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楚生——伯父是日军伙头军

 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

赵楚生——伯父是日军伙头军


 

百年前,赵楚生曾祖父的兄长跟随港主巫许回川,到永顺利港(现称中江,Tongkang Pechah)开荒拓土,种植甘密和胡椒。当时永顺利港没有道路,仅有一条河流,航运全靠舢舨。

 

1937年,赵楚生的祖父带着儿子、媳妇从潮州潮阳来到中江,种植橡胶树。

 

赵楚生1939年出生在中江。战前,柔佛州不少地方的华人抗日情绪高涨,但中江的居民大多是小园主,不像城里市民那般积极参与筹赈活动,因此在日据时期没受到日军滋扰,尚属安全。只有一次,日军命令中江的全部男丁出来帮忙修桥,赵楚生的父亲赵炳嵩也是其中一人。

 

当时,日军脚踏车队从永平(Yong Peng)下来,在中江七支(现Munchy饼干厂一带)与英国士兵驳火。处于劣势的英军被迫撤退到峇株巴辖,临走前还炸毁了连接中江和峇株的中江桥。日军为了继续行进,命令中江所有年轻人出来帮忙修桥。当时材料短缺,日军就征用街上那一整排店屋的所有门板,拼构成一座木桥。被命令去建桥的男人虽然心里害怕,但想到若反抗也许结果会更糟,就只好听命行事。店主们为了保命,也一声不吭,任由日军随意取用门板。民工花了一两天的时间,就把桥给铺好了。日军过桥赶路,继续他们南下的路程时并没有伤害百姓。

 

虽然中江没有发生任何屠杀事件,但大家不免担惊受怕,所以不少人躲到山芭里避难。原本住在橡胶园的赵楚生一家人,也躲进了大芭,住在茅草屋里,平日吃番舊、菇类充饥。后来,伯父赵炳松受召到日军占据的椰油厂当伙头军,也把他们一家接去住,生活才总算安定了下来。

 

伯父之所以被选为日军厨师,也是机缘巧合。赵炳松当时是煮炒厨师,每天从中江骑脚踏车到峇株街(峇九尊隆路,Jalan Bakau Condong)上班,有一次他在路上对日军鞠躬行礼时被认为姿势不正确而被罚站哂太阳,结果日军来用餐时发现没东西吃而大发雷霆,经过一番解释后,日军反而将赵炳松介绍到椰油厂,要他替他们做饭。赵楚生一家迁入椰油厂后,赵父就靠卖椰渣饼(养猪饲料)为生,母亲和大哥则帮日军养猪。椰油厂隔壁正好是日军军营,年仅4岁的赵楚生曾亲眼看见日军喝令那些英军俘虏拔草以及罚他们晒太阳。据知,这间椰油厂原本属于赵平阶,其兄长就是惨遭日军杀害的著名柔佛抗日侨领赵丽生。


 

日军投降后,赵楚生在新加坡当电器销售员,主要顾客是英军。1971年,英军走后,他转到板厂工作,从锯板、磨机,一直到品质监控。六七年后,赵楚生从新加坡到而连突(Jerantut)和朋友合资开板厂,可是后来股东闹翻,板厂关闭,他便于1984年迁居永平,在一间板厂当品质监控员。后来有一位新加坡老板聘请他到沙巴板厂工作,十年后,1996年他才回到出生地峇株巴辖,亦从事老本行。

 

 

 


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士兵

图源:槟城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