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塌地陷危机中的危机

 当代马华文存 社会卷 90年代

楼塌地陷危机中的危机

杨善勇

 

时间诚是疗伤的丹药;然而,淡忘却全非回应错误之道。

 

高峰塔的悲剧,既是人命铸成的记忆,如果尚且不足激发我们更小心翼翼看待环境危害;下一回的后事,将会殃及几许无辜?

 

用人命铸成记忆

 

去年12月,槟城的土崩,进一步昭示了大自然对发展神手的愤怒,为生态灾难制作了另一卷惊心动魄的预演短片。

 

不过,我们并没有从历史的教训,进行亡羊补牢;一次又一次的同样事故,不断出现。

 

最近,哥打丁宜海事训练中心内,一座新近完成建筑物的屋顶竟严重倒塌。这项纯属人为的意外,根据律法上resipsaloquitur的原则,应交谁负责?

 

59日,红呢山再度爆发地陷,深逾10尺,令人关注。根据报道,从9810月至今,当地同类的事件,不下20宗之多。

 

要是见微知著是高官行政的指南,眼前最大的疑惑是,为何平均每月超过2宗的地陷,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天意不能代饰过

 

一切都是“天意”吗?我们能否回顾32年前,法官在Pacific Tin Consolidated Corporation Vs Hoon Wee Thim案件中,对滥用上帝的杰作一词作为辩护的否定:管理的疏忽和工程的漏洞,才是问题的真凶;天意不能用以代为饰过。

 

8个月前,土地测量局鉴定巴生谷一带的白沙罗、孟沙及淡江的山坡地区,为土崩风险最高的地方。若是这样,审核局可否将之列作发展的禁区,以避开祸患的发生?预防、抢救和重典,何者更为适用?但是,红呢山的地陷当如何解释?

 

这一连串的疑问,是长期累积,公众所不解的。我们看到的应对方式,仍旧是视之以时事课题对待,一直到酿成伤亡,而且构成社会恐慌以后,才会得到紧急的处理。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立法的议员,每逢非常事态,不是检讨条例的缺陷,倒一味开展温情表演,用慰问的动作,对事发地点指指点点,以躬身的姿态图谋曝光,借以掩盖本身在根本环节和本份工作的失职。

 

也许我们的环保意识,恰如陈志勤医生当年在辩论《环境素质法令》时的名句:看起来总是懒洋洋的(lackadaisical)

 

应该紧记,红堤山仅是冰山一角。但是,谁能因为一角的冰山,而任由20宗地陷相继肆虐。为何吉隆坡、槟城、霹雳,三个不同的州属,经已上演类同的事端?现在,倒塌的层面,什至从地上伸向地下,又攀往高高在上的屋顶。凡此种种,仅是地方新闻还是国家头条

 

急事遇到慢郎中

 

急事遇到慢郎中,是致使灾祸变本加厉的开始。城市生态管理的法则不会例外。

 

眼前更大的危险,则是因果倒置,头痛治标,任由潜在的炸弹伺机冒出。

 

对很多官员而言,似乎尚未出现的问题,就无须预先着急;虽然莫非等待昭示凡事可能出错,那就会出错。这正是环境保护危机中的危机。因而直到事发后,我们难免措手不及。

 

非常不幸的,在红堤山地陷以后的第6天,雪州淡江的国际山庄一带,也爆出土崩事件,导致公众和车辆受困其中,且疏散邻近3座公寓的居畐。如今部分居民不堪长住酒店,迁回公寓,大臣谈话:当局不负责后果

 

大号标题的报道,尽管一时可以得到众口一词的关心,由于不关我事,绝少有人从中体会生态连带的息息相关:剥削环境,我们最终将自尝恶果。

 

《礼记·月令》,根据季节变化,提出管理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例如孟夏禁止挖土盖房、孟秋不能割地、仲冬中止土事,从而保护资源。我们有心倡扬儒家思想,理当细思经典的今用价值,落实环保的呼唤。

 

《城市及乡村规划法令》21B下的指示,清楚地说明律法顾及了环境的永续,特别是确保地势免受破坏。法令更附加保护树木的条文(35A-35H)。完整而周全的法律,点出的事实是,一些耐人寻味的原因影响了规划局的作业,而且恐怕还拖累政策的贯彻始终。一些常识的提问是:假如斜度偏高的山地不宜开伐,为何房屋工程仍旧此起彼落?是谁妄自批准这些申请,种下楼塌地陷的远因?冻结山区发展的公告,是否不再适用?

 

谁是下个受害者

 

淡江国际山庄的土崩当然不是最后的个案,一如红堤山逾10尺的地陷言犹在耳;没有人知道,下一个受害者居于何处。

 

无论如何,谁也不应继续试探自然的容忍力,一意孤行发展,用年利的前提设计蓝图的土地应用。警钟已经大声敲起,提醒我们以中庸的视野看待环境的重要。忠言逆耳,大家听得进去吗?楼塌地陷土崩声中,环保尚未成功是无庸置疑,各造如何努力,急待留意,更待马上执行。

 

04-06-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