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

 

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

王国璋 著

唐山出版社

19976



 

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

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

/王国璋著.--初版.—台北市:唐山1997〔民86

面:公分

参考书目:面

ISBN957-8900-69-4(平装)

 

1.政党政治 

2.马来西亚——政治与政府   

574.386 86006872

 

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

作者:王国璋

出版:唐山出版社

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3339号地下楼

电话:(02363-3072

传真:02363-9735

邮拨账号:0587838-5唐山出版社

登记证局版台业字第1832

印刷:高尚印刷企业有限公司

电话:(02321-9287

封面设计:李永杰

岀版日期:19976月初版

定价200

ISBN 957-8900-69-4

 

 

 

本书内容其实即笔者甫于今年初完成的台大政研所硕士论文《马来西亚族群政党政治之研究(19551995)》。之所以选择将其付梓,倒非因自认为该论文有何惊人之见,只是有感于台湾学界多年来对东南亚各国了解的匮乏,在该领域之研究因南向政策而渐趋热络的今天,笔者这里有关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些整理,或有助于相关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对于一般只是有兴趣于一窥前述发展梗概的读者而言,本书第一章——〈绪论〉中的絶大部份皆可略过。笔者所学毕竟十分有限,疏误之处,尚祈见谅。

 

王国璋

19976

 

 

论文原序

 

这篇论文虽谈不上创见,毕竟仍是我于无数的星夜里,躑躅男十六舍前的小径上、反复思索的成果。

 

犹记得刚考上政研所的那年暑假偕友同游大陆,行至洛阳玄奘寺前时遭一瘸脚的穷相师纠缠,满口沫雨谓我未来两、三年间必遇「贵人」相扶,当时一笑置之。然证诸今日,诚非虚言。赵永茂老师数年来予我的一切精神鼓励、指导与财政援助,我永铭于心。真的,谢谢老师。

 

感念已逝的父亲伴我于成长岁月里的无言深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何其令我神伤。也希望未来能尽量抑制漂泊的冲动,好好陪陪老妈。

 

要感谢的人当然还有很多。很庆幸在政研所有机会受教于吴玉山老师,上他的课于我是莫大的享受。济作、仁礼、小鬼诸老友在我奔波台、马两地搜集资料期间提供的协助,我亦将牢记。最后,还要对撃友衍发、纯瑜、全盛、呈奇、开平……诸人陪我一同走过,深深致谢。认识你们,我何其幸运。

 

王国璋

1997429

 

【目录】

 

论文原序

译则说明及其他

 

第一章 緖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分析架构

(一)族群性政党、跨族群政党与非族群性政党

(二)族群性政党体系

(三)族群性政党体系中的竞争型态

(四)族群性政党体系内的改变

 

第二章 马来西亚族群政党政治发展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历史背景

(一)多族群社会的形成:早期历史及英殖民时代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次战后的政治发展:族群政党政治雏形的开展

第二节 族群结构与族群内部歧异之分析

(一)族群结构分析

(二)族群内部歧异分析

第三节40年来的政经发展:族群与阶级结构之分析

 

第三章 联盟时代的族群政党政治

第一节 联盟时代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联盟时代的政党分析

第三节 联盟内部的冲突与整合

第四节 在野势力的挑战

(一)在野势力的崛起

(二)「马来西亚」的成立及其冲击

(三)新、马分家:巫统与人行党的政治矛盾

小结:联盟时代族群政党政治之特质

 

第四章 国阵时代前期的族群政党政治

第一节513事件与国阵的成立

(一)513前夕的族群争议

(二)1969年大选与513事件

(三)国阵的成立

第二节国阵时代前期的政党分析

(一)砂朥越各党

(二)沙巴各党

(三)西马各党

第三节国阵内部的冲突与整合

(一)巫统与回教党

(二)巫统、马华与民政党

第四节在野势力的没落

(一)1974年大选

(二)1978年大选

(三)1982年大选

(四)1986年大选

小结:国阵时代前期族群政党政治的特质

 

第五章 「两线制」雏形的开展:80年代中期以后的族群政党政治新发展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与马来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

第二节 巫统的分裂

第三节 在野势力的结盟:两线制运动的兴起及其背景

(一)两线制运动兴起之背景

(二)在野势力的结盟

第四节 19901995年大选分析:「两线制」理想的考验

(一)1990年大选

(二)1995年大选

小结:本时期族群政党政治的特质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40年来马来西亚族群政党政治发展的变迁与持续

第二节 分析架构之检讨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二次战后迄今马来(西)亚各政党基本资料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份(含英文翻译文献)

(二)英文部份

(三)马来文部份

(四)中、英、巫文报章及杂志

 

马来西亚地图

 

【图目录】

1-1 非族群与族群性两党体系竞争的方向

1-2 /无族群内竞争情况下的政党距离

2-1 1985年东、西马各族群之人口比例

4-1 国阵内部巫统、马华与民政党之三角关系

5-1 新经济政策下信托制的运作流程

6-1 族群政党政治的形成及其可能之各类发展方向

6-2 19551995年间马来西亚主要的族群性政党及政党结盟

 

【表目录】

1-1 跨族群的政党结盟之各种型态

2-1 1931年「马来联邦」锡、胶业中的族群劳力组成

2-2 18911947年马来亚半岛族群人口组成

2-3马来(西)亚各族群之人口成长及其百分比

2-4 19311970年西马城镇地区族群人口分布百分比

2-5 陈志明对马来西亚华人类型(国族统合态度)的三分法

3-1 1959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3-2 1959年大选各州国会选举联盟与得票最髙反对党之得票情形

3-3 1964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3-4 1964年国会大选各选区第一高票(当选者)与次高票候选人间的得票差距情形

3-5 1964年大选马来人/非马来人的投票情形(估计值)

3-6 1964年马来亚半岛及马来西亚之族群构成(%

4-1 1969年大选西马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4-2 1974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4-3 1974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会议席数

4-4 1978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4-5 1978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会议席数

4-6 1982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4-7 1982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州议席数

4-8 1986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4-9 1986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会议席数及得票率

5-1 新经济政策下欲达致的重要经济指标(%

5-2 1990年大选提名后的选区对垒情形

5-3 1990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5-4 1990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会议席数及得票率

5-5 1995年大选各党国、州议席数及国会选举得票率

5-6 1995年大选国阵各成员党国会议席数

6-1 19591995年历届国会大选执政党/反对势力之间的议席与得票比

 

译则说明及其他

1)本论文中的相关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若有马来西亚华社约定俗成之中文译名者,用之。其例如Johor Bahru之译为「新山」、Muar之译为「蔴坡」,或The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之译为「马来属邦」、Resident之译为「参政司」,以及Malayan UnionFederation of Malaya则分别译为「马来亚联邦」及「马来亚联合邦」等。中译之专有名词首度于文中出现时,所附之原文若为马来文,则以斜体示之(人、地名除外)。

⑵本论文中提到的马来人物众多,为免大量中译名之使用引起读者的混淆,除少数于文中「曝光率」高、且其中译名亦已具约定俗成之意义者外(如拿督翁、东姑、敦拉萨、胡先翁、马哈迪、慕沙、拉沙里、安华),其余概以原名称之。

3)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姓名前一般常附之尊衔(如Datuk, Datuk Sri, Tan Sri, Tun, Tunku, Tengku ,Haji, Dr.)因名目繁多,且常随政治人物之生命历程而迭有变更,为求简化,将尽量不予列出。

4)各党之中译党名除首度出现时冠以全称外,将尽量使用筒称。文末则附有马来(西)亚自二次战后迄今的各党基本数据供参考。

5)马来半岛上各「州」(Negeri),独立前称为「邦」(即Negeri之原意),1957年共同建立联邦后始改称为「州」。

6)论文中所谓的「巫人」乃马来人之别称,源于早年马来亚华人对Melayu一词「巫来由」之译称。

7)各州州政府首长称为「州务大臣」(Menteri Besar),惟槟城、马六甲、砂朥越及沙巴诸州之行政首长因上无「苏丹」之主权象征者,故直呼为「州首席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