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大马社会的现代启示录
罗正文
引言:努力完成跨世纪国家建设
21世纪骤雨将至,识见恢宏的人多已开始寻思远瞰马来西亚未来。然而,未来无法与现在和过去断然切割,瞻望的同时亦需反省检讨,让人在时空的迷津中确定方位。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此时此刻,朝野不仅须培养人才,同时更须凝聚共识、釐定全方位的跨世纪国家建设蓝图,树立奋斗的标竿,才能带领全民因应日益严苛的国际政经情势及国内问题的挑战,开创21世纪国家的光明远景。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经济挂帅的国际新秩序正快速发展。日益壮大的东亚地区,在21世纪将与欧盟、北美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经济力量,并将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大马及其他东南亚各国可以说在东亚地区地理、文化以至经济的重心,扮演了极为重要的鱼色。未来大马的生存发展以至整个东合的前途,完全系于区域国家能否维持长期的和谐关系,并凝聚共同的目标,结合彼此的经济力量,来主导东亚地区的发展,近而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我们在釐定跨世纪的国家建设目标时,就必须从宏观的世界格局与历史发展的角色来思考,将大马的未来出路与国际关系的长远发展,合一炉而治之,规划前瞻的建设蓝图,作为跨世纪的努力目标。
人际篇:在“后”大马经验中塑造“新”大马人
首相马哈迪医生呼吁国人要更付出心力,提升生活品质,重视人性尊严,以求在传统与现代间,在观念与行为中,同创和谐、公平正义及人际互相尊重的现代社会。首相的这番话,点出了我们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目标,虽然新意不多,但可视为首相领导国人迈向21世纪,对于其所积极推动的“新大马人”的重新诠释。
事实上,努力去建构一个符合公平正义,而又能展现人际间相互尊重的现代社会,有赖政府当局订出具体明确的政策纲领和据以订定法令规章提供制度化的规范,但更根本的还在于国人心态观念的调适。所谓的强调人际相互尊重,在政治上不同的主张态度、在种族上持不同的见解态度者应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得以包容共存,而非零和的竞争对抗;在经济上则应表现于配合国际潮流趋势,积极发展出劳资和谐双赢的运作模式,以兼顾企业利润、社会公义和个人所得的提升;另在社会上则应致力于使每一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机会,可以活得更有尊严,也可以实质的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人为物役,生活得既痛苦又无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社会大众能够成熟到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相互尊重,则目前许多的对抗斗争便显得粗浅甚至无意义,各种汲汲营营的掠夺只会加剧社会的畸形发展,到头来使社会的每一成员都同蒙其害。一个无礼又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表现出来的是无止境的贪婪欲求和赤裸裸的巧取豪夺,这样的社会,又岂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这种偏差的发展,我们也将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
首相在“后大马经验”中,指出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重新塑造“新大马人”,让人充满期待并深受鼓舞。然而理念方向虽然具体明确,我们当前社会的实质内涵,却是与这个方向背道而驰,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引起争议,任何一个公私环节也极可能面对弊端。这种落差现象如果未能有效扭正,为展现人际间相互尊重的现代社会所规拟的方向只是让人觉得充满反讽意味。我们希望首相所期许建设的相互尊重的现代社会,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够坐言起行,发挥匡正时弊,导引开展的积极功效。
政治篇:积极建立多元种族协议政治的条件
马来西亚是一个深受政治因素影响的社会,回顾过去30多年来,多元种族政治在艰困时期中摸索着学步。起步乃至进步的艰辛历程与经验,衡量当前的政治体系与情势,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民对于多元种族的民主政治,已逐渐有了强烈的情感与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于使多元政治实际运作的宪政民主程序与社会文化条件,似乎一直缺乏较深刻的认识与共识,甚至根本未加以正视乃至有所忽视,以致多元种族政治的运行始终是一波三折地未能顺利步入坦途,而在朝在野或代表某一种族政党的政治人士,更常因此产生不停的争论。
就多元种族民主政治的价值与程序而言,多元民主的理想固然规范多元民主的程序,但是多元民主政治要落实与运作,在观念上与作法上就必须肯定民主程序的优越性。至于多元民主政治较易为人所疏忽而必须厘清的程序,最主要的就是少数法的规范。
多数决定是实践人民主权与政治平等的一种技术与程序。如果国家最高权力是平等地属于每个人或每个国内种族所有,较多数的人所喜欢或支持的选择,理当获胜,而少数则有服从多数决定的义务。然而,多数的权力也并非毫无限制;多数可以改变法律,但不能违法,或否定少数有反对与寻求成为多数的权利与自由。如果多数逼犯或破坏少数自由与召开形同多数的规范与程序,就不再具有合法性。换言之,多数的也要受到宪法的牵制与限制而有所节制。这也正是“宪政民主”的精义所在。
就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而论,巫统一直是拥有较其他政党多数支持的国阵主干政党,而代表华裔与印裔的政党在国阵中是占少数的政治势力。巫统固然不能以占政治的优势,阻遏非土著政党在不违背国家宪法与种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和平而合法地发挥功能,而非土著政党也不能因为巫统长期把持最高国家权力,就否定整个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抑或不服从国阵的决定,甚至要改革整个体制。
然而,程序的贯彻,尚不足以保证多元民主政治的成功。因为在一个多元种族社会中,民主政治的成功还有其历史、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四方面的条件。在大马独立建国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确已形成大有助于多元民主政治发展的条件。但是,基于某些特别的因素的影响,使大马在刚开始建国以至一路以来,政治权力和分配无法与各种族人口成比例,使大马一直难以甚或无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孕育出推进多元种族民主政治的社会与文化条件。
从政治角度来看,我认为从未来两次全国大选的8年至10年时间,是大马政治领导层一举解决许多因历史累积造成的矛盾的机会。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个方向,追求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在政治体制上、对种族关系上做前瞻性的规划,大马才能昂首面向未来。
经济篇:经济发展喜中带忧
由于投资者担心大马经济在连续8年来取得超过8%的高度成长,可能会导致产生经济过热后开始抛售马币,造成马币兑换率在过去几个月来都面对强人抛售的压力。此外,投资者也对我国去年来往账项赤字可能从前年的109亿9千万零吉,急涨到今年的200亿零吉的情况表示担忧。大家都希望为过热的经济降温,并寻求解决缩减庞大外贸赤字的良方。目前大马正面对劳工短缺、通膨压力及发展瓶颈等问题。
每一个学经济的,从一开始,就必须充份领会所谓“经济人”的假说。依照这个假说,在我们所观察的经济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不断从事种种行为,努力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而整个社会也以此为动力,蓬勃发展,让社会全体的福祉获得增进。然而这也正是西方经济学备受抨击之处,因为看起来它宣扬的乃是自私自利的作风,那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赞许的美德,尤其“自利可致共利”之说法,与“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的主张,正好背道而驰。
不过在评断经济学之重要结论时,不可以忽略它所依恃的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每一个成员所拥有的权力与资源大体上是相当的,不当有过大的悬殊;而且每一个追求自利者,都是透过自愿的方式,与他人交易或者合作,因此每一个人固然都图利自己,却同时图利他人,而非侵夺他人的利益。个体利益即在此处与群体利益调和起来。
两千年前中国大儒孟子就曾刻切指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目前可能置国家于危境的上下交征利,与此有一极大的不同,因为其中隐含着强大的公共权力,以及少数可以操持此公共权力者藉以攫夺他人福利的行为。一旦这样的行为模式行之有效而且获得社会认可,聪明才智与多金者乃竞相效尤、趋之若鹫,这才是国家走向衰退之路。
今天,政党为了继续掌握政治权力,多数以有钱有势当选潜力大者为提名候选人之优先考虑,也藉机延揽权贵人士参政,不问其钱财来源多么龌龊,也不问势力的成分是合法是非法,更不必管他的政治抱负如何、专业能力几许、参政目的何在。另一方面政治人物与企业界挟其政权及财势,甚至还要颠倒黑白、哗众取宠以争取政治权力,除了利吾身之外,还要泽及背后的财团。政界人物所掌握的国家政治权力,将升斗小民辛勤所得的血汗钱,搬运到他们的荷包之中,因此利用特权承揽工程、炒地皮、炒房地产等一切不当的获利勾当,自然容易产生。连最朴实敦厚的乡下居民,也为了坐等几依格田地变更用途价格飞腾的利益,而与那些炒地皮的政客财团沆湿一气,大家怒声抗议为何南北大道、主干道路不建在他们家门前。
这上上下下的确都在交征利,但他们所争的,几乎都是别人的利益,而所运用的,也都是所谓民主制度赋与他们之强制力。这与经济学中所指出的追求自利而惠及全体,真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既在于公权力受到滥用,民主制度走入偏锋,今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唤起大多数民众收回对选票的自主权,将选票托付给坚持社会公义、确实会将选民所赋与之公权力,用于为全民创造一个公正而合理的竞争环境、乾净而有效之行政体制的议员与官吏,坚决防堵任何公器私用,藉公权力谋夺大众福利之管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是一切希望之所寄。
社会篇:公共政策导引新世纪
根据研究显示,大马社会对环境的关切,仍停留在受害意识的阶段,对赖以维生的生态体系的全面意识并未建立。大马未来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一个趋势,是公平性问题的改变。过去10年来,不管是舆论、决策者、知识份子或社会大众,都愈来愈重视公平性的问题,并且都希望能减少既有的不公平。
原先在公平性问题中,最受重视的是种族,所得收入次之,性别(就业、法律保障等)为第三、第四是区域(城乡、东西差异),第五是阶级。在进入公元2千年的未来5年间,格外受重视的公平性问题仍为上述数项,只不过排列次序或有不同。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应该是阶级之间的不公平,其次是所得的不公平,第三个是种族,这个因素将来会逐渐式微,第四个是区域,第五个才是性别。
过去30多年,我们享受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享受到的公平。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没有陷入不公平的陷阱,并不是一开始就重视这个问题,或是以政策(如税收、社会福利)来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关却不直接的所得平等政策,如消除贫穷、重组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等,在经济起飞之前平均了不公平的因素。但是过去几年来,这些有利于所得公平的因素逐渐消失,所以未来应特别注意所得政策。
在种族与阶级方面,根据研究,种族仍然是影响态度、行为、潜在差异性的因素。我想,大马愈来愈接近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会面临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阶级会慢慢取代种族差异的重要性,这是未来21世纪特别要注意的。
第二个趋势我要谈的是开始重视生活品质。去年消费支出首度降为第二位,教育、休闲跃居首位,这显示大马的经济形态已经改变。换句话说,基本的满足已没有问题,生活品质成为重要课题。
许多研究指出,大马民众私生活品质大致可以满足(家庭、邻里、朋友),但“公共生活”(Public Life)品质却为人所诟病,有愈来愈恶化的趋向。政府投入的钱与政策愈来愈多,民众感受到的指标却愈来愈糟。环保、交通等都是公共生活品质低落的表征,而这些是无法靠个人意愿予以改善的。为了改善品质,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会愈来愈受重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普遍获得改善,大马人的休闲生活愈来愈受重视,但休闲活动多是室内的、随兴的、未规划的。据调查,在电视日益普及下,每人每天平均花1。5小时看电视;即使是室外的,也不外聊天、串门子、逛街:即使是郊游,也是背对自然的烤肉、聊天,而非面对、拥抱自然。我们的休闲生活缺乏多样性与选择性,这些都须靠公共政策来调整。
第三个趋势是,建构一个安全又有保障的社会,前不久引起关注的老人福利即是其中一环。社会福利的蓝图则有必要从长计议。
从国际指标来看,我们并不差,胜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项目上,我们已进入已开发国家。要带领大马进入21世纪,得靠公共政策,也就是领导人物。到了90年代,我们终于看到领导人物懂得回应,但这仍不够,21世纪的人才,必须有眼光、有远见,当然这也牵涉解决体系的结构。我们会活着看到21世纪来临,但却不可能活到下一个世纪的结束,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后代的子孙,我们很需要认真地想想看,21世纪的大马会是怎么样。
教育篇:“失去学校,我们就失去了全部。”
大马教育的沉疴久矣,教育的改革可以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论,也可以从考试评鉴体制的角度论,但鲜有人从“开放选择”这种更具综合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改革问题。西谚有曰:“失去学校,我们就失去了全部。”这句话用于大马,或许危机感过重,但对教育百年大计焉能掉以轻心。
我们提出“开放选择”理念,反对填鸭式教育,予自由教育新的意义和作法。
今日西方的强大进步,教育实居枢纽地位。不过,近20余年来,曾支撑这种进步的教育体系却日益陵替。即以美国而言,前总统里根任内进行检讨,便认为美国创新能力的逐渐失落,其关键即在于教育的不振。一位教育评论家称,昔日的美国公立学校及高中,乃是整个中产阶级支持下的体制。家长热心参与教育,教师鼓励学生自发性的学习,然而这些传统不幸在都市化程度日增,学校日大,每班学生增多,学习情绪日益低落等因素交侵下而失落。于是美国教育的危机遂告深化。
今天在大马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教育景观:学生大班拥挤,喧闹如市集;家长却步,教师视上课如梦魇,而学生则在教育庞大化及衰退化的过程中集体退败。
因此,我们提出“开放选择”的作法,此一新理念的内容是反对强迫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以威权方式勒令填鸭,而是延伸以往自由教育的传统而予以新的意义和作法。在各种实验中,有下列的特色:(一)学校由大变小,班级也予以缩小。因为只有在小的环境里,学生的自发性学习潜力始能激发,学生的各种聪明才智才有成长的空间。(二)重振教育传统中最珍贵的家长“警戒精神”(Vigilance),使家长参与教育、协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的成长,甚而可以参与社区内教育的决策。例如本社区是否应新增某种学校等,这是一种教育决策社区化和民主化的新方向。(三)整个教育的设计趋向多元化与自动化,用以开发学生的推理、科学技艺、逻辑、身体、语言、空间、影像视觉、多元文化、跨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省思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四)教师的专业判断以及教育领导能力更被尊重与支持。(五)教室内部更加民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多样性可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许多社区为了消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甚至打破学区,容许自由注册入学。(六)由于大学的高学费难以抵挡,各类制衡与弥补的策略也告配套出现,有就学贷款,社区自愿工作者制度、服役贷款等。
对于当代各种教育的先驱性实验,它的基本走向乃是更具开放性,更加多选择,更有参与性、自发性、社区性的新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与实践下,教育已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学习,毋宁是人格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完成,而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确有其证据的实验性成果。大马本地的教育成果毕竟仍是残缺的,它未曾自发性的鼓励学生发掘才智,未曾塑造出完整自足的人格,当然更不必说社区性与参与性了。迈向21世纪,教育的升级最具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要根据新的理念,作出新的设计。
科技篇:落实科技生根的理想
展望大马科技发展前景,基本上是乐观的。我们拥有两个优势:就人来讲,30多年持续的教育投资,多少代的献身,奠下大马科学发展的基础。做科学需要一些资源,这一点就是我们的另一个优势。当然,这项优势有点与众不同。比较老牌的科技国家,它的社会财富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步,当技术发展到某个程度,就可以滋生财富,有正回归的关系。我们好像不是如此。
大马并不具有原创性的、上游的科学,而是把自己编织到世界一个比较大的体系,做一些中游的工作。科学家是大马的消费者,还没有形成一个回归的网路。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很幸运,中小企业卖鞋子赚的钱让科学家做研究,全世界的科技家都非常羡慕。人力资源如果不是问题,我认为将来大马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时机。科技发展自己会持续加速,而且速度会愈来愈快。机械时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可能要一百年,可是到了电机时代、资讯时代,社会流动非常快,可以很快就高度发展。这个时机对我们来讲,比人力、资源更要紧。现在我们所做的选择,排定的优先顺序,得失可能10年、20年就会显现出来。另外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整合问题。大马的发展,各个部份器官的机能发展不是同步的,有些地方长得很快、很强壮,有的地方几乎没有发展;好的地方非常好,不好的地方很差,科学的整体结构相当不好。
就拿科学教育来说,整个大马的教育过程既冗长又低效率,科技教育尤其如此。我们常把科技当做一套很僵化的知识实体,好像学音乐的人念了很多乐谱、乐理,可是从来没有听过一首歌曲。整个科学没有办法内化到属于它自己精神的、思考的一部份,我们的科学教育就变成一套外在的知识体系,只能做非常有限的科学研究。我觉得科学教育最大的瓶颈在大学和研究所,更具体地说,是研究大学。大马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研究大学”概念,更不要说像先进国家以“研究国家”为中心所建立的产官学体系。国内各大学科技研究工作做得不足,若对照近代科学分科来看,显然扭曲了整体的比例。
在产业科技方面,我们一直没有办法做到发展生根。“生根”的意思是可以完全不靠国外技术的引进、训练,和整个经济发展变成一个很好的回路。有人说大马产业技术生根只是时间问题,我也相信只要时间够,我们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可是不要忘了我们今天的竞争对手是整个区域国家,而科技的发展是和科学工作者总数成比例,不是跟科学工作者与人口的比例成比例。不过最重要还是在人才,科学环境部最近几年都在征召旅居国外的大马籍科学家回国服务,希望能进一步落实科技生根的理想,虽有部份科学家回归本土,但征召的人数仍然令人不满意。
再者,我们的科技政策不只是停留在很粗糙的程度,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由大马过去科学发展的历史可知,权力和知识的平衡点一直游移不定,整个科学政策制定的思考非常缺少专业性,几乎不能把它认定为理性的过程,没有选择、没有优先次序、没有轮廓。
此外,一个好的科技社群一定要有自主权,有了自主权,它可以判定好的科学和坏的科学,可以事先做一些价值本土化的工作。我们现在的想法是直接移植,因为很多人去美国留学,把美国那一套搬回来,他们判定的价值流程是不是完全可以符合本地的需要?我觉得是否定的。以生态为例,大马半岛与婆罗洲岛热带雨林的基础是极其独特的,我们所要做的科学选择,应该跟美国很不一样。在这一点上,科学界缺乏透彻的思考,没有整体的考虑。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觉得一个科技社群的自主和它的自律是一体的两面,现在我们好像又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产生类似“校园自主”这样的思考,科学学术几乎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研究,缺乏自律。自律应该是内部组织所产生的,不是外加的,这也是我们缺乏成熟度的象征。科技是文化的一环,不能很僵硬地把它想成是一套技术,得要还原到人的本位去思考。在大马有很多很好的技术家,但是非常缺乏对科技本身的内省、对科技周边的研究。我们要让科技文化发展更加完整,给它灵魂,要把一些属于精神的东西放回去。
环保篇:全方位解决环保困境
大马眼前关于环境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大众对环境标准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我们对环境的观念是外来的。工商业界常反映说,大马不是已开发国家,所以不能把外国环保标准搬来用。对于这种心态,我们要先厘清:为什么需要环境标准?如果我们考虑的是,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我们的生存,那么环境标准就与我们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标准”不是凭空而来,是有科学根据的。比如说,空气污染到某种程度时,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个数值是很容易确定的,毋庸置疑。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用低于美国或日本的标准?你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健康打折扣,但为什么要对环境标准打折扣?各位想想看,吉隆坡的汽车密度越来越高,若要维护相同的空气品质,对于汽车排放物的标准,是不是也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怎能因为我们不是已开发国家,所以标准要比人家低?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讨论如何加速迈向工业先进国,在增产国产车计划中提到要逐年扩大生产,现在吉隆坡市每三人有一部车,交通阻塞问题日趋严重。国家生产汽车目的可能是为了便民,可是一味追求已开发国家的标准,总是从金钱的角度去衡量,却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完全欠缺思考。
一般人对学环保标准以及为什么要有环保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很大的误解,从社会层面来看,原因是许多人觉得事不关己,环境不好,我也没办法;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政策缺乏远景,没有一个整体观。决策者不曾从整体的角度去想:我们希望大马在21世纪的中期,或者末期,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然界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其一是延迟效应,另一则是集体效应。
目前政府所有的规划,如“第七大马计划”等,并非很平衡地发展,完全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除了考虑角度太过偏重经济面之外,现阶段政府对本土资源的特性也并不了解。许多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没有从资源特性的角度去规划,造成许多错误政策。如果说,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必须架构在资源之上,而这些政策又是错误的,那么未来将造成何种后果?以水资源为例,。就算没有水污染的问题,用水量的日益短缺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若再加上现行供水区的开发利用不当,以后水土保持工作未落实,土壤严重流失等情形,未来水资源的供应实在令人忧心。兴建水库只是治标不是治本,管制供水区的开发,才更有效、更长久,可惜政府尽是仅从治标的方向解决问题。
想想看,我们的空气、水、土壤、森林、供水区、海岸、鱼、野生动物,有哪一项可以骄傲地向世界宣告:“我们做得非常好?”如果没有,5年之后的公元两千年将如何?回想一下,过去5年我们做了什么?未来5年社会能有多少改变?照目前的情况发展,到了两千年,大马环境污染的情形将会逐渐恶化,届时自然环境的生产力势必降低,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将低落,其他社会问题一定更是应运而生。
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解决不只是技术性的,而要有决心,持续地做长期规划,为未来投资。大家不要过份重视眼前的获得和占有,觉得如果今天没赚到,就是牺牲了。其实今天没赚到,是为未来更重要的事项做投资。这就像每个人都花了十多年读书一样,是一种投资,不是牺牲或浪费。
事实上,自然界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这是环境问题异于其他问题之处。现象之一是延迟效应。我们如果在农地上或供水区施用农药,造成土质污染或水库的优氧化,负面效果不会立即出现,可能要十几年后才会出现,这就是延迟效应。另外一个现象则是集体效应一一某一样东西本身可能是无害的,但如果不同的许多东西加在一起,或累积起来,却可能是有害的。从这些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来看,我们对环境的利用,实在不能再从单一角度去思考,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规划,拟定发展远景,设定阶段性目标。特别是政府必须有培育人才的魄力,改善现有行政结构,严格制定并执行土地利用或建筑法令。此外,随着背山建筑共管公寓数量渐增多,以加强管制山区周边土地等方式诱导建筑业者生产较符合环保的产品,或配合相关的教育、能源政策等,都是可行的具体措施。
总之,环保问题,不是单做简单的一件事就可以解决的,因为许多现象均是相关的、集结的,因此解决环保困境应是“全方位”的努力。也许,我们现在就应该为大马规划一个15年或30年的环境远景。
(01-01-1994《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