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1.28
海外华人与闽粤文化
郑名烈
闽南人出洋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宋元以前。但东南亚的侨社要迟至明朝时期才成型。而闽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马来亚侨民回返中国的两个高潮一是发生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另一阶段则是在马来亚英殖民地政府颁布紧急法令后,许多这里的中国移民或因个人参与地下抗日军、或者是家中有成员参与地下抗日军活动。当然,也有本身心系祖国,或奉命回返祖籍地看顾祖业者。
大量的侨民返乡让闽南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侨乡。所谓侨乡,是指华侨在中国的故乡,也是中国归侨侨眷最多的地区。一般上我们只看到中国移民将中华文化传承到海外,并且在当地开花结果,对中华文化的韧性倍加肯定。各籍贯人士在马来西亚的传统生活习俗大部份皆传承自祖籍地。一年到头所渡过的节庆均复制祖籍地的过节方式。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基本的祭祀祖先的礼仪均与今日中国闽粤地区的乡下没太大的差异。结婚的过程前说媒,经纳彩到娶嫁仪式。小孩出生至满月、四个月大四月日、满周岁,甚至是正乙派的道教丧葬礼仪,死后的坟墓的格局,均传承自中国的祖籍地。
民间信仰的神明崇拜、扶乩活动,亦是早期的中国移民从闽粤地区带到大马。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今日海外的中国人延续祖籍地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中国移民在返乡定居寸亦将移居地的文化带回中国的故乡。举例而言,在海峡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屋前方有骑楼的设计,这种俗称五脚基的建筑风格也被传回中国的闽南地区,尤其在厦门市的古街道最为普遍。
在语言方面,笔者在永春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己融入闽南话的马来用语“Tahan、Degil、Baru”等单字,迄今仍在一些闽南地区通用。而钱这个马来文称做“Duit”的用字更是极为普遍。追查之下,使用这些惯用语的家庭,其祖辈曾经南渡马来亚再返乡。有者是在马来亚出生后来才回乡定居。在一些仍健在的返乡者,口中所操的闽南语口音与我国目前南马地区几乎没有差别。在他们身上也发现到许多在大马华裔生活中所掺杂的本地元素。
过去许多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者,多半习惯从中国的角度看马来西亚。其实,海外华人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上都曾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生活中的细节,常被学者所忽略。当地的学者在这一方面又远不及在海外出身的我们具有的敏感度。海外文化在闽粤地区的变迁以及产生了哪些影响,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