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声中的多元种族思潮
陈友信
大选即将来临之际,我国政局变数颇多。在许多应运而生、合时而现的时事动态中,我们应可理出这个新时代的脉络趋势,进而探索出民心所向、民意归处。
近年来,国民的民主人权意识,普遍上已有所提升,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以华社而言,从80年代初期许多华团在“社团修正法令”的催促下纷纷决定定位于政治性组织,虽然过后有关部门顿悟大势不妙而让该法令无疾而终,但华团已深刻了解到本身的组织功能与使命,难以再走回头路而自囿于福利联谊活动。
80年代中期华团的民主人权诉求,对内既要突破传统保守势力的自我设限,对外又得面对重重阻力,可说是举步维艰。在茅草行动的狂风侵袭后,更令民主人权运动进入低潮阶段,一时万马齐暗,一片萧索景象。
然而播下的种子总会发芽的。随着新一代青年的崛起,国际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再加上国内政经斗争的尖锐化,终于引发了至今方兴未艾的民主人权运动。
近期来,连民众对之噤若寒蝉多年的内安法令也“四面受敌”,不只反对党及非政府组织宣言要将之废除,连执政党青年团,如民青团的代表大会也众口同声通过要取消它。
至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的推出,即刻获得各政党及许多全国性华团的热烈响应,各报社论及评论人士异口同声的肯定,对比几年前全国性华团被某些人蓄意“去政治化”(depoliticize)的状况,真正令人感受到客观大趋势的威力,可以冲溃一切阻挡民主人权进程的障碍。
在这政治改革呼声响彻云霄的时刻,最令我注目的,莫过是新一代青年新生力量的崛起及多元种族思潮再次占据了时代的舞台。
上述华团大选诉求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扼要简明地总结华社的共同心声,及适时地向人民寻求委托的政党道出人民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跨越了华社多年来自限于狭义族群诉求的框框。华团打破传统,主动配合时代步伐,并以国民的立场,提出符合全民利益的课题诉求。即使谈到关系华族多年悬而未决的课题,如南大及台大学位承认课题,此华团大选诉求也从较宏观角度谈及“承认符合国际学术水平的各大专学位包括……其他非英语体系国家的各大专学位。”有心人若详加参照研讨,这正弥补了当年华团宣言的不足之处。
若从此思想高度来评论董教总所提呈的“母语教育宣言”及其之前举办的一系列有关各族母语教育运动的活动,我们应公开肯定华社的华文教育运动,已提升至“母语教育”诉求的共识。无可否认,多年来不少华教工作者都认同应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进行华教运动,但华教运动甚少和其他民族的母语教育运动相结合,一直到9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对我而言,将华族单一族群的语文斗争推展至涉及各族母语教育,甚至全球性母语教育运动的人权活动范畴,这难道还不算是运动内涵的提升,其运动范畴的有效外延?在此地球村隐然成型之际,网际网络铺天盖地之时,能将民间运动“国际化”,这肯定将加强了有关运动的筹码。这也正是国际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具体体现。
至于华总公开声明要求华团大选诉求列明要求委任华裔第二副首相及一些部长职位,这就不只是越组代庖、成了华基政党的代言人的不适当之举,更严重的是它显示出一部分华团领导人的思想意识远远落在时代的后头。他们不仅不了解多元种族思潮的大势,反而妄想将华社再次囿限于种族政治的格局中,大开历史倒车地将华团大选诉求自我降格成种族性文件,这点华社不可不察!
近来另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会动态,乃大专及青年运动的再次蓬勃涌现。
从70年代以来,大专运动从大我关怀,退缩为小我利益的争取,甚至异化成双耳不闻天下事的书虫心态。然而,近年来国内正值多事之秋,违反民主人权之事屡现不鲜;贪污滥权之事层出不穷,民怨沸腾,以至当局也不得不破例成立官委的全国人权委员会(当然不少社会人士对其官委成员的代表性、独立性及其机制尚有所保留),以期缓和社会矛盾。大专生组织乃趁势纷纷崛起。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对民主人权的全面拥护,对贪污朋党的公开谴责。当一些华团领导人尚在谨慎斟酌应要求当局检讨、修正还是废除内安法令时,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就已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地要求全面废除。这倒是挺引人深思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上述大专生组织的领袖(包括各族学生)都能明察现今国内尚有一些政客妄想以种族手法分化学生及国民,或以种族言论煽动,或以种族纠纷事件恐吓。许多大专生组织都跨越族群,以民主正义诉求为共识,即使是单一族群成员的青年组织也服膺于多元种族思想。
一群华社人士(包括许多大专青年)发动了签署“人民是老板”宣言,推动还民以政的政治意识普及运动,此举有助于促进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社会心理。孙中山先生终身宣扬的“政府是人民的公仆”的理念,可不知今日还有多少位政坛人士依然奉为信念?
身置大选热潮中,有志于政改者,更需在热情澎湃保持冷静的头脑,万不可期望政治改革可一蹴而就。大多数国民仅要求稳健式的改革,这点民意不可不察。彻底的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都有一定的进程,不可急于一时,更要避免浪漫地妄想通过一届的选举而达成。我们虽需重视选举的意义,但倒不必因一届选举的得失而情绪暴起暴落。
坚持不懈、持久不屈,是确保政治改革能开花结果的唯一法门。
(29-08-1999《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