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饮食关键词2011.01.23
肉骨茶
焦桐
肉骨茶滥觞于马来西亚,发源地众说纷纭,多数人相信的是巴生。雪兰莪州巴生旧区的后街一带,曾是码头苦力、劳工、人力车夫的聚集地,肉骨茶暖胃、滋补又旺血,提供了重劳动者便宜且耐饿的一餐。围绕肉骨茶,流传许多故事,包括明代公主远嫁马六甲的思乡情怀;港口的苦力捡拾掉落的药材,集资买肉骨煮成……
食物之开发是渐进式的,起初在某些人的饮食生活中持续试验,食用,讨论,终于逐渐成形,紧密关连人民的生活。肉骨茶表现南洋华侨的庶民饮食文化,通过经验的传承、累积,与不断研发,展现为一种艺术之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热情。
药炖的成效,令肉骨茶浓郁甘香却不油腻,其汤汁大别为闽南式的黑汤,和潮州式的白汤;闽南式添加二十几种中药材,色浓;潮州式以胡椒和少量其它香料为主,色清。新加坡仰光路“黄亚细肉骨茶”即属潮州式,相对清澈的汤呈现浓烈的胡椒味,除了两大根肋排,和未脱膜的大蒜,不见他物,汤底有许多胡椒渣。店家还提供一包自制“小月甘”让顾客自泡功夫茶,喝起来茶味甚淡,倒是有明显的七叶胆味。马英九和店东的巨幅合影,壁纸般,成为墙面上醒目的招牌。
每一名店、名摊的肉骨茶,都有独到的中药配方,也都是各家的不传之秘,有人在烹煮的过程大门深锁,像极了谍报行动,唯恐被人偷窥。可以公开的药材大抵为八角、丁香、枸杞、甘草、桂皮、当归、党参、玉竹、川芎之属,运用之妙,存乎经验。
槟城的肉骨茶多经营夜市,不像中南马大多清晨即开始营业。这是我最欣赏的早餐,大清早吃饭吃肉喝热汤,元气充沛。我在马来西亚吃肉骨茶,欢喜搭配一碗芋头饭,一杯浓茶。那芋头饭用芋头、虾米、叉烧烹煮,松香爽口。
然则文化的演进,会不断被改写,食物亦然。我常怀念,可能以未来式进行怀念,某些不复原貌的滋味。像肉骨茶就在快速变化中,先是大量加入蔬菜,以符合养生观念;后来陆续出现鸡肉骨茶、素肉骨茶、肉骨茶粥、肉骨茶面;有人用咸鱼调味,有人加入亚参调成酸辣口味,有人加入昂贵的鲍鱼、海参,也有人用火锅形式表现。
2000年,《星洲日报》邀杨牧、弦、张惠菁和我赴马来西亚举办饮食文学营,演讲座谈之余吃了不少肉骨茶、芽菜鸡,也少不了媒体的报导。来年旧地重访,发现那些小吃店的墙壁上都张贴我大口嚼食的剪报,模样很像刚从饿狼谷跑出来的兽,害我后来不敢靠近那些店家。我爱吃肉骨茶,可从未想象用这样的形象被人认识啊。
肉骨茶早已融入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习惯,角色又相当于香港广东人的煲汤,形塑了人们的集体记忆。我相信,许多疏离的人会在一碗肉骨茶中相遇,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