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前途的省思
许万忠
幸梅妹皈依回教,在华社引起极大的震荡,由于政党介入,几乎演变成政治问题。还好森美兰高等法庭及时针对森回教理事会申请的人身保护令做出判决,认为幸梅妹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但必须依正常手续向宗教局申请脱教之后,才可以恢复原姓,这个判决,使华社和她的亲属,松了一口气。
幸梅妹事件不会是孤立事件。近年来,少女离家出走、不告而别、卖淫等等,屡见不鲜,刊诸报端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来是解决了,实际上还可能有后遗症。如果认为解决了一两件,就可以松口气或觉得宽慰,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治标,不能彻底解决。唯有找出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一再发生。
根据报章的报道,幸梅妹曾经因被人殴打而由邻居送入医院疗伤,刊载在报上的有关照片,似乎没有见到母亲与她在一起。可见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如一般人那么和谐美满。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而且遭遇到这样的对待,心理上感到厌倦而产生消极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家庭问题使孩子失去温暖
父母失和、离婚、家庭破裂等等,会使儿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享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许多父母,为了生活而疏于管教子女,或者管教得过于严格和不得法,使到亲子关系破裂,使子女觉得这个家不值得留恋,没幸福可言。这些情况,都是使处于尴尬年龄的青少年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时候,只要有人表示一点关怀和同情,不管是真诚还是虚伪,都会给他们带来温馨的感觉,因而容易得到他们的心。
青少年易产生消极思想和做出叛逆行为的今天,父母再教育,使父母了解应当如何关心和管教子女,已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外国的团体举办生活营时,都强调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一起听演讲,共同参与活动,目的就是让子女与父母有多相处的机会,进行沟通和促进了解。
幸梅妹曾经这么向记者透露:她改变宗教信仰,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个值得华社省思的问题。如果她说的是事实,令人遗憾之余,也说明她的家长、华社、宗教团体,没有给她足够的关怀和协助,以致她在求助无门之下,改变宗教信仰。
谭冠华在《我们中国人》书中,这么说过: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宗教战争,许多人宁愿放弃家庭、财产,甚至牺牲生命,也不愿放弃或改变宗教信仰,华人却是没有正确的宗教观和宗教信仰的民族。
华人大都以佛教徒自居,但是,真正皈依佛教,读过佛教经文,了解佛教真义的,少之又少。很多人认为拈香拜佛,初一十五吃斋或者到庙里上香,就是佛教徒了。成年人如此,青少年更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佛教教义。他们没有宗教基础,无法建立起正确的宗教观,以致很容易受他人影响。
华社一再出现年轻人改变宗教信仰,充分说明我们的宗教团体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华社也没有真正关注到这个问题,认真地采取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宗教观。
协助建立正确的宗教观
一些宗教,对信徒非常关怀,经常到信徒的家庭访问、联络,若间隔一段时期没有依时到会,会更加紧地与他们联系,了解真正原因,积极地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争取他们重投入宗教的怀抱。
华社虽然组织了很多佛教团体,但在宣扬佛教、弘扬佛法方面,与其他宗教比较,没有那么积极和落力。一些佛教团体,只是讲“缘”,说佛渡有缘人,对那些他们认为没有“佛缘”的人,不会像其他宗教一样极力说服和争取。
佛教也应当像其他宗教一样,培养专职的弘法人才,由总会发给证书,就如天主教与基督教的传教士文凭由神学院颁发,回教则由宗教局颁发一样。
对华社来说,幸梅妹事件制造了一个很好的省思机会。幸梅妹相当幸运,有一个舅舅替她出头。她若真有回头的意愿,还可以用回原来的姓氏;但她今后将要如何,也需要大家的关注。再过几个月,她就要考S.P.M.了,经过这个大风波,她能否定下心来,回校修完学业?她承受得了来自同学、师长、亲友的压力吗?这件事几经波折,经过报章广泛报道、政党介入之后,在她的心灵和精神上,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她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的心态?谨在这里衷诚地祝福她,愿她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重新做人!
(16-08-1992《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