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2.14
拜祭祖先叩头跪贺长辈 峇峇娘惹过年礼俗讲究
陈淑珠是陈祯禄孙女,也是陈修信的次女,她对儿时家庭庆新年的回忆,停留在拜祭祖先、娘惹糕点、父母叩头跪贺祖父母和扫墓忆祖先的片段之中。
可惜,当时人们很少拍照记录家庭生活点滴,但庆幸还有回忆,让她可以在逐渐淡去的岁月中话当年。
父亲坚持除夕吃团圆饭
农历新年前的一个星期六下午,陈淑珠穿着一身红色娘惹服装,带着星洲日报记者参观陈祯禄故居,即马六甲荷兰街111号祖屋,看看旧照片,谈谈旧回忆。
对她而言,这里是年除夕和初一过年的地方,因为在搬去吉隆坡的5岁前,她一家人是居住在吉里望住家。不过,即使搬到吉隆坡,父亲依然坚持一家人必须要在除夕吃团圆饭,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三个女儿出嫁。
在陈淑珠的回忆里,每年农历初一早上,她们一家总驱车4小时从吉隆坡返回马六甲,年年不间断,一直到祖母移居新加坡。
记忆中,初一当天一家人先到家族墓园拜祭祖先、上香,烧金银纸和供奉娘惹食物,尔后到荷兰街旧居向祖父敦陈祯禄拜年。
她回忆:“年初一时,父亲会下跪向祖父母磕头三响,母亲和我们三姐妹就跪着,拱手向祖父母拜年,这是峇峇人的传统礼俗。我们三姐妹呢,则在初一回马六甲前,穿上新衣跪贺父母新年快乐。”
祖父陈祯禄最严谨
祖父陈祯禄是严谨的长辈,每逢吃团圆饭时,孙辈必须回避到后院,不能一起进食。她依稀记得祖母和姨婆,都是穿着漂亮的葛峇雅娘惹服装过年,而不是华人的旗袍或西服。
陈淑珠还记得,父亲首次带家人回母亲位于新加坡的娘家时,也同样以叩头跪拜方式向岳父母拜年,结果把大伙吓了一跳。
“对他们而言,向阿公阿嬷拜年就只是握手恭贺,从没见过我们这种礼俗。”
不讲求门户开放 家庭团聚最重要
峇峇人庆祝新年,与一般华裔有何不同呢?
陈淑珠说,峇峇人的新年不讲求门户开放,重点亦非向亲友拜年,而是家庭团聚?
她记得最大分别在于娘惹食物和糕点,尤其有Pong Teh、黑果(Buah Keluak)、Onde-onde、鸡蛋糕及鸡蛋卷,而马六甲的鸡蛋卷是卷状的,槟城则是对折两次成四分之一状。
陈淑珠指出,每逢除夕祭拜祖先,桌上准备了4种娘惹菜肴、8碗饭、8杯茶、8杯酒,还有水果及娘惹糕点,但是隔了半世纪以后,娘惹糕点的美味只能留在回忆里,因为手艺已逐渐失传。
新年祖屋会挂丝绸灯笼
每逢新年,陈家祖屋门前会挂上两个丝绸灯笼,灯笼上写上姓氏,中间则有一盏天灯,大门则挂上红彩,一直到元宵夜。可是,她说,现在丝绸灯笼不敢提前挂上,因为容易被偷走。
还有,最令她留下深刻回忆的是那洋溢整间屋子的阵阵花香味,那是“Bunga Rampai”花瓣和叶子的味道,置放在家里各角落,但由于耗时及麻烦,加上此花卉难找,她猜想应该没人再做这样的布置点缀了。
她指着现场布置的天堂鸟笑说,“我喜欢这花的颜色,是最接近春节的一种象征了。”
她还记得春节期间,父亲喜欢在晚餐品尝生鱼,将鱼片弄成像肉松一样,放萝卜丝和生菜,配上带有甜味的辣椒,这是很特别的一道年菜。
她笑说,父亲当年的吃法,应该是现代鱼生的“前身”吧!
家族有13个节日
峇峇娘惹一年有许多节日,其家族则有13个节日,包括祖先忌日,所以陈淑珠几乎每个月都从新加坡回来祖屋进行相关仪式。峇峇人拜天公必须由儿子进行,但陈修信膝下无儿,所以到了陈淑珠这第七代,此传统已没进行。
最怀念祖母—流厨艺 娘惹传统美食渐失传
陈淑珠长大后,三姐妹都没有嫁给峇峇后裔,不过,陈淑珠的丈夫最爱娘惹食物,且非常爱吃猪肉。
谈起娘惹美食,陈淑珠即眉飞色舞,娘惹美食是她的最爱,可惜以前品尝的传统美食,现在已很难找到,尤其是定居的新加坡,那味道完全不一样。
相信对她来说,美食是峇峇娘惹族群的一个最大特色,停留在味蕾的记忆,原来是最深刻的。她还记得祖母一流的厨艺,还有自己婚礼上的娘惹美食,回味无穷。
但是现实告诉她,由于娘惹文化非常讲究,不符合现代人讲求方便和效率的生活方式,因此,很多后裔已经不维护相关传统文化了。
“这真的很可惜,大家没付出努力去把这份文化完整保存下来。”
除夕回甲扫墓拜祖先
对于陈氏家族奉行娘惹文化的回忆,陈淑珠坦言不多,因为母亲是新加坡华裔,她不会烹煮娘惹食物,所以孩子们也不完全在娘惹文化中长大。同时,陈修信推崇儒家思想和文化,并留下遗训交代后代都要遵守。
不过,她一直尽力维护娘惹传统文化,直到今天还是维持着每年除夕回甲拜祖先及扫墓的传统,并深深以娘惹后裔为荣。
“我的祖父和父亲认为,峇峇娘惹文化和习俗,完全体现出多元种族和风俗结合的美,也是种族融洽的一个典范,所以我也希望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后裔能秉持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