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古典文学译丛
马来纪年
(马来亚)敦•斯利•拉囊著
(中国)黄元焕译
学林书局
译者小传
黄元焕: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升格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系副主任及印尼语系教授。1931年11月出生印度尼西亚。广东梅县人,1960年在雅加达《新报》(中文部)编辑部工作,1960年回中国定居,从事印尼语言及文学教学工作。1993年退休。主编及翻译马来古典文学译丛:《马来纪年》、《抗•都阿传奇》及《阿卜都勒传奇〉等。又译印尼长篇历史小说《丹贝拉》、诗集《勇敢的年代》及《阿南塔古纳诗集》,短说集《1926年的火炬》,中篇小说《大都会的阴谋》及超短篇小说集《波子小姐》。主编工具书《实用汉语印度尼西亚语词典〉并参与《教育大辞典》有关印尼教育词条的撰写工作。
马来古典文学译丛
马来纪年
(马来亚)敦•斯利•拉囊著
(中国)黄元焕译
学林书局 2004
ISBN983-41802-0-9
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
(马来亚)敦•斯利•拉囊著
(中国)黄元焕译
出版:学林书局
Intelligentsia Book Station Sdn Bhd,
45A, Jalan Tun Tan Siew Sin,
500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Fax: 603-20313195
Email: xuelin@tm.net.my
印刷: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Percetakan Advance Sdn Bhd(45169-K)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512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603-62589211
版次:2004年8月第一版
定价:Rm19.80
目次
马来古典文学译丛总序
译者前言
马来纪年
原序:奉旨修史 记载王朝礼仪
晓谕子孙 马来诸王圣迹
第一篇故事:为看日出 罗马亚历山大王东征
迎娶天竺公主 在东方开枝散叶
第二篇故事:亚历山大后裔降临西昆棠传中国
苏巴尔帕王将公主下嫁中国国王
第三篇故事:苏巴尔帕王子游览单马锡见狮子
以为吉兆建国于此命名为新加坡
第四篇故事:羯陵伽公主倾国倾城
与新加坡王结为秦晋
第五篇故事:满者伯夷国力遍及风下
新加坡不臣服兵戎相见
第六篇故専:新加坡八剌剌两将暗比试
斗智又斗力化干戈为玉帛
第七篇故事:伊斯兰教东传马来群岛诸国
巴赛伊国觅址建都日益繁荣
第八篇故事:暹罗王使计劫持速木都剌王
宰相乔装商人成功救回国王
第九篇故事:速木都剌王和巴赛伊王兄弟阅墙
速木都剌王被诱捕往曼绒后归真
第十篇故事:新加坡解剑鱼害 小童献计却受戮
财相受辱 引满者伯夷攻陷新加坡
第十一篇故事:新加坡国王出逃 到满剌加建国
王子继位励精图治建立典章制度
皈依伊斯兰教繁荣昌盛農土拓展
第十二篇故事:伊布拉欣继位朝政日非外戚擅权
财相勤王计赚宰相助卡塞姆夺位
第十三篇故専:暹罗二攻满剌加不下两国不相往来
满剌加国矢志睦邻欲结束敌对关系
满剌加兼并彭亨朝内文臣武将辈出
第十四篇故事:满者伯夷国王女儿继位公开招亲
马来民族英雄杭•都阿闪亮登场
第十五篇故事:满剌加成名传中国 决招为婿
汉丽宝下嫁 两国姻亲情永结
第十六篇故事:杭•加斯杜里宫闱淫乱欺君犯上
杭•杜阿复出笃力决斗为上除害
第十七篇故事:满剌加先后出兵 篦幫俯首称臣
再攻锡亚克 扩大版图国威更盛
第十八篇故事:满剌加王子怒杀宰相之子
闯祸失王位道谪为彭亨王
第十九篇故事:孟加锡国王征服爪哇暹罗诸国
来犯满剌加战事惨烈无功而退
第二十篇故事:长老著书 讨论人的本质性格
兼及人的行为 满朝学习教义
第二十一篇故事:占城和谷齐婚姻问题开战
占城王战死二子分别逃亡
第二十二篇故事:巴奏伊老王以怨报德终被黜
满刺加将领主战主撒现齟齬
第二十三篇故専:满剌加城盗匪横行无法无天
国王夤夜微服私访手刃盗贼
第二十四篇故事:阿鲁使臣竟遇害于巴赛伊王廷
两国开战波及满剌加两败阿鲁
第二十五篇故事:丁家庐武将私访满剌加国
冒犯国王彭亨怒打丁家庐
第二十六篇故事:满剌加王荒淫无度道德沦丧
国民有人善驯象舞剑放风筝
第二十七篇故事:苏鲁马益王子满剌加财相府抢亲
满剌加国王勒当山求亲神话仙境
第二十八篇故事:满剌加国王派人去羯陵加购麻纱
船遇风暴麻纱只剩四匹国王不悦
第二十九篇故事:纳迪姆拐骗彭美女献满剌加王
彭亨王奋力驰救不果大怒逊位
第三十篇故事:满剌加王弟风流倜傥京师春情荡漾
国王大震怒为正风气决定大义灭亲
第三十一篇故事:暹罗进攻彭亨 唇寒齿亡
围魏救赵 满剌加出兵作战
第三十二篇故事:北大年立国 吉佗王加冕
葡萄牙首攻满剌加败走
第三十三篇故事:繁荣昌盛滋生腐败诬陷盛行
大臣老迈风气败坏国王逊位
第三十四篇故事:葡萄牙殖民主义武力侵略
满剌加城破国亡撤到彭亨
后记
马来古典文学译丛
总序
马来古典文学一
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学宝库
马来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卷帙 浩繁。
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在出现书面文学之前,必然先有口头文学。口头文学世代相传出现的时间早,流传地区广,流传时间长。我们相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不例外。
马来古典文学作品,如《马来纪年》或《杭•杜阿传奇》,在每一篇章开头,都冠以“据说书人说”,把故事来源归于“说书人”,说明此一地区在古代社会存在着“说书人”这一角色或职业。既然有说书人,必然就有说书人献艺的场所,我们把它说成是说书场吧。在中国叫做瓦栏勾舍。说书人在茶余饭后或者在集市向听众演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或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后来有些被吸到书面文学中。有些书面古典文学作品,其本身很可能是经过多次加工的说唱文学的底本。
中国说唱文学始于唐朝。唐朝的“俗讲”及”变文”,是中国和尚在寺庙演绎讲经中的文学故事,把深奥玄妙的佛经教条,演绎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到了宋朝,“俗讲”、”变文”突破了宗教的圈子,演绎的内容扩大到历史故事及市井故事,发展成宋、元话本,最后发展成为明、清的白话小说。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说唱文学发展过程虽不尽相同,但说唱文学对古典文学发展的推进及影响,应是相同的。
马来早期口头文学后来形成书面的有《倒霉的人》、《柏拉朗大伯》及《如愿以偿的人》等。
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随着婆罗门教传入马来亚及印度尼西亚。传入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一世纪。
两大史诗的翻译和改写活动,主要在爪哇岛进行。公元十世纪,出现了用爪哇文改写的散文《罗摩衍那》。有关这一史诗的故事浮雕,出现婆罗门教建筑布兰班南的陵寺上。公元十世纪,马打蓝国国王达尔马旺萨请宫廷文人用卡威文翻译了《摩诃婆罗多》九个篇章。卡威文是古爪哇文,釆用梵文字母拼写。依照梵文诗形式及格律用这一文字创造出来的古爪哇诗体称为“卡卡温”体。公元十一世纪,达尔马旺萨国王的女婿爱朗卡继承王位,他请宫廷诗人恩蒲•甘瓦根据《摩诃婆罗多〉的森林篇,写下《阿米那的姻缘》,为他歌功颂德。公元十二与十三世纪之间,诗人辈出,恩蒲•达马扎写下了《斯玛拉达哈那〉(公元1115-1130年),恩蒲•塞达及恩蒲•巴努鲁共同写下《婆罗多大战》(公元1167年),是为《摩诃婆罗多》翻译和改写的名篇。
公元十四世纪,爪哇满者伯夷宫廷诗人普腊班曹写下《纳加腊格尔塔加玛》(俗译《爪哇史颂》,写于公元1365年),作者对王家世纪、国家兴盛及宗教的传播作了详细的纪录,说明爪哇古典文学已进入本土化、民族化的阶段。
爪哇宫殿诗人,当他们对两大史诗的翻译和改写,处于移植和模仿的阶段的时候,两大史诗故事已为皮影戏所吸收,走出宫殿,在民间广泛流传。
两大史诗似乎也从爪哇流传到马来半岛,为当地人所吸收。《罗摩衍那〉的马来文译本,如〈斯利•罗摩传奇〉,有几种版本,是今人根据口传而记录下来的。至于《摩诃婆罗多》的译本,如《般度五子》、《般度大战传奇》及《波马传奇》等也是从爪哇文转译的,并非直接译自原著。
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十公元414年路过耶婆提(注1),他在《法显传》谈到当地的情况时说:“其国婆罗门外道兴盛,佛法不足言。”说明直至五世纪止,婆罗门教仍盛行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地区。中国唐朝高僧义净,在公元67年路过室利佛逝(注2)。在从印度归国途中,又在此停留12年,翻译佛经。他在为一本佛经的中译本所写的一条注释中,提到室利佛逝是一个佛学研究中心,印度佛学大师释迦鸡栗底(Sakyakirti)在此讲学,门下听众达千人之众(注3)。显而易见,佛教在七世纪己传入马来西业及印度尼西亚地区,先是小乘,以后是大乘。印尼出土的有关室利佛逝的四块碑石,是证实义净记载的历史遗迹。其中第二块的碑石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篇文学作品。这些碑文是用印度拔罗婆字母拼写马来语,夹杂梵文词汇。
到了公元九世纪初,在中爪哇文池兰附近建起最壮丽的佛塔婆罗浮屠,它本身就是大乘佛教传入印尼的纪念碑。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中的故事,己雕塑于塔的墙壁上,数达一千多幅。佛教文学已随佛逝传入这一地区。
可是,这一地区的佛教文学,却未见以书面形式留传下来。
公元十三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马来亚及印度尼西亚,马来古典文学揭开发展的序幕。
首先传入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学是有关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故事(如《穆罕默德的灵光》及《切月记》等)以及其先知的故事(如《尤淑夫先知传》、《易布拉欣先知传》及《苏来曼先知传》等。这些作品与伊斯兰传教活动紧密结合,它的译传是传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接着出现的有关伊斯兰教的英雄故事,如《伊斯干达尔传》、《埃米尔•咸沙传奇》及《穆罕默德•利•哈纳费亚传奇》。它的译传激起英雄主义的情操及审美情结。
《马来纪年》记载,在反抗葡萄牙的侵略战争中,国王曾以上述两部英雄传奇激励将士(注4)。
伊斯兰教先知故事及英雄故事的广泛传播直接促进了马来历史传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这是马来古典文学吸收伊斯兰文化后本土化及民族化的过程。主要作品有《巴赛伊诸王传奇》、《亚齐诸王传奇》、《武吉斯王族系谱》、《马来传奇》及《杭•杜阿传奇》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马来传奇》及《杭•杜阿传奇》。
《马来传奇〉写于公元1511年至1612年间,作者敦•斯利•拉囊,也可能只是整理者及修改者,是马来亚半岛柔佛首相,他和国王曾被亚齐兵所俘,他于1612年遵国王的命令吸收《巴赛伊诸王传奇》及《亚齐诸王传奇》等书内容,撰写《马来纪年》。全书译成中译本18万字,包括34篇故事,有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有哲学问题的探索和王朝礼仪的介绍,还有掌故、珍闻、轶事等。故事地点时而在满刺加,时而在印度、中国、满者伯夷、望加锡等。每篇故事独立成章,又有一定的联系,既叙述了国家大事及宫殿生活,又描写了民间生活及社会风土人情,还反映了中国与马来诸国历史悠久而密切的关系。
《杭•杜阿传奇》作者及写作年代待考。全书译成中译本35万字,共24章,是一部英雄史诗式的作品,叙述了英雄成长的经过及战斗的一生。他多次出使满者伯夷,为满刺加王迎娶满者伯夷公主保驾护航,并与千方百计要杀害他的加渣玛达宰相展开斗智斗勇的斗争。他对国王忠心耿耿,多次受诬而被流放,但不改忠诚之心。他率兵转战马来诸国,使满刺加成为威震东南亚的强国。他还奉命出使暹罗、印度、中国及土耳其,与各国建立友谊关系。他与中国一起,共同抗击葡萄牙人的侵略。通过作者传奇的一生,反映满刺加王朝兴盛的全过程。
在马六甲为葡萄牙攻占之后,马来古典文学的创作中心转移到亚齐,出现了广义的文学作品,如《诸王王冠》(公元1603年)及《诸王乐园〉(公元1638年)。前者的编译者是布卡里•阿尔•曹哈里,后者的编译者是努鲁汀•阿尔-腊里尼,据说是《马来纪年》作者敦•斯利•拉囊的老师。《诸王王冠》内容是有关君王之道,共24章。《诸王乐园》内容相似,可能两者所据是波斯一印度同一著作,但后者介翻译时更灵活些,加入了许多亚齐当地的事物。
马来古典文学作品后来从历史传记、英雄人物故事转为描写市态人情的、消闲娱乐性质的市井文学,如《穷人传奇》、《马林•德曼传奇》、《阿旺•苏隆•墨腊•穆达传奇》等。作品主角由帝王将相变为黎民百姓。
接着马来古典文学出现警世劝喻性质的作品,如《巴延•布迪曼》及《巴克提尔传奇》等,据说这些作品来源于波斯。
马来古典文学中还有深受爪哇文化影品,即班齐故事,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班齐•库达•斯米朗传奇》。
长篇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也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马来亚及印度尼西亚。传入时间,有专家认为是在十七世纪。可是根据巴赛伊国王石碑所署年代(伊斯兰教紀元781年,即公元1380年),这一文学体裁在满刺加为葡萄牙人攻陷之前即为马来人所熟悉。主要作品,年代较早的有《比达沙里》、《庚贝布罕》、《悲惨的孤儿》、《班齐•斯米朗》、《绿色公主》、《昂昆•季•东加尔》及《孟邦•曹哈里国王》等。年代较晚的有《勿里洞》、《龙公主》、《哈沁王子》、《马辰之战》等。长篇叙事诗每首若干节,每节4行,每行8至12个音节,押音方式,有的是隔行押韵,有的是每行押韵。长者可达数千行。
十九世纪作家阿卜杜拉,是最后一个马来古典文学作家。他横跨马来文学新旧两个时代,继往开来,开辟了马来文学的新时代。他出身于阿拉伯一印度后裔伊斯兰教徒家庭。世代从事宗教及语文教师工作。只是到了他这一代,教书的对象全是白种人。他还从事文秘工作、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及修订工作及文学性质的写作活动,使他身兼教师、翻译家及作家的身份。他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但非宗教狂热分子。他主张改革,反对固步自封,他主张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及一切陈规陋习,是一位改良主义者。他提倡法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他主张接受西方文化及一切科技文明。但他过分亲英的立场却不为人所苟问。他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阿卜都拉传奇》,中译本20万字,全书27章。它是一本自传、见闻录及回忆录,是十九世纪马来半岛南部马六甲及新加坡的双城记。除了前面3章是有关作者童年的自传外,全书其余部分叙述了英国总督、原住民统治者及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英国殖民主义者势力的发展壮大,导致原住民封建统治者的没落。作者在英国人在新加坡登岸四个月后即进入该地,历时35年,见证了新加坡的早期开发史。作者以亲身耳闻目睹而写下的第一手记录,极富参考价值。
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所属的马来古典文学共有多少部作品,一向没有统计数字。但《阿卜杜拉传奇》却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阿卜杜拉的父亲,曾奉巴达维亚(即今之雅加达)荷印总督秘书之命,前往马来诸国搜购马来古籍,共六、七十部(注5)。后来莱弗斯归国时经阿卜杜拉之手装箱的马来古籍,已成册的就有三百部之多(注3)。当然,这些古籍并非全部是文学作品。有的只是广义的文学作品。有的甚至连广义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只是一般典籍而己。
莱弗斯归国时所乘的大船于苏门答腊岛南部萌姑露失火被焚。莱弗斯夫妇仅以身免,这三百部古籍连同其它文物全部毁于大火。这不能不说是马来古典文学的一场浩劫。
三百部古籍尽管未全部流传下来,但阿卜杜拉的记载毕竟为我们提供统计数字的上限和下限。
这些卷帙浩繁的马来古籍,大部分仍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尚未转写成拉丁字母拼写本。已用拉丁拼写的,有些只是刊登在期刊上,尚未出版单行本。有些已出版单行本的,多已绝版,坊间极难找到。
有关马来古典文学史的著作,半个世纪以来仍然只是那几本。
马来古典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起步于60年代,进展缓慢。到1999年,只翻译出版了《马来传奇》(“Sejarah Melayu”)。加上月前已译好待印的《杭•杜阿传奇〉及《阿卜杜拉传奇》,顶多只有三部。
至于马来古典文学研究的著作,仍是空白。
根据以上我们对马来古典文学的概述及对它的数量的估计,我们可以说马来古典文学是一座文学宝库。根据以上两国对马来古典文学著作的整理出版以及我国对此一文学的译介及研究,我们可以说这一文学宝库是有待开发的。
中马印三大民族,数达15亿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三国人民期待我们在文化交流方面开创新局面。三大民族友谊的促进及人民间的精诚团结及相互支持,将在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学方面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新世纪的开头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黄元焕
2002年8月31日
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注1:法显于晋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由长安出发经陆地赴印度求经,于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由海路回到中国青州。他在由斯里兰卡坐船回国时,途遇大风,被吹到耶婆提。在此停留两年,待季候风向改变时再转搭其他商船回国。耶婆提一般考为Yavadvipa,即汉朝之叶调及唐朝的阙婆。有的说是爪哇岛,有的说是泛指苏门答腊及爪哇两地。详见《法显传》。转引自冯承钧著《中国南洋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版),p21~26。
注2:义净于唐朝咸亨二年(公元67年)冬天由广州出发,经海路赴印度求经,不到20天,就到达室利佛逝。次年12月,起程赴印度,抵达那烂陀寺,研读佛经10年,于公元682或683年回国。在室利佛逝停留6年,翻译佛经。公元689年乘风驶回广州职纸笔,于同年冬偕贞固回室利佛逝,续译佛经,又停留6年,于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室利佛逝考为Srivijaya,位于苏门答腊南部巨港一带。详见义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转引自《中国南洋交通史》p47~50。
注3:义净所译的一本佛经,叫做《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其所写的一条注释内容是:"又南海诸洲,成多敬信。人王国主,崇福为怀。此佛逝廊下,僧众千余。学问为怀,并多行钵。所有寻读,乃与中国不殊。沙门轨仪,悉皆无别。若其高僧欲向西方为听读者,停斯一二载,习其法式,方进中天,亦是佳也。”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第三十四节《西方声法〉中提到南海佛学大师时说:“南海佛誓国则有释迦鸡栗底。”佛誓是室利佛逝的简称。释迦鸡栗底考为Sakyakirtio义净曾译他的《手杖论》。详见王邦维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p9,159,207,210。
注4:见《马来传奇》(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p254。
注5:见《阿卜杜拉传奇〉原版p8~9。
译者前言
《马来传奇》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两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它熔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于一炉,成为两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
《马来传奇》是中世纪绮丽的马来文化的产物。在马来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黄金时期,那就是满刺加(马六甲)王朝统治时期。当时伊斯兰强国满刺加(公元1398-1511年)称霸马来诸国,威震东南亚。这个国家从它建立到被殖民国家葡萄牙灭亡的一百多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有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这个国家处于欧亚交通的要道上,它的海港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性海港,各国商旅云集,人物荟萃。聚居在这个商埠里的,除了当地人民之外,还有印度人、中国人及爪哇人等。各国商人在这里进行国际性的贸易,城市生活非常繁荣。《马来传奇〉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文化条件下产生的。
《马来传奇》的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有历史故事,有神话传奇。有哲学问题的探索,有王朝礼仪的介绍,还有掌故、珍闻、轶事等。故事发生的地点时而在满剌加,时而在印度,时而在中国,时而在满者伯夷,时而在暹罗,时而在望加锡。每篇故事是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作者以一支笔同时写出宫廷生活和民间生活,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一方面记叙国家大事,一方面又演述民间故事。中世纪马来社会情况及其风土人情,在本书里得到-定程度的反映。
尽管本书有关历史的记载会有浓厚的神话传说成分,与历史事件不完全相符,但它仍然是一本重要的书面历史材料。
本书作者或由于道听途说,或由于认识的局限,或由于迎合国王的口味,或由于陕隘的民族观念,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记载得不够全面和系统,不合乎科学,有时甚至是歪曲的,但它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影子。就它所演述的历史事件的循序来看,和一般历史的发展是暗合的。在叙进亚历山大王东征及苏腊安王企图征伐中国的故事后,作者以淳淋旁(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巨港)作为马来诸国历史演述的开端,这和公元七世纪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室利佛逝王朝的事实,正好相符。作者接着叙述了“狮子国”(新加坡古名)的兴亡经过,看来也不是凭空捏造的。“狮子国”灭后满剌加王朝崛起,作者即以满剌加为中心,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它发展壮大及与各国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满剌加正是马来人民向往不已的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至于叙述葡萄牙殖民军队攻陷满剌加的部分,那就不仅是具有历史参考价值,而且也是对殖民主义者血腥罪行的控诉了。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所叙述的中国与马来诸国悠久而密切的关系,两国国王之间结亲和友好相处的故事,不仅和中国古书的记载相符,而且还可以补中国古书记载之不足。
比这一切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马来杜会多彩多姿的生活面貌。除了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一般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当时马来诸国官廷内外的生活、王朝礼仪、宗教信仰、哲学观点、风俗习惯等。这是比任何史籍都要丰富和生动的。
正如中国的《史记》、〈三国演义〉,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等一样,马来的这部古典文学作品不能仅从历史的眼光来衡量,因为它毕竟是一本文学作品。它的作用和影响是超过一般史籍的。
这本书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内容,塑造了英明帝王和民族英雄的形象。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丰富而生动,至今仍为丰富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语言词汇的主要来源。马来古典文学作家阿卜都拉为了替马来语树立一个典范,刊印了这本书,目前印度尼西亚高级中学釆用它作为课本,这都足以说明它在两国语言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木书篇章中所包括的故事,如第一篇故事中中国宰相妙计退敌的故事,第五篇故事中满者伯夷与狮子城交兵的故事,第六篇故事中大力士斗力斗智的故事,第八篇故事中须文答剌国王被掳的故事,第十篇故事中小孩出奇计除剑鱼之害的故事,第十二篇故事中宫廷政变的故事,第十三篇故事中暹罗与满剌加交战的故事,第十四篇故事中满者伯夷公主招亲的故事,第十九篇故事中望加锡王子出国浪游的故事,第二十三篇故事中满剌加王亲手擒贼的故事,第二十五篇故事中水师提督出使彭亨的故事,第二十七篇故事中苏鲁马益王子抢亲的故事,第二十九篇故事中满刺加与彭亨明争暗斗的故事以及第三十三篇故事中宰相满门遭斩的故事,不仅精彩生动,还闪耀着马来人民智慧的光芒,令人百读不厌。
《马来传奇》的故事来源,第一篇故事取自《亚历山传奇》及《埃米尔•咸沙传奇》,第七、八、九篇故事取自《巴赛伊诸王传奇》,第十四篇故事中有关水师提督杭•杜阿故事取自《杭•杜阿传奇》。此外还可以看到印度《罗摩衍那》及爪哇《斯米朗旗盟传奇》的影响。但本书大部分还是作者根据史料及神话传奇而创作的。上述那些传奇中得来的材料,都经过他的加工和提炼。
本书的作者,根据《原序》中的署名是柔佛宰相敦•斯利•拉囊(又叫敦•穆罕默德)。但专家认为他不是原作者,不过是整理者和修改者。在这之前已有“从果阿带回”“一部马来传奇”,而这部传奇可能是葡萄牙殖民军队于1536年劫掠柔佛时,把它劫往果阿而后又由人从果阿带回来的。就书中所反映的现实来说,它的原作者必然一向生活在满剌加京城,广泛地接触过各国文化,阅读过许多马来古典文学作品或外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马来文译本,并懂一些阿拉伯文、梵文、爪哇文和汉文。同时在满剌加京城1511年为葡萄牙殖民军队攻陷后,作者仍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期以继续完成他的著作。专家认为,不具有上述生活经验和知识而生活在柔佛内地小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对本书作者的问题要得到一个定论,恐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关于本书写作年代的问题,据《原序》中所说是伊斯兰纪元1021年,即公元1612年。但这可能是柔佛宰相整理和修改的曰期。专家推测它的完成应该是在1511年之后,在1612年之前。
本书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有好几种,由于抄录上的错误或故意的篡改、增删,彼此都有些出入。专家认为,最古老的手抄本是莱佛士珍藏本,现存伦敦皇家亚洲学会图书馆内。温斯德(R. 0. Winstedt)曾把它改为拉丁字母拼写的形式发表在1938年第十六卷第三部分《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学报》上。马来古典文学作家阿卜都拉刊印的是比较晚期的手抄本,刊印时仍保留阿拉伯宇母的拼写形式。雅加达印度尼西亚文化协会图书馆所藏的是阿卜都拉的刊印本。这一版本1952年由雅加达“桥”出版社加以翻印。翻印时改为拉丁字母拼写,并附上一些注解,这是书坊里比较容易找到的版本。译者所根据的即是“桥”出版社刊印的版本。
最先介绍《马来传奇〉的是英国人约翰•莱登(John
Leyden)。他于1821年即把它译成英文。由于他不懂阿拉伯文,书中误译之处比较多。1952年英国人布朗(C. C. Brown)又重译一次,刊载于1952年第二十五卷第二、三部分《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学报〉上,并曾刊印单行本。译者翻译时曾参考了布朗的英译本。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本书的译名问题。单从字面上来说,“Sejarah Melayu”必须译成《马来王谱〉。这本书虽然记历史事件,但此处Sejarah是指系谱、世谱之意。约翰•莱登把它译成《马来历史》(Malay Annals)是值得商榷的。布朗由于感到这一译名已很普遍,因此他的译本沿用旧名。译者把书名和《原序》中的提示联系起来考虑,再揣摩书中的口气,把它译为《马来传奇》,因为它实际上是一部传奇集。
译者对本书的研究还不够,汉语水平不高,因此三十二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侨居地着手翻译时,感到困难很多。后来翻译工作也因故停顿了一些时候。由于出版社同志们的不断鼓励,也由于感到本书的介绍对促进中国和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译者终于鼓足勇气把它译完。译文是否能令人满意,不敢保证。由于书中有些疑难问题至今专家们仍未解决,再加上有些参考材料不在手头,因此本书译文可能出现不少谬误。译者希望能获得各方的指正,以便将来做进一步的修改。
译者
一九六二年初稿,一九八八年再稿一广州。
原序
仁慈的真主在上。
一切赞美归于真主。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某日与王侯公卿坐谈,有一身世和官位都比别人高贵的座上客对笔者说:“我听说有人从果阿(注1)带回一部马来传奇,我们若能加以修改,添补王朝礼仪的知识,然后传诸后世,让子孙后代诵读,则他们一定受益匪浅。万分愚昧的笔者,听了感到为难,踟蹰不决。
真主在世上的影子、苏丹•阿勒乌特•汀•里亚雅特•沙〔苏丹•阿卜都尔•雅里尔•沙之子,苏丹•慕萨发尔•沙兄弟、苏丹•阿勒乌特•汀•里亚雅特•沙的一世孙,苏丹•玛哈慕特•沙二世孙,苏丹•阿勒乌特•汀是三世孙,苏丹•芒速沙的四世孙,苏丹•慕萨发尔•沙五世孙,苏丹•穆罕默德•沙(愿他的王朝千秋万世,愿他的正直和美德流芳百世)的六世孙,当时居住在巴赛伊,后来在亚齐驾崩〕朝代,即伊斯兰教纪年纪元1021(注4)3月21日(星期四)晨祷时分,北大年斯利•阿加尔•拉渣之子斯利•纳拉旺沙(注6)敦•范邦(注7),坐镇在上游(注10)的苏丹•阿卜都拉•玛雅特•-沙陛下(苏丹•阿卜都尔•雅里尔•沙之子,他是他的国土和时代的光辉,是所有教徒的光彩,他照亮了忠诚和德行的各国的公正而使他千秋万岁)的圣旨来找笔者。陛下传旨“朕求宰相编一部传奇,叙述马来诸王圣迹、系谱及王朝礼仪,以此晓谕后世子孙,使之永记不忘。如此则将使他们从中接受教诲。”笔者听了圣旨之后,诚惶诚恐,奉旨而行。笔者祈求真主的帮助,祈求先贤的指点,并请求朋友的宽恕,笔者根据由祖父和父亲那里得来的听闻,编撰了这部传奇,以娱陛下。笔者把这部传奇称为《诸王世谱》。这是一切故事的珠巩,一切比喻的精华。读者幸勿以为它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先知说过,你必须记住真主的伟大,但不必考虑真主的本质。
以西昆棠玛哈米鲁山为发祥地的马来族人,
满剌加和平的乐土巴都沙尔瓦人,
王族巴杜卡•拉渣(注9)之子,
宰相玛哈拉渣的一世孙,
宰相纳拉旺沙的二世孙,
宰相斯利•玛哈拉渣的三世孙,
财相敦•阿利的四世孙,马尼•布林丹(注10)(愿真主保佑他的心灵)的五世孙
官居宰相,封号为巴杜卡•拉渣,
敦•穆罕默徳(家名敦•斯利•拉囊)识
注1:果阿:Goa,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据历史记载,葡萄牙殖民军队于1509年进攻満剌加,被满剌加兵英勇击退。l511年,他们纠集了更多的战舰和士兵,卷土重来,满剌加兵败,京城沦陷。一个威震东南亚的伊斯兰强国至此灭亡。葡萄牙殖民军队攻占满剌加之后,又于1536年出兵劫掠柔佛。据专家推测,在柔佛被劫掠时,《马来纪年》最早原稿被劫往果阿,后来由人带回柔佛。研究《马来纪年》的利纳汗(W. Linehan)认为果阿是指彭亨附近一个名叫“果阿”的地方。但此说不为别的专家所接受。
注2:柔佛国王:据历史记载,他于1615年5月被亚齐人所掳,同年6月死于亚齐。
注3:苏丹•阿勒乌特•汀•里亚雅特•沙Sultan Alaud-din Riayat Syah,是国王的封号。在马来诸国国王中,常常有相隔几代的国王用同一个封号。譬如以上的封号和被亚齐人掳去而最后死于亚齐的柔佛国王的封号是完全一样的,读者幸勿将他们理解为同一个人。
注4:伊斯兰纪元1021年:据推算,等于公元1612年。
注5:星期四:据推算,应是星期日。
注6:斯利•纳拉旺沙是一种封号。
注7:北大年斯利•阿加尔•拉渣之子斯利•纳拉旺沙•敦•范邦:根据布朗英译本中的译文。他这样译谅是根据莱佛士珍藏本原文。
注7:上游:指柔佛。
注8:马来王朝宰相的封号是世袭的。有时几代宰相用同一个封号,有时相隔几代用同一个封号。读者勿误以为他们是同一个人。
注9:马尼•布林丹:Mani Puridan,据本书第十二篇故事所述,是来自揭陵伽(印度)的一位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