。只要手段一致和正确,就必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与工具的种别无关。
显然的,这个认知和殖民地政府当局有很大的差别。於是,从巴恩报告书开始,双方就为“除共同课程纲要外,是不是只有单语教育才能团结、认同及效忠国家”这个命题而争拗。政府当局是正方,华社是反方,为着“单语教育、多语教育与效忠关系”这个当时无法求证的命题而僵持不下,撕裂了大马教育的和谐。
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同及效忠”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是手段,而“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就必然可以达到目标,和工具无涉。换句话说,尽管教学媒介语不同,只要课程内容相同,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必定认同及效忠国家;反过来说,即使教学媒介语相同,只要课程内容不相同,培养出来的就未必认同及效忠国家。课程内容与教学语文的差别轻重,於此就泾渭分明了。然而,剧情已定,殖民地政府坚持正方正确,并且坚持按本子办事;教育之争已不是学术的课题了。当钦差大臣邓普勒爵士1953年接見马华华教中委会时,说:“政府是不会允许共产主义中国的国语成为马来亚学校的媒介语。”显然的,华教已被政治化了。教育马来亚化,在殖民地官员的手中,已沦为“庄顶舞剑,意在沛公”的新招了。
—个攸关整个民族文化的命题,未经过任何学术研究及深入论证,在既定之剧情下,就成为推行教育政策的理由。那么,这一个时代华教环境之崎岖和险恶,闭目也可想见。尽管华教处境险恶,也尽管华教被贴上不合理的标签,更尽管华社在新宪制下注定弱势,面对着崎岖险恶和风雨如晦的岁月,教育作为推动社会最根本的力量,华社依然绝不轻言放松。战前创设中等教育的先头部队为华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个时候,经过几年的复校、站稳之后,乃再次出发,克艰攻难,缔造硕果。试读下列中等教育创设表:
本区中等教育创设年代统计表 |
||
校名 |
初中 |
高中 |
宽柔 |
1951 |
1956 |
笨珍培群 |
1951 |
未详 |
新文龙中华 |
1947(有错误) |
1957 |
利丰港培华 |
1949 |
未详 |
培风 |
|
1957 |
芙蓉中华 |
|
1958 |
坤成 |
|
1955(复办) |
巴生滨华 |
1947 |
1963 |
循人 |
1955 |
1962 |
金宝培元 |
|
1955 |
三民 |
1948 |
1959 |
江沙崇华 |
1952 |
1960 |
华联 |
|
1947 |
韩江 |
1951 |
1953 |
槟华 |
1946 |
1951 |
大年新民 |
1955 |
1958 |
大山脚日新 |
1950 |
1958 |
丹州中华 |
1950 |
1959 |
新加坡中华 |
1950 |
1954 |
南侨 |
1947 |
1950 |
南华 |
1949 |
|
圣尼各拉 |
1949 |
1952 |
育英 |
1946 |
1956 |
这个统计表清楚地告诉我们,在险恶的生态和环境之下,华社依然发挥了第二波的创校高潮;许多中等教育,在战后休养生聚若干年后,纷纷创拓出来,成为马来亚教育史上的奇葩。
在恶劣的生态及环境的笼罩之下,华族开始谋求团结,藉以凝聚全体的才智和力量,在华文报章的强力捕翼之下,为华教护航和导路。教总及董总是最著名的两个最高领导机构;号称代表华社的华族政党马华公会,在陈祯禄爵士的领导之下,信誓旦旦地宣示支持华教的庄严立场,并且奋勇地加入实际的工作,使华社愈困险愈力争,愈力争愈团结。就在一片激勇的奋发之下,华教被推上更高一层——创办了南洋大学,为华教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南大行政委员会主席张天泽教授在开学典礼上说:“这是伟大的日子,愉快的日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从华教发展史来说,南大的创办,意义非常重大,张天泽正表达了华社的心声。
殖民地政府手中所持的剧本不但如数地传承给自治政府乃至民选政府,在国家迈步朝向独立的路途中,殖民地政府急於大转弯,以便将所有教育问题一揽子全部解决的态度和作风,也影响及传递给自治及民选的政府。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本来就值得斟酌和有协商的馀地,所有问题一口气大转弯更是值得斟酌和有协商的馀地,然而,在缺乏智慧的调理之下,从五十年代初期至独立为止短短的六、七年间,教育法令成串,教育政策如山。巴恩报告书说:“家长凡欲以马来亚为其永久之家乡,而全力效忠於马来亚者,当送其子弟入国民学校,学习英、巫两种文字;凡不愿其子弟受此国民教育者,吾人认为他们不愿对马来亚效忠……。”将教育单语化和国家效忠挂钩,似此无限上纲的超速大转弯,实在无法使华社信服。谁能够证明:只有单语教育才能团结、认同及效忠国家?
在一系列超速大转弯当中,最值得批判的是“驱逐超龄生”的课题了。超龄生是个历史、社会及学制的问题,学生及家长都值得同情和协助,也存在於其他民族的学校里,只能温和地逐歩解决,错、绝不在学生及家长身上。拉萨报告书建议限制学生年龄,殖民地官员乃变本加厉取缔及驱逐华校超龄生。拉萨报告书建议限制学生年龄并没有错,如果分阶段从新学年开始限制,的确是有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有益於教育;然而,殖民地官员不但提早限制,而且采用“齐头又齐尾”的方式抹煞学生就学的权利,更釆取严苛绝情的手段驱赶在籍学生,使他们立刻失学,流浪街头;似此行径,不但褫夺基本人权,而且也缺乏道德。如此超速大转弯,焉得不车毁人伤?独立年酿成全国性华文中学学生总罢课的学潮,其原因固然颇为复杂,然而,“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及“反对取逐超龄生”应该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攸关学生自身就学的“驱逐超龄生”,更是学潮爆发的导火线,从学生的口号及标语中,可知此说非虚。当局错估华社的承受力,当局缺乏调理步骤及弹性技巧,是造成学潮的主因。
在一片马来亚化的声浪中,当局也完全缺乏调理的步骤,以及分段解决冋题的弹性处理技巧。华社很早就接受马来亚化的概念,而且随即推行,可见华社并不固步自封。所谓华文中学,实际上也有几种类型,钟灵中学开放式的双语教育是最特殊的一种;在陈充恩领导之下,钟灵成绩骄人,也为华社所接受,他还当上教总首届的主席,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由於缺乏折衷及弹性的智慧,更由於缺乏怀来的胸襟和气度,在马来亚化的一片声浪中,当局竟利诱钟灵全面改制,使其立刻变成英文中学,并且以此作为所有华文中学的榜样;似此超速大转弯,车毁人亡当前,华社焉能接受?拒绝大转弯的后果便是大反弹,无疑的,当局正授予华社一个大反弹的良机,“要生存就只有反对”,使华社更华社化,使华教更华教化;似此各趋一端,无论对华社、对其他民族,乃至对国家而言,都没有好处。实际上,在全面英校化及全面华校化的中间,还有很大的空间供周旋供洽商,还有很多的步骤供调整供挪动;然而,超速大转弯摧毁了这些桥梁。对国家整体而言,诚非好事;华校因而自囿,更非好事。
就在当局在公路上超速大转弯之际,华社宣布要下车,华教要走自己的路,华社要开辟自己的山径。无论环境是多么险诈,也无论气候是多么的恶劣,华社都愿意走,愿意跳,华族无法如此硬着陆,为了华教的存在和完整。到了这个时候,华社才彻底醒悟,顺者灭亡,逆者生存,这真是一个残酷的认识。在前人引领之下,穷当益坚,攻艰克难,华教无论在学生及间数方面,也无论在中学及小学方面,都成绩斐然,绝不逊於其他友族。
1946—1957马来亚联合邦华校及其生员统计表 |
|||
年份 |
学校间数 |
学生人数 |
教员人数 |
1946 |
1,105 |
172,101 |
4,513 |
1947 |
1,338 |
193,340 |
5,293 |
1948 |
1,364 |
189,230 |
5,337 |
1949 |
1,338 |
202,769 |
5,493 |
1950 |
1,319 |
216,465 |
6,245 |
1951 |
1,171 |
206,343 |
6,369 |
1952 |
1,203 |
239,356 |
6,057 |
1953 |
1,214 |
250,881 |
6,748 |
1954 |
1,236 |
252,312 |
7,035 |
1955 |
1,276 |
277,454 |
7,606 |
1956 |
1,325 |
320,168 |
8,435 |
1957 |
1,347 |
391,667 |
9,663 |
1947-1957马来亚联合邦华文中学间数及其生员统计表 |
|||
年份 |
学校间数 |
学生人数 |
教员人数 |
1946 |
15 |
4,508 |
194 |
1947 |
22 |
3,194 |
201 |
1948 |
21 |
3,474 |
220 |
1949 |
27 |
4,450 |
265 |
1950 |
32 |
5,830 |
380 |
1951 |
38 |
7,503 |
426 |
1952 |
40 |
11,378 |
462 |
1953 |
45 |
14,670 |
438 |
1954 |
38 |
18,112 |
512 |
1955 |
54 |
32,491 |
946 |
1956 |
70 |
40,330 |
1,037 |
1957 |
60 |
49,536 |
1,141 |
从这个时代的华教史来观察,华族是积极支持联盟政府的,也对联盟政府及其成员党寄予殷切的厚望的,毕竟国家自治独立,政权在握,有甚么问题不能坐下来谈?有甚么问题不能冷静解决?在这期间,华族也用了诚恳之心向当局请求及呼吁,希望华教得以软着陆,然而,在面对既定的事实,在面对自治独立政府的不肯另改剧本,在面对政治运作的多变及莫测,华教注定前途不乐观。於是,华教只有下车独步,告别专号,自辟蹊径。这个时候,对抗变成求存之道,反对变成自保之路,华社被迫出此下策,诚属国人之不幸。这绝非华族之所愿,更绝非华族之本意,然而,殖民地政府一棋错,全盘皆错,华教岂可错中就此饮恨呢?
华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股“逆境生存”的文化和思潮值得世人注意。从战后到独立年,华族在这个国家内,与其他友族并肩,号称自治及独立,实际上,教育生态及文化环境比战前逊色得多,身为国民一份子而教育依然被边缘化,依然被当外来的客人,诚属痛心;昔日争取的对象是殖民地政府,今日争取的对象竟是自己选出来的政府以及自己的友族,这真是一大吊诡。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族有太多这样的古训和文化;它们激励了华族,使华族不甘一统就消失,使华族不甘自尽於未经证实的命题。华族无愧於国家,他们不甘於“诛心”的谬见,他们要用自己的未来证实反方是正确的;他们支付特大的代价,自力更生发展出上述绝非幸致的辉煌成绩,实在足以垂范国家。大马能够保存多一支文化,使大马文化更显多姿缤纷,使大马文化更富潜能生机,华社功不可没。
历史老人将会论证这件公案。
千禧年开一盛夏自序香港中文大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
目录
分序
表目录
图目录
法令目录
第十章:战后重建
第一节:战火后的华教
第二节:艰辛的复校工程
第三节:全面加速发展
第十一章:建国前的华教
第一节:整合的歧化
(一)新加坡〈十年教育计划〉
(二)砂劳越〈学校注册法令〉
(三)马来半岛〈六年教育计划〉
(四)1950年〈学校注册法令〉
第二节:巴恩报告书——局变与华教工作者的团姑
(一)祁士门教育建议书
(二)荷尔格教育报告书
(三)巴恩巫文教育调查报告书
(四)教总的成立
第三节:本地化的步伐
(一)左派思想的影响
(二)教授马来文及推行三学期制
第四节:本地化的讨论和心理建设
第十二章:教育政治化——连串的法令、报告书
第一节:方吴报告书
第二节:中央教育诺询委员会报告书
第三节:坚持与妥协——教科书与新薪津制
第四节:团结与抗一一1952年教育法令
第十三章: 逆境下奋进
第一节:南洋大学:高等教育的创办
第二节:马华华教立场和华教中委会
第三节:“重英容巫”的67号教育白皮书
第四廿:马六甲密议
第十四章: 民选政府下的华教
第一节:拉萨报告书及其教育法令
第二节:东马的教育白皮书
第三节:华社的不安
(一)万挠事件
(二)非津贴班
(三)各种考试
(四)火炬运动
(五)驱逐超龄生
第四节:华文中学改制与全国总罢课
表目录
1.1947年马来亚华族15岁以下人口表
2.战前战后新加坡华校生员比较表
3.战前战后马来亚各州华校生员比较长
4.战前战后华文夜学生员对照表
5.战后马来亚华文夜学学生增加统计表
6.战后夜学教员兼任日校教席统计表
7.1947至1949各类学校所得津贴统计表
8.1946及47年马来半岛各州华小津贴金统计表
9.新加坡四十年代华小逐年创办统计表
10.四十年代新加坡华校增减统计表
11.四十年代马来亚华校师生学校统计表
12.四十年代砂劳越华校创办统计表
13.四十年代沙巴华校创办统计表
14.四十年代马来亚华文夜学统计表
15.〈十年教育补充计划〉各方言学校学生逐年增减进度表
16.〈六年教育计划〉〈训练学校〉部分开支表
17.马来亚48、49年度华校师训班分设地点人数表
18.马来亚48、49年度高师班分设地点入数表
19.〈六年教育计划〉总开支各族学校分配及百分比表
20.1949年政府对各族学校学生所负经费表
21.三学期制起讫及假日分布表
22.公民科课程纲要分配表
23.历史科课程纲要分配表
24.地理科课程纲要分配表
25.马来亚联合邦1950年(上学期)华校统计表
26.1950—1957华校统计表
27.1953.1.17-3.16.两大报发表支持华大文章表
28.小学学龄限帯憾年递减示意表
29.全马中学超龄生统计表
30.全马各州华文小学超龄生统计表
31.1957年全马华文中学总罢课纪要表
图目录
1.总领事匝伯胜、南洋女中校长刘韵仙
2.中正校长、南洋大学校长庄竹林、李光前
3.〈柔佛华侨教育当前意见书〉
4.教总第一届理事及其宣誓就职礼
5.马来亚联合邦华校董教与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陈充恩
6.陈祯禄爵士、侯士、陈济谋
7.新加坡三轮车夫为南大义踏
8.首任校长林语堂博士抵步
9.陈六使与林连玉
10.南洋大学开学升旗礼
11.马六甲密议
12.钦差大臣访问尊孔中学、教育部长阿都拉萨
13.北婆西海岸董教代表大会、董教领导商讨议程
14.王景成、汪永年
15.林连玉演讲、李特勋爵
16.三大机构代表谒见东姑
17.朱运兴与陈祯禄、朋士、佐夏里
18.槟城学生罢课游行
19.建灵学生血书、培风学生标语
20.韩江学生标语、警员与学生争执
法令目录
1.砂劳越学校注册法令
2.1950年学校注册法令
3.1955年砂劳越教育资助白皮书
4.1955年沙巴教育政策及财政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