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明女中--蒙眼告白 落下感动眼泪

 

晓明女中--蒙眼告白 落下感动眼泪
文/谢明玲 摄影/黄明堂
 
    晓明女中是最早教授生命教育的学校,而晓明毕业生总是最常发出质疑的一群,什么样的训练,教育出一个个能质疑、有坚持的灵魂?



 
    晓明女中生命教育科教室内,高三学生轮番上阵,在黑板上两个大三角形内的圆圈,填上代表婚姻「成全力」与「破坏力」的要素。
 
    「我觉得婚姻付出响应应该同等,」一个学生说,在成全力三角形内填上「平等交流」。
 
    「如果在亲族前对你表现大男人,私底下平等呵护,这样可以吗?」晓明女中辅导主任钱永镇问。
 
    「婚姻也要弹性吧,」犹豫了-下,学生回答。
 
    一来一往,讨论现实生活情境,学习调整、辩证。碰触生命议题,晓明希望提炼能质疑、能多元反思的灵魂。
 
每周一小时省思生命
 
    晓明女中是最早教授生命教育的学校。民国五十二年设立的生活指导课演进为伦理课,八十六年定名生命教育课。从国一到高三,每个学生每周花一小时,学习从个人生命、社会关怀到生涯、宇宙的各层生命教育主题。
 
    老师们结合时事:如从刘德华结婚讨论爱情关系的处理;从看「变人」电影讨论机器人该不该、有没有资格成为真人;还有八八水灾里,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该怎么办等……许多非一刀两面能价值切割的问题,引领学生发现观点的多元,学习发问与批判。
 
质疑生命的种子
 
    他们还藉由体验触碰生命议题。如口绘体验、饥饿体验、或用戏剧表演为世界祈福等。
 
    教授生命教育超过十六年的国文老师冯珍芝发现,晓明播下「省思生命」的种子会不断发酵,一辈子受用。
 
    今年升大四的晓明校友许雅绫念大学过程中,突然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感到怀疑,她想起生命教育课中的实践与讨论,决定到肯亚支援艾滋病难民营。服务中她发现「为别人做事,生命自然就有意义。」她现在每天从生活费中省下四十元台币,因为在肯亚认领的干弟弟只要四十元,就能上学。
 
    生命教育不在于给答案,也不在保证未来不会遇上迷惘,而是让学生懂得不断反思生命,以及拥有寻找出口的能力。
 
    钱永镇观察,在高中时建立了基础价值与信念,晓明人常能在进入大学与社会后,有所坚持,甚至成为改革的发起者。一个成大会计系的学生,就坚持做环保,还主动在系上倡议垃圾分类。
 
有你陪伴真好
 
    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块是触碰自己的生命。这时,需要的不只是教导,更是陪伴。
 
    国三圣爱共融营两天二夜的第一个活动中,要同学闭上眼睛随意乱走。睁开眼时,不论眼前人熟不熟悉、有没有过龃龉,都要拥抱彼此。这是让学生学习重视,并省思彼此的关系。
 
    晚祷过程中,蒙着眼睛,许多人更趁机说出自己自己的道歉与感谢。真情告白后互相拥抱,许多人都哭了。
 
    「我才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黑暗的世界。当拥抱最心爱的同学和老师,才体会有你陪伴我的日子真好,」一个同学说。
 
    高二两天一夜的成年礼,更会邀请家长参加。这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开始独立,也对身边的人宣告成长。宗教辅导室主任林益谋说,家长参与达九成五,有时连祖父母都来了。
 
    夜晚,会场点燃了烛光,师长授光后,校长为同学戴上刺冠,代表成长过程必须承受的痛苦与该珍惜的获得;接着父母为学生戴花圈与小十字架,许多无法说出口的感谢和抱歉,也在这时真情流露。
 
    高三的袁湘婷说,自己当时没表达好,回去后还写了卡片,对妈妈表示感谢。「我读不好会大哭、每天都要缠着晚下班的她聊天,平常不好意思说的,就写卡片,」她害羞地说。
 
    成年礼中,同学也看过去的照片,分享生命重要里程碑。回顾,是表示感恩,也代表总结与告别。
 
    「过去的成长经验可能是未来的契机或包袱,需要有生命的整理才能转化,」生命教育科老师刘华真说,自己也是晓明校友,曾在成年礼分享中谈到父亲意外早逝的故事,当时的她嚎啕大哭,却也在关怀、陪伴的氛围中,整理化解了这份创伤。
 
    四十六年来对生命教育的坚持,校长朱南子说,晓明只看到使命,不曾功利的计较回收。「生命教育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她说。
 
教育小精灵--晓明女中怎么做?
 
1.时事讨论:讨论台湾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而有多元观点。
 
2.国三圣爱共融营:藉由拼图、信任夜游、晚祷等活动,学习省思彼此关系,团结、信赖与宽恕。
 
3.高二成年礼:家长、师长与高二同学共同参加。活动中校长会为学生加冠鼓励独立,承担责任;同学也会回顾生命故事,重新出发。
 
4.体验课程:如口绘人生、饥饿体验、喂食体验等参与不同生命的活动;或如参观垃圾掩埋场等环保活动,以及为世界祈福、关怀世界。
 
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2009.11.18 pg.132 &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