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形式主义
许文荣
如果有人要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马来西亚的华人,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形式主义”。
我向来没有考据癖,不晓得华人什么时候被形式主义这幽灵所缠上,但自从被它惹上之后,就一直与它纠缠不清,生活几乎完全被它所牢控,似乎已注定摆脱不了它的宿命。
形式主义的思维所激发的是一种表面、外在、感官、肤浅、投机、物欲、功利、机械、浮躁的心理与行动。
要叙述华人与形式主义的恋情,真是太多风花雪月,谈不胜谈,就先以被视为华人命脉的经济说起吧。华人之重商,似乎已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做生意对华人来说才是有出息的,因为做生意可以赚大钱;至于教书嘛那是一分只会给人瞧不起的工作。我家对面的肥嫂整天“恐吓”她的两个女儿千千万万别当教师,当教师能挣得多少钱,“叫”你去“死”就有份!
做生意赚大钱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这是绝大多数华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是绝大多数华人年轻人的梦想,于是乎,华社里头所有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商界,华小与独中每年却大闹师资荒。
做生意只要能赚越多钱就越高明,至于所用的手段是否正确是可以得过且过的,不必太过在意,这是华人最了不起的经商哲学。由于这个缘故,华人里头的奸商特别多。
在夜市场我只想买一公斤山竹,选后拿去秤时超过一点点,卖山竹的大佬“自告奋勇”为我装了两公斤,然后唤我付给他两公斤的钱。以前,有一些马来朋友常对我说,跟华人买东西最怕被“吃秤头”;我的新加坡朋友向我抱怨说,有一次他在新山修理车时,被人狠狠地当菜头来砍。这些也只不过冰山的一角,但却足于说明华人只注重外在的钱财,却失去了内在的公义。
在政治场上的华人也和商场上的同胞不遑多让,政治也被华人青年,尤其是大专生视为有好东西可捞的事业,因此有一些华人大专生领袖就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开始联系外面的政党领导人,以为他们日后的从政铺路。
从政被认为是可以升官发财的捷径,至于政治的实质意义却少人问津。当某某政党举行改选,选举的新闻便“光芒四射”,充斥各大华文报。形式主义营造了狂热的选举文化与职位文化,选举成为每一个政党最引人注目及最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该政党的实际政治工作效果。职位成为每一个从政者的终极目标,而不是服务社稷、造福庶民。这一切都已变得邢么的理所当然了!
质疑者只会被人当笑柄。
有钱才能领导华团
华社里也有所谓“商而优则社”的优良传统,即做生意赚了大钱就出来搞社团,于是乎,华团完全被商人所主导,华团文化其实就是商人文化。以前在清朝时代,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一个官位来坐,现在只要你有钱,就可成为华团的龙头大哥。
有没有领导能力、服务精神或献身精神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拿得出大钱与否。
因此,华团里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法规,只有有钱佬才可以坐第一把交椅,有钱佬可以“霸住毛坑而不拉屎”,有才干又怎样?靠边站吧!钱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我国有成千间华团处于冬眠状况,形如虚设;有者则沦为麻将馆,满足华人的“贪”瘾,真是“功德无量”。
华人的形式主义可以在华人对待宗教信仰上一览无余。有L部分华人认为信仰可有可无,因为宗教不外教人行善,只要我有作好事,有没有信仰都没关系。这些只看到宗教的表面却没有深究宗教内涵的人,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心理作祟。
他们并没有深入探讨行善的力量从何而来,从史怀哲、马丁路德金到当代的德丽莎修士及证严法师,他们所行出来的善都不是来自自己,而是他们背后的信仰。人是自私的,华人更自私,有“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句话为证,只有宗教才能感化众生,引人走向真、善、美。
另一部分的华人对待宗教则止于“拜拜”,烧香拜神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全部,完全没有在教义上作进一步的探研。更不必说在日常生活中把教义“活”出来。有趣的是,华人的“拜拜”又和功利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只要“灵”,华人似乎什么神都可以拜,包括马来神拿督公及印度神克立斯南!所谓的“灵”也不过可令自己中万字,发大财。今天这里的关公“灵”就拜这里的关公,明天那边的观音“灵”就拜那边的观音,甚至花草树木石头十字路口,只要是“灵”就值得拜,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华人的文化生活也被形式主义所笼罩。华人的文化活动看起来很活跃,但仔细地去观察,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华人对于深邃文化如宗教、哲学与思想始终提不起兴趣,使华人文化只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不能再进入到更深的内涵。
华人对待婚姻也是尽其形式之能事。婚姻对华人来说,婚礼好像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华人对待婚礼总是极度地“慎重其事”,婚礼一定要办得越隆重越好,以彰显自己的“阔”与“有”。本身并不是很有钱,但还是要打肿脸皮充胖子,因为这是面子问题。可惜的是,尽管华人对婚礼总是费尽苦心,但对待婚姻生活却马马虎虎,不愿好好地去经营。我有一个朋友刚和他太太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单单拍结婚专集就花了整5千块,可是婚后还是每晚在外夜夜笙歌,三更半夜才回家,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吗?
华人表面上看来也很关心教育,但这种关心也是形式多于实质。譬如华社表面看来倒是相当关心马大中文系,但是在实质上却有多少华人对马大中文系真正了解,比如她的宗旨、师资状况、所开的课程、媒介语等等。我常常还是会面对一些人的询问、马大中文系是否只是用马来语教学呢?你们中文系毕业出来的人到底干些什么?可是一旦马大中文系有什么课题传出来,华人则争先恐后发表谈话及文告,热情得可以把整间马大中文系燃烧!
再举一个南院的例子吧。南院中文系的申办消息被传出后,就被华社热情的关心,真是她的荣幸啊!然而,使我有点纳闷的是,南院现有的四个学系,即马来文系、商学系、电脑系及英文系,华社却鲜少过问,尤其是马来文系,这间唯一民办的马来文系,学生人数」年比一年减少,似乎已到了夕阳西下的光景,华社又为她寻求什么对策呢?关心中文系是关心华文教育,关心马来文系一样也是关心华文教育,因为,如果马来文系办不好,势将严重地影响独中马来文师资!
重视教育排斥知识
有人说:华人重视教育,但却排斥知识。这句话真是真知为见!华人知识分子被轻视、被瞧不起,被人“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已是他们摆脱不了的宿命,我们只要看看独中教师的待遇及怎样被对待,就可心领神会。华人对学术没有概念,真是秀才遇见兵,说也说不清。华社办教育只懂得发展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却完全无知,所以常常是舍本逐末,迷途不知返。
华人的教育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争取一种单元的形式化教育,语文盖过一切,知识却沦为陪衬品!而且华人的教育斗士却设有万世师表孔子的坦荡荡精神,反而心胸狭窄,完全不能容纳异己,不敢接受平等的讨论,动不动就给人套上“数典忘祖”的罪名。
(25-07-1996《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