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1.28
勿让学生太沉重
达仁
彭瑞芳君在<报考华文运动的联想> (1月27日《言路版》)一文中提到中五生放弃报考SPM华文是因为缺乏责任感所致。这是笔者无法苟同。一句缺乏责任感令学生们太沉重。
校长因担心学生华文成绩不理想,拉低学校排名而阻止学生学习华文事件,不是今年才发生。正因为学生热爱华文,事件才得以曝光;若是学生没有责任感,他们不会投诉校长不让他们报考华文。由此可见,学生们是热爱学习母语的。
学生们长时间面对华文课上课时间紧张和课室不足也是因素,这一点与责任感无关,而是环境影响所致。
SPM文凭对中五生前途有着重大的影响。虽说华文成绩不会影响文凭,但是其他科目都拿A,唯独华文不是,也会让这张文凭失色不少。而且我们还未摆脱功利主义思维,在SPM华文难拿A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向现实妥协。
再者,近年来各方不是都在鼓励学生追求本身的兴趣吗?若是如此,学生们因为对华文没兴趣而不报考华文是否情有可原?最近马华推动报考华文运动,希望更多人报考华文可以确保华文师资不会短缺。倘若学生想成为一名会计师而不是一名教师,那么舍华文取会计又是否应该被谅解?
总而言之,要增加报考SPM华文考生的数量不能单靠口号。强逼华小生报考SPM华文更可能引起反效果。我们应向学生了解,找出问题根源,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