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1.09
安焕然新书还原史实 中海洋史高峰在宋朝
一般人会认为中国古代海洋发展史的高峰,是落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然而,根据史学家研究发现,其实,中国海洋发展史的高峰并非在那个时候,而是在距今1千年前的宋元时期。
关于郑和为何下西洋,根据史料,明成祖由于得位不正,为了合理化他的地位,建立威望,他于是派遣郑和等多位使节远航到海外诏谕各国前来朝贡。
明成祖延续父亲明太祖的锁国政策,实施海禁,只有官方使节才能出海,使官方拢断了海外贸易。此举不仅使民间对外贸易停顿,也导致原活跃于东南亚和东亚的华人海商被迫流落国外。
明朝众多官员反对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宋元时期的成熟造船和航海技术基础上,它是中国海洋发展史的延续。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后,就不再出航。据史料记载,这是遭到明朝众多正直官员的反对声中决定的。当时正值明朝内部经济走下坡,官员们觉得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对国家没什么实质助益。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海洋发展史的研究范畴卜也是东南亚史及马来西亚古代史的一部份。你想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吗?这一切,可从南方学院中文系兼学术研究处主任安焕然新著——《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找到答案。
此书由南院出版社出版,全书248页,按内容分类成四大篇,含62篇评论文章。
这四大篇,包括:第一篇、马华前史:从边界到边缘的思考;第二篇、海上丝路的灵光;第三篇、郑和下西洋的格局;第四篇、满剌加:“光辉灿烂”的马六甲王朝。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发展现史实
从2000年至2006年,安焕然受邀为星洲日报《星洲广场》的《边缘评论》专栏撰写文章。
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安焕然也配合这股“郑和热”,从古代历史的角度,书写了系列有关马中文化交流史的文章。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收录62篇文章,其中的61篇是安焕然于《边缘评论》所写的文章,另一篇则于2009年星洲日报言路版发表的文章——《忘了追思郑和的一件事》。
安焕然认为,看待中国海洋发展史时,人们会把许多美好和伟大的中国海洋事迹全汇聚在郑和的身上。这反映的是人们对中国海洋史的不了解。因此,他当初就趁“郑和热”,写了系列中国古代海洋发展史的文章。
他谦虚地说,文章里有许多不是他的创见,而是中国海洋发展的常识。他只是以不同方式呈献史实,以古代马中文化史为题材来发挥,向读者展现许多历史故事。
另一方面,安焕然感激前任南院院长张瑞发将此书的摘要译成马来文。他盼此书全文往后被译成英文或巫文,让更多人了解古代马中文化交流情况。
马中文化交流逾2千年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起源于何时?安焕然认为,从中国文献可知,古代马中文化交流起源于2千年前,汉朝时就有了。另外,佛教和回教的传播,也推动了古代马中文化的交流。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拍的是福建泉州的清真寺。这清真寺距今已有一千年历史,其建筑物有波斯(即如今的伊朗)回教堂拱门的格局。
在唐宋时期,中国有好几个都市是国际性大都市,如泉州就是个曾经辉煌的世界大港,有许多国际商人,如波斯、阿拉伯,以及印度商人到过此地。也因此,世界各种宗教汇聚在泉州,令当地有许多上千年的宗教遗址。
安焕然表示,这些商人后来娶了当地女子,并住了下来,变成了后来的“土生蕃客”。这批人力量很大,并把回教传播到这里。当地的福建人勇于冒险和从商的精神,或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人的航海精神影响。
土生蕃客源自波斯与阿拉伯
在唐宋元时期的中国蒲姓族人,为当年一批从波斯或阿拉伯到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商人留居中土的侨民后裔,经华化后成为“土生蕃客”。
安换然指出,“土生蕃客”形成中国回族祖先的一支,其后裔很多姓蒲。一批集中在福建,另一批则集中在海南岛。
蒲是“Abu'’的译音。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有三亚的“回辉村”是回族聚居的地方。
关于蒲姓的土生蕃客,最著名的要数宋元时期的蒲寿庚,他是市舶司,掌管海洋税收,也经营海上贸易事业。
蒲寿庚拥有80艘海船,势力庞大。在中国,印尼、越南、大马有许多姓蒲的后裔,他们可说是华化的中国回教徒,而这海商集团是整个区域性的。
在东南亚被发现的最早华文石碑是中国蒲姓人士的石碑,这证明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密切。
文化发展须跨国界思考
安焕然表示,文化要发展,得跨越国界思考。在看大马历史时,应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大马,这样才有研究高度。
他认为,郑和下西洋不可视为一孤立事件,应从中国海洋发展史的脉络来观察,它有其渊缘,也有其格局。
他指出,中国海洋政策的开放是在宋元时期,当时的政府没实施海禁,也鼓励中国商人出海经贸。商人所经过的航海范围,与郑和没差多少。甚至,根据史料,郑和部下所记录的一些航海资料,是照抄自宋元时期所留下的航海资料。
宋元造船术是世界一流
他认为,在宋元时期的造船术是世界一流的,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宋元航海基础上。所以,人们不可只看到600年前的郑和,而忽视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与元朝。
明成组延续父亲明太组的海禁政策,除了派遣郑和之外,也派其他使节下南洋,并同时进行海禁政策。
安焕然说,早在在宋元时期,中国的丝绸与陶瓷贸易已遍布世界。郑和下西洋不是纯粹出海贸易,他是奉皇帝之命出海。
他说,明成祖可能得位不正,为了令其位取得合理化,就要建立威望,所以,派出大批使节诏谕世界各国前来朝贡。
他认为,纵然郑和下西洋有不错的成绩。但是,郑和到了晚年,下西洋与否却遭到正直官员的反对,而那个时期反而是中国海洋发展史高峰的结束。
郑和曾赠迦里三语文碑
郑和曾赠送含有汉文、淡米尔文,以及波斯文的三语文碑给位于斯里兰卡的迦里。
汉文内容颂扬佛世尊的功德,叙述大明皇帝派遣郑和出使鍚兰山国、祈求佛祖保佑的心愿,并列出供品名单。
淡米尔文的内容虽与汉文相似,伹供奉的对象不是佛世尊,而是淡米尔族普遍信奉的兴都教保护神维什努,求它护佑郑和使团在远航中万事吉祥如意。
波斯文的大意却是向伊斯兰教真主替郑和使团求福,写着对真主阿拉和伊斯兰教圣人的颂扬。
安焕然表示,郑和是穆斯林,作为明朝的汉人皇帝,明成祖选了一位穆斯林负责下西洋的重任,是认知到中国欲与海外世界友好,需熟悉于不同文化、宗教,尤其是要了解伊斯兰文化,并应与伊斯兰世界结盟的重要性。
他强调,郑和远航能成功完成任务,是因为郑和一直延续“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经营海上丝路。
前首相敦阿都拉拥海南人血统
在海南岛,当地的回族有姓“蒲”、“海”及“哈”的,他们都是姓“蒲”华化的穆斯林。
在19世纪(约为1870年),有4名海南岛三亚回辉村的哈姓回族兄弟离开家乡,到南洋来寻找生计。当中有一人叫“哈苏璋”,也就是哈山沙礼。
安焕然表示,哈山沙礼有一位女儿,她就是我国前任首相敦阿都拉的母亲——拿督凯兰哈山。换句话说,阿都拉拥有四分之一的海南人血统。
《马来纪年》非历史著作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也论及明朝与满刺加王朝的密切关系。
安焕然提到,《马来纪年》叙述的数件事,与明朝正规史书的记录有不符之处。
他表示,严格来说,《马来纪年》并非一部历史著作,而是部综合神话传说的古典文学作品。
其中一有篇内容指明朝皇帝患了怪病,全身发痒。一位老医生指这是因为满剌加国王被迫以附庸身份上书给皇帝,触怒上天所致,明皇帝得喝下满剌加国王的洗脸水和洗脚水,方可痊愈。明皇帝无奈照做后,就病好了。
安焕然说,满刺加王朝长期借助明朝的力量,以摆脱暹罗的侵扰。郑和多次奉命出使西洋,把满剌加设为外府,在当地建造仓库,保护当地安全。
喝洗脚水故事纯属虚构
他表示,明史完整记录满刺加王朝的历史,再加上两国当时的关系,很明显的,明朝皇帝喝满刺加国王洗脚水的故事,根本不存在。
他认为,喝洗脚水的故事反映了马来王朝不甘心于屈居附庸地位,以及对中国的反讽心态,他们希望从平等的地位来建立关系。
如今,中国日益强大,他觉得,中国应吸取古代马来人的想法,不可一厢情愿说中华文化伟大。国家往来应建立在平等文化的基础上,不可以独尊方式来看待东南亚事务。
汉丽宝不是公主
另外,《马来纪年》也叙述汉丽宅公主下嫁满剌加苏丹。不过,明史并未有此记载。
安焕然说,据史学家推断,汉丽宝其实不是公主,可能只是海外华商的女儿。
古代琉球咨文用汉字书写
除了满剌加之外,琉球是明朝最诚信的蕃属国之一。令现代人感到特别的是,琉球和满刺加及各国往来的公文竟以汉字书写。
在十五世纪中期,即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明朝对外政策内缩。琉球借助原先的朝贡体制,以中介商身分大事经营东亚和东南亚的丝绸和陶瓷转贩事业。
这些历史被记录在琉球的《历代宝案》。
安焕然说,《历代宝案》所收录的公文中,琉球国王写给各国的咨文,全是用汉字书写的。
他说,当时,汉字是东亚与东南亚商业往来的重要文体。这并非各国的国王懂得汉字,而是出自“海外华人”之手。
他透露,明朝实施海禁政策,许多原本从事海洋贸易的华人在无法返国的情况下,被迫定居在东南亚和东亚一带。我国的峇峇和娘惹的祖先就是由此而来。
他认为,若要寻找大马华人的源头,应从这里开始,而不是十九世纪的大量中国劳工被“卖猪仔”到海外的时代。
欲知《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此书详情,可联络南院(07-558 6605)或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07-224 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