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料•新视角:青年学者论新山

 南方大学学院学术丛书第二十二种

 

新史料•新视角:青年学者论新山

Collected Essays of Young Scholars: New Perspective on Johor Bahru

主编:安焕然




排版设计: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

袁家芸

出版: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社

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O.Box76,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电话:607-5586605

传真:607-5563306

承印: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nnai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出版日期:20203

定价:RM40

ISBN978-983-2453-74-1

 

Edited by Onn Huann Jan @ 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国家图书馆版品编目资料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新史料•新视角:青年学者论新山

COLLECTED ESSAYS OF YOUNG SCHOLARS: NEW PERSECTIVES ON JOHOR BAHRU

/主编:安焕然.

ISBN 978-983-2453-74-1

1.Chineseessays.

I.安焕然.

895.14

 

新史料•新视角:青年学者论新山

目录

 

舒庆祥:序

安焕然:绪论:本土研究与青年学者

 

白伟权:绵裕亭义山的“㳉

安焕然、萧开富:新马洪仙大帝信仰的历史与现状

廖筱纹:论新柔两地潮侨领袖——陈旭年

莫家浩:封川世泽:柔佛港主制度与潮籍佘氏族人

林素卉:语言同化与转移——以新山地区老、中、青三代移民的潮州方言为例

郑诗供:论二十四节令鼓对传统鼓乐的继承、创新与全球传播

萧宇淮:宽柔中学廿四节令鼓队之鼓谱研究

曾丽文:宽柔三陈(

陈徽崇、陈鸿珠、陈鸿腾)的教育典范

钟沛君:黄复生的教育观——以《黄复生民族教育言论集》窺探

张雪馨、安焕然:吴华的文史研究

 

 

 

舒庆祥*

 

《新史料•新视角:青年学者论新山》一书的出版,在新山史学界是一件大事,可喜可贺。因为类似大阵仗的作者阵容一齐亮相,且几位是第一次在史学界刚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更是难得。

而能把这么多位分布在不同领域从事研究与撰写工作的青年学者,个别邀约又同时能把他们在不同时段撰写的有关新山文史及艺术等的著作,串联在一起,结集成册出版,以资留存并方便后来者进一步探讨,诚非易事,事实上也只有安焕然博士才有这一脉络,让这一学术建构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本书能在此时面市,安博士的高瞻远瞩,真知灼见,周全安排及不懈努力,功不可没。在新山史料保存工作上,他的付出殊属难能可贵。

本书之特色在于:议题全是新山的人与事,又是青年学者的新史料、新视角。之中有多篇之前已在其他学术及华团刊物中出现,经补充后再度推出,另有一部份是第一次与大家见面。论述的人计有:陈旭年、余氏家族等人、宽柔三陈:陈徽崇、陈鸿珠、陈鸿腾、黄复生及吴华等;而讨论的事项分别为,绵裕亭义山的墓、洪仙大帝的信仰历史与现状、新山地区的潮州方言、廿四节令鼓的继承、创新与全球传播等。

不论这些人及事,新山人都耳熟能详,对他们的论述,早散见于国内外学者的专著、华团特刊、纸媒与网上的介绍与评述等。不过,现今在这些青年学者以新的探索技巧,掌握多语的优势,以自己的人脉及多时的努力,走出旧框框,以新史料,带出新视角,为上述这些人与事,在不少环节作出新的解读,这正是本书与众不同及珍贵之处,这也是新山地方史的研究一大突破。

同时,也不能满足当下的研究与书写成绩,配合时代的演变,鼓励与提拔新一代学者发挥所长,改正及补充之前史实存在的错误及不足之处,刻不容缓。此时此刻,本书的出版,就有这一深层的意义。

本书收录了两篇有关廿四节令鼓的论述,洋洋大观数万言,作者郑诗傧一文,探讨了廿四节令对鼓乐的继承、创新及在全球传播的历史,指出了节令鼓稳健的发展,扎根本土,继而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过程,并指出这属于马来西亚的好声音,正在唱响世界,叫醒在文化里酣睡的马来西亚人。而萧宇淮一文,对身为世界第一支节令鼓队的宽中节令鼓有很全面的介绍,图文并茂,对了解早期廿四节令鼓队成立历史,具有参照的价值。

白伟权一文,对在新山绵裕亭墓园内的“㳉”字墓,第一次进行全面与有系统的梳理,确认它与义兴公司的关系,并对墓中人的祖籍、墓主身份、出现时间的变化,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肯定了在柔佛洪流中义兴公司的地位。在新史料不断出现,以及1920年代以后的墓碑资料陆续补齐,因此本文就将原文中的数据资料更新,将原版的错误进行校订成为此文,题目继续保留。

安焕然与萧开富合著的一文讲述洪仙大帝。它是新加坡与柔佛华人独有信仰,柔佛以外地区少见。内容以新加坡洪仙大帝的信仰神源、柔佛港主时代的传播、20世纪柔佛创建的洪仙大帝庙、洪仙大帝庙的现代社区功能等章节,概述了这两地洪仙大帝的信仰历史与现状。文中制作了三个图表,介绍了柔佛港主时代创建的洪仙大帝庙宇、1920年代以后柔佛新建的洪仙大帝庙、新加坡与柔佛洪仙大帝庙宇分布图、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的联络网络,让人方便查阅。

莫家浩的〈封川世泽:柔佛港主制度与潮籍佘氏族人〉一文的发表,凸显作者多年来对这一家族研究的兴趣与关注,在新山堪称第一人。这个家族赫赫有名者不少,如佘邦道义兴公司未代领袖、佘勉旺义兴领袖之一、佘泰兴、余任桂新山两条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余柏川1927年曾任华侨公所总理及余佘寿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开馆总理等。可是作者认为佘氏族人在柔佛崛起犹如昙花一现,迄今成为一道模糊的历史痕迹。究其因在于,在经济上却未占优势,在华人社会内部政治立场不够鲜明,而在英殖民时期的柔佛,不再具备之前的协调者的地位,由此获得的政治、商业和社会地位,以致无法在后代子孙身上延续,也不能在后进的新客移民身上复制。他道出了早年新山一个著名家族由盛走向没落的缘由。

新山早年素有“小汕头”之称,今日潮籍人士依然不少。一路来对新山潮人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潮州方言有较系统与深入的探讨一向付之阙如。林素卉一文,对这一空缺做了补遗,她的报告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了多位本地潮籍人士后才作出的。

吴华是本地资深的文史工作者,张雪馨与安焕然合著的〈吴华的文史研究〉一文,给了大家从多角度对待这位文史工作者。本文分三章节:吴华的生平及其论著、吴华的华团会馆史与海南族群历史文化研究、吴华的新马乡土史研究,概述吴老的一生及其研究心得。此文让人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吴华。他在华族会馆史与族群史的工作,扮演了拓荒者的角色,开始了新马会馆史研究风气之先,他的论述通俗性,但不失精细之处,可读性强,在整理资料上,擅长分期、制表,取材多元,然在创见上没有什么突破,前瞻性不足,在乡土地方史、会馆史的搜集、考证,做了很多工作,但仅停留在固有的阶段,缺乏理论架构的分析解读。

黄复生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本地文史界有待鼓吹推行的工作,毕竟他的一生,数十年来一直在新山参与了从宽柔小学、至宽柔中学及南方学院的工作,并长期担任重要职位。钟沛君这篇题为〈黄复生的教育观一一以《黄复生民族教育言论集》窥探〉的书写,开了风气之先,希望在本文发表后,能起带头的作用,将来能有更多事关黄复生著作的面市。

青年学者曾丽文的〈宽柔三陈(陈徽崇、陈鸿珠、陈鸿腾)教育典范〉一文,是本地文史界第一篇把他们三人联串起来一起评述的力作,从他们从事的教育工作切入,让人认识他们的教育理念而为之作出的种种付出。文中对这三位教育工作者,有下列评价。陈徽崇在宽中执教期间大大推动了音乐团体的发展,一首歌唱出一个节的理念,更大大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陈鸿珠老师在笔记本中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更让人甜到心里头去。陈鸿腾老师对史料整理研究的热忱配上对宽柔母校的爱,为宽柔记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

廖筱纹的〈论新柔两地潮侨领袖——陈旭年〉一文,为这位新山人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増添了许多新史料,也提出一些新视角,这是本文值得关注之处。像陈旭年这位涉及柔佛、新加坡及中国潮州方方面面的历史人物,有关其事迹著作为数众多,现经作者多方不懈的努力,尤其能突破原有的华文史料框框,引述许多英文资料,增补之前所欠缺的,丰富他的人物刻画及交代清楚他在新柔两地的事迹,这是本文最为可取之处。但作者在此文提出新史料之一,指陈旭年即陈宜敏。而现今学者都认为,陈毓宜是陈氏的原名。在文中她以两个新闻信息支持其论证。至于陈毓宜之名从何而来,作者说在没有原始文献支持此说法的情况下,只能暂时存疑。其实,有关陈旭年即陈毓宜,不仅在柔佛与新加坡广泛运用,在祖乡亦有采用的例证。198762日,《汕头日报》即刊载一篇题为〈著名侨领陈毓宜先生及其传说〉,文中记载了陈旭年在南来之前,在祖乡的三个传说。找出两则新闻即指出陈旭年即陈宜敏,而否认他可能另有一名陈統宜,我持保留态度。

总之,能为本书作序,深感无限荣幸,谨祝本书顺利出版。

 

*柔南华文报从业员倶乐部主席,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管委会副主席,星洲日报大柔佛《东鳞西爪》、《新与旧》专栏作者。

 

 

 

绪论

本土研究与青年学者

安焕然*

 

相较于马六甲、槟城、吉隆坡、霹雳或东马诗巫等地,新山华人史的专论研究,起步较慢。而且不难发现,新山本土研究的渐趋热络,也正好是与近几十年来新山地位的崛起、经济发展,文化新山的打造成正比例的相互呼应。(注1

 

一、中文论述新山本土研究之回顾

 

早期的中文“新山论述”,仅是零散发表于报章的“应景文章或游记随笔。直至1970年代至2010年,正值新山各项建设发展的扩展时期,亦是新山中文论述本土硏充的扩展期。这时期,出了好几个很有魄力的业余本土文史爱好者,他们是吴华、黄建成、李寿章、史君轼、曹盛干、舒庆祥和张礼铭等等。他们多是本地华文报章的媒体工作者、老报人或民间学者,而华文报章柔佛地方版也提供相当大的篇幅给予这些本土论述发表的平台,展现了一股对乡土研究的热潮,以及增强了华社对乡土历史文化的普及教育和认同意识。就此言之,以当时的研究资源来说,前辈的努力和书写成果,从零散碎片史料的拼贴到历史构图的脉络展现,贡献很大,必须肯定。当然,这些报导文章也有其学术研究上的局限。由于是趋大众化的报章篇幅,资料的引文出处大抵缺乏严谨的学术规格,较深入的学术论著尚不多见。换言之,这些仅能言之地方掌故的史料搜集和考证,其更深层的历史分析和理论诠释仍有待加强。

其次,就大专学府而言。作为华社民办大专的南方大学学院,本当产学合作从事本土研究,以回馈社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自2001年至2009年的近十年间,南院与柔佛宗乡会馆合作,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和档案资料的搜索,进行了搜集柔佛潮州人、客家人和海南人史料合作计划,其成果发表虽有一定成果,可惜随着这几项大型研究合作计划的结束,参与的大专学生相继毕业,此等团队的研究也出现了断层。加上南院硕博士班尚初开办,还很稚嫩,个人努力有余,研究团队难续。惟幸得南院中文系向来有毕业论文的选修,并随着近年来南院之升格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列为必修课,一些有兴趣的学生选以本土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撰述,却颇有意外的收获。他们的研究视角相当独特,一些史料整理也相对扎实。几篇毕业论文的重新改写,也曾于学术研讨会宣读或在期刊上发表。为了不想让这些写得不错的论文成为遗珠之憾,经再次的重新修订,本书特收录了数篇南院中文系学生的论文,他们是萧宇淮〈宽柔中学廿四节令鼓队之鼓谱研究〉、曾丽文〈宽柔三陈(陈徽崇、陈鸿珠、陈鸿腾)的教育典范〉、钟沛君〈黄复生的教育观一以《黄复生民族教育言论集》窥探〉。另有两篇是学生和我合撰的论文,亦即张雪馨、安焕然合撰〈吴华的文史研究〉,以及安焕然、萧开富合写的〈新马洪仙大帝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其中,曾丽文以及张雪馨、萧开富与我合撰的论文,都是曾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发表之作。值得一提,南院中文系的萧开富算是相当难得在毕业之后仍然孜孜不倦于勤跑田野调查的文史工作者。他的勤劳和热诚,甚至那股傻劲,我们应该给予肯定。(注2

其三,在严谨的学术论述当中,也有不少是国内外的青年学者在他们攻读硕士期间亦曾以新山为研充主题撰写单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期刊。其中以目前任教于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的白伟权的论文质量最为丰硕,不仅有多篇新山华人史的单篇论文,也有专书出版。基于本书篇幅平衡考量,编者与作者在协商之后,乃决定把白伟权这篇至今比较不易网搜的论文〈绵裕亭义山的“㳉墓〉收载于本书,并列为全书之首篇,以对其文质量之肯定。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同样是任教于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的林素卉〈语言同化与转移一以新山地区老、中、青三代移民的潮州方言为例〉,以及两名在籍博士生的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廖筱纹〈论新柔两地潮侨领袖——陈旭年〉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莫家浩〈封川世泽:柔佛港主制度与潮籍佘氏族人〉。另,我们也收录了同是新山宽柔人,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老师一篇既本土亦跨国之论文:〈论二十四节令鼓对传统鼓乐的继承、创新与全球传播〉,合计十篇学术论文,结集出版。当然,基于一些个别因素,未能收录更多论文(例如近期也有不错研究成果的庄仁杰等的论文),诚为可惜。

 

二、深化研究、方法多元

 

严谨而学术的本土研究不是“乡愿”式的“弘扬”地方文化。本书之所以收载以上这十篇论文,主要还在于相较以往的新山华人本土研究之中文论述,这十篇论文大抵展现年轻一辈研究:者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取向,技术操作上具有跨学科的整合,解读史料少有臆度,分析更为严谨,进而使新山华人史的研究更为深化。就方法论上来说,我们需给予这批年轻人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简言之,这十篇论文,既有“新视角”,亦有“新史料”的发现。基于年轻一批他们对于双语、多语以及网络科技资讯的掌握,他们在搜索多语的旧报章和官方档案资料上,有了更多的绩效。例如廖筱纹所写陈旭年一文,主要就是经由更多的多语报章文献和档案搜索建构而成的。让我们对陈旭年的一生及其事业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路。

另,透过实地田野调查,例如萧开富的进村找庙,构塑洪仙大帝信仰的神源和崇奉系谱,以及莫家浩寻找墓碑,再配合文献,填补新山佘氏潮州家族的历史缺漏。这些都是很好的史料发现。

然而,我为什么说是“发现”史料呢?在史学研究中,一些文献是可以直接引用,但一些既存的史料,却是要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量化,制作出更多可以分析解读的新史料,你才能发现和彰显它的存在价值。在这个研究方法上,当以白伟权在攻读台湾师大地理系硕博期间,对新山绵裕亭义山战前墓碑进行文字记录,并以GPS定位、照相所做的全面考察最为踏实。并从其实地考察的二千多座墓碑再做细部的量化统计分析,以探:“㳉墓及其他战前墓碑的具体存在和流变概览,这是非常扎实的研究成果。其量化统计数据对战前新山华人史的研究,着实颇有延伸研究的助益,亦可谓是项学术功德了。

此外,就文献整理方面,南院中文系学生的几篇论文都是以所谓最笨(实为最基本却也是很多急功近利的学者不屑或怠惰为之),颇考耐力细心的研究方法,把原有的文献资料作了不少可以更清晰地做解读分析的制表和量化统计。例如钟沛君以三本繁杂的《黄复生民族教育言论集》,透过其言论内容分类制表,窥探了一名华教工作者的教育观;又如张雪馨则从吴华不同时期的著作做量化统计,理路清晰的探视了其作为民间学者的治史及其论述历程。以上这些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历史和人物构塑,都可说是发现史料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研究视角上,郑诗傧突破了就地方(新山)而地方的视点格局,畅谈二十四节令鼓跨国越界全球传播,并流向华夏的美景。既论其继承亦窥二十四节令鼓乃至大马华人文化传统鼓乐创新,并探其发展与传播机制,这个研究视角无疑是更具宏观性和现实感。其文的结语点出二十四节令鼓这个马来西亚的好声音之所以能唱响世界,不是偶然。这不光仅是写出作品这么简单。郑诗侯指出,马华文化的创造既要靠热情、用心,也要能打造一套相对完整的传播机制,如此才能扎根本土,续而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个论点,是颇有见地的。

南院中文系萧宇淮二十四节令鼓鼓谱研究,亦是让人惊艳的。以往关于二十四节令鼓的论述,大多聚焦于阐述节令鼓的起源及其发展,并以此申论二十四节令鼓的意义和内涵,但是关于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形式,乃至其透过表演所欲表达的内容,却是较少被关注探讨的。若想更全面了解这一文化展演,我们不能再只是从它的创立的历史层面去论述,而是应该更深入从鼓队的成长、表演形制及其鼓队活动内部中去挖掘。曾为宽柔中学节令鼓队之一员,萧宇淮以其熟悉于鼓队活动的运作和熟练的鼓乐打击技法,以全球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宽中二十四节令鼓队历年来所创编之鼓谱,进行内容上的分析,并参照鼓队活动、授课内容和鼓谱资料,对二十四节令鼓作更深化的探视。同样是写宽柔中学的人与事,曾丽文细腻巧妙地抓着了其求学时代陈鸿珠老师和陈鸿腾老师的上课片段和小故事,拼凑了更具生命力量的华校教师形象,同时又整理其师散置各资讯网的论著文章,进而勾勒出母校优秀教师的治学和教学典范。至于林素卉的新山潮州方言一文,则是以其语言学训练,通过寻访发音人的实际调查,无疑是相当专业的治学方法。

 

三、但求为乡土研究点盏灯

 

当然,这些年轻人的论述,仍有不足之处。毕竟资料搜集只是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华人研究不应只是停留在史料填空补遗工作。如何分析解读,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回应于学界,这就得考验其学术识见和功力。新山华人研究不能仅就新山这个地方新山

新山华人研究,尤其在华教论述和马华文化建构上,在与时并进与坚守理念之间,如果能把黄复生的民族教育观置于历史时空或当下来检视,以探华教所谓的民族教育母语教育的存在及其格局,或有更大的意义。宽中三陈等华校老师的典范,若能环扣于大马华教的教学实践所存在的各种主客观环境和因素,或许更能彰显典范的价值及其存在位置。二十四节令鼓其实是马华“表演文化”甚或“文化表演”建构之一环。其发展和艺术技法之演变,很多时候跟其比赛性、商展的表演性和其机动灵活的方便性有关。这是二十四节令鼓发展的动力,也是其格局,亦是这些年来马华文化建构发展的格局与问题,若能回应此学术扣问,或许更具研究层次上的宏观视野。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吴华的论述脉络出来了,但如何与新马华人研究及学人传统做对话,或许其问题意识才会更加鲜明。以新山潮语方言做发音人个案调查分析,亦当与当下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对话,或更有其超越性。对进村找庙、金石碑铭的搜索,田野的汗水当置于历史情境的把握,以这些扎实的田野资料的解读分析,回应学界对华人帮群研究和华人区域研究,或能有更突破性的学术对话。当然,我们更希望青年学者今后的本土研究焦点,不应仅止于华人研究,而是期待能有更多跨族群、跨文化研究主题,以及更多的跨语、“多语”书写的学术成果。

本书定名为“青年学者”论新山,不是说以上这十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学者,却是一种期许。我们期待年轻一代能投入这个研究行列,深化本土、乡土研究。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是个研究单位,亦是一个让年轻后辈有个学术对话和出位的平台。我们以本所2017年主导出版的《吴华文史选集》等以书养书的方式,将其先前所售得的,用来资助后续之新书编辑出版。青年总是充满朝气和潜力。所谓推己及人,我们力所能及,本当多给这些有潜质的年轻人支持和鼓励,乃有本书之结集出版。

 

 

*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宽所所长、中文系教授。

1:安焕然〈新山地方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土与中国学术论文集》,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3,377-410

2:箫开富的其他本土研究论文,还包括:萧开富〈从义兴说起“㳉墓——廖新柔的墓补遗〉,吴华、安焕然、舒庆祥编选《柔佛义兴史料集1844-1916》新山: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2013,81-91;萧开富〈伯公与真人——感天大帝信仰在廖内与柔佛的历史发展脉络〉,《跟着感天大帝发扬忠孝文化:感天大帝忠孝文化论坛活动专刊2013》,桃园县大园乡:桃县大园仁寿宫,2014,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