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定义的商榷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马华文学定义的商榷

陈应德

 

有一种以现代华文创作的文学于20世纪20代于星马这个地区萌芽,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成为东南亚一种新文学。这种文学包括了诗歌、散文、社会评论、小说、戏剧等等。星马华裔不但创作了这些作品,也开始了一种文学传统,也就是说,这种文学源流一开始之后,就不曾间断过(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以地下文学及顺民文学的姿态发展下去),到今天,还是在发展中。

 

这种新兴的文学,起初没有受到任何学术研究者的注意,连东南亚华人问题研究专家巴素博士(Victor Percell)也认为星马华人为了求生存,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比较高层的文化。他的煌煌巨著中有专题写华文教育。可是对华裔的文学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到了60年代,新加坡报人方修(吴之光)开始在报章上发表他对星马华裔社会自从1919年开始发展的用现代华文创作的文学研究。苗秀、吴天才、赵戎、李锦宗、马仑、杨松年、周维介、原甸等星马学者也跟着先后参加整理史料、研究的工作。

 

上述这种新兴的文学,方修将它称之为“马华文学”。方修之后进行研究的学者们,对方修所用的术语也无异议,于是,马华文学在星马的学术界已经是公认的名词了,马来文也开始借用这个词,现在“Sastera Mahua”已经是通用的马来词语了。

 

自从80年代开始,有些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日本学者开始对马华文学发生了兴趣;法国也有位学者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国由90年代开始也有些学者对马华文学研究发生了兴趣。

 

研究的学者多了,而且这些学者的国籍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不同,从不同的观点看同一种文学,就免不了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对马华文学这一个术语提质询就是其中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使我们发现过去我们并不曾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重新想过,认真地、慎重地讨论,也许可以对马华文学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也许能使我们对马华文学研究有更清晰的概念,也方便我们规划审阅的课题和范围。(注1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星马华裔作家自从1917年开始以白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可称为:马华文学。马华文学,比较详细的名目是马来亚/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简称为:马华文学:英译应该是Malayan /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1917年到196588日为止,新加坡华文作家的作品也是马华文学,从196589日开始,新加坡华文的作品就称为:新华文学。

 

杨松年博士认为:“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于1965年独立。在1959年至1965年间,新马的华文文学关系密切,当时称之为马华文学;1961年以后,新马华文文学才各自在自己的河道上奔驰。”(注2

 

其实,新加坡独立初期,新马的华文文学关系还是很密切;就是到了今天,这两种文学的关系还是密切。将新华文学看成另一个实体(entity),主要的原因还是根据两地政治发展而定的。

 

新加坡自从殖民地时代到1963年和马来亚半岛都是在同一政府统治之下。19639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新加坡也和沙巴、砂劳越加入马来西亚,但是后来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于89日成为新加坡共和国。星马学者一向也根据政治历史发展区分马华文学和新华文学。

 

现在先解释为何以1917年为马华文学的开端。

 

根据方修的研究,新加坡的《新国民日报》于191910月创刊,其副刊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思想精神的白话文章,这些文章发表了之后,白话文学就不断地在报章、杂志上出现,所以191910月是马华文学发展的开端。(注3

 

杨松年博士于1988年发现有一分于19171115日出版的综合性刊物:《新华侨》上刊登了一篇依之的小说:《富》是用语体文,因此他认为我们应该把马华文学的开始以1917年为是。(注4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白话文”呢?因为严格来说,马华文学应该包括用中文写的古典文学和白话文学,只是因为特殊的情况,目前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提到马华文学,暂时指白话的华文文学而已。

 

自从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之后,有些文人跟随着来南洋之后,于是先后写了一些有关南洋风土人情的作品。马欢的《瀛涯胜览》(作于1416年)、费信的《星槎胜览》(作于1436年)、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约于同时写作),文字优美,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十四世纪末年,来马六甲经商的华人,也曾留下一些记游述志的文字。

 

到了清代,有关星马的华文作品更多了,如谢清口述、杨炳南笔录的《海录》、李钟珏的《新加坡风土记》。马建忠的《南行记》一书也有一些有关马来亚的作品,叶季允的《言志对》可说是马华古典文学的早期作品之一。诗歌方面,有斌椿的《海国胜游草》、左秉隆的《勤勉堂诗钞》、黄公度的《人境庐诗草》、杨云史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许允白的《窥园留草》、康有为的《大庇阁诗集》。陈宝琛的《沧趣楼诗集》卷四中有关星马的诗有五六十首。邱菽园的《啸虹诗钞》、《菽园诗集》也是马华古典文学早期的作品。(注5

 

星马第一分华文日报:《明报》于1881年在新加坡发刊,版了51年之后,才于1932年停刊。助报除了刊登新闻之外,还有所谓《助报附张》,也就是该报的副刊。(注6

 

在这副刊上也有诗词、散文等等。这些都是马华古典文学。马华古典文学的源流,一开始之后,到今日还是没有间断。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收集,保存这些作品;也没有人去整理它的史料;更加没有人发表研究的论文。此外,自从马华新文学(以白话文为媒介)于1917年到1919年之间开始之后,旧文学的源流就变成次要的文学:作家人数一向不多,作品也很少。古典文学的作者也没有新文学作家那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执着。

 

基于上述种种理由,马华文学目前还是暂时只包括新文学作品。将来有了足够的资料,有人将马华古典文学史料加以整理的话,马华文学当然应该包括古典文学与新文学在内。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中国文学史,有关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并不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主要的理由,也许就是与马华文学不包括古典文学的原因差不多。

 

马华文学也是马来西亚文学。什么是马来西亚文学呢?马来西亚文学就是马来西亚人民所创作的文学,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马来文学;

(二)马华文学;

(三)马淡文学;

(四)马英文学;

(五)其他文学(如伊班、卡达山等)

 

马来文学是马来西亚人民用马来文作媒介语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的作家目前主要是以马来人为主,可是也有华裔、印裔等少数作家用马来文创作。这种文学目前受到官方的承认,被一些作家、公务员称为“国家文学”。

 

马华文学就是马来亚/马来西亚人民用华文来写作的文学作品也可称为马华文学。马华文学中“华”字应是指“华文”,并非的指“华人”或是“华裔”。

 

如果以族群的分类来研究马来西亚华裔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话,就应有另外一个名词:“马来西亚华裔文学”或简称为“马华裔文学”,多一个“裔”字,以区别“马华文学,”英文可译为“Malaysian Literature of Ethnic Chinese”。

 

马华裔文学应该包括马来西亚华裔所创作的:(一)华文文学);(二)英文文学以及(三)马来文文学。所以马华裔文学涵盖的范围比马华文学为广。研究马华裔文学可以比较文学、社会学的方法。但是,目前马华文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起步的阶段,大马华裔的英文文学及马来文文学的研究尚未开始,马华裔文学的研究也就暂时不能够进行。

 

所谓马淡文学就是马来西亚淡米尔文学,这一文学源流作家都是马来西亚淡米尔人民。

 

马英文学就是马来西亚人民所创作的英文文学。这一文学源流的作家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种族马来西亚作家。从不同的族群之参与的角度来看,这种五十年代开始兴起的马来西亚文学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可惜的是,从事马英文学创作的作家,似乎没有马来文学、马华文学及马淡文学作家对他们的文学传统那种近乎对宗教奉献的执着。没有了那种执着的精神,马英文学也就没有其他文学源流的生命力。

 

马来西亚人民除了华文、英文、马来文、淡米尔文学之外,还有操其他语言的族群,只是其他语文还没有产生出客观的文学作品,将来如果有用卡达山语、伊班语文媒介写作的文学作品出现的话,当然也是马来西亚文学的一部分。

 

研究比较文学的学者都应该知道以下几种语文是超越国界的:

 

(一)英文

(二)中文

(三)法文

(四)德文

(五)阿拉伯文

(六)西班牙/葡萄牙文

(七)俄文

(八)印尼/马来文

 

这十种语文在不同的国家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文学,例如,英文已经有了(-)英国文学,(二)美国文学,(三)澳洲文学,(四)纽西兰文学,(五)加拿大文学,(六)南非洲文学,(七)尼日利亚文学,(八)嘉纳文学,(九)加勒比海(Caribbean)群岛文学,(十)印度文学,(十一)其他英联邦文学(如星马英文文学)。我们也都知道拉丁美洲的“美洲西班牙文学”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名词了。

 

同样的,中文在以下几个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一)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二)马来西亚,(三)新加坡,(四)菲律宾,(五)泰国,(六)印尼,(七)美国,(八)其他。我认为,这些地区的中文文学名称应该是:世界华文文学,英文可译为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比如英文媒介语的文学,在:(一)英国、(二)美国、(三)英联邦、(四)其他地区产生的文学可称为世界英文文学,或是“World Literature In English。”

 

阐明了马华文学的定义之后,再谈曾经被提出的定义问题就方便得多了。

 

19911221日在日本《东南亚史学会》关东例会会场上,有些日本学者曾反对用“马华文学”这个名目,因为马华文学不是用国语(马来文)为媒介语,因此不是马来西亚文学;不是马来西亚文学,就不可拟称为“马(来西亚)华文学”,而应该称为“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中国文学(注7

 

只有用国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才是马来西亚文学,这种看法是一种很浅薄、近视的文学观。马华文学一向反映本地人民的生活。否定马华文学是马来西亚文学也等于否定我国华裔公民之国家意识。

 

菲律宾的国语是达嘉乐(Tagalog),可是菲律宾的文学有3:西班牙文学、达嘉乐文学、英语文学。(注8

 

印度的国语是兴地(Hindi)语,可是印度文学却有16种:

 

()阿沙米斯(Assamese)文学

()孟加拉(Bengali)文学

()英文文学(Anglo-Indian Literature)

()古扎拉地(Gujarati)文学

()兴地(Hindi)文学

()干拿达(Kannada)文学

()克什米尔(Kashmiri)文学

()马拉亚拉姆(Malayalam)文学

()马拉逖(Marathi)文学

()哦利阿(Oria)文学

(十一)判查布(Punjabi)文学

(十二)梵语(Sanskrit)文学

(十三)信荻(Sindhi)文学

(十四)淡米尔(Tamil)文学

(十五)特鲁古(Telugu)文学

(十六)乌尔都语(Urdu)文学。(注9

 

我们都知道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及英文写作。照A教授的说法,泰戈尔不用国语(兴地语)创作,怎样算是印度作家呢?

 

在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某一种语言被选为国语,都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政治因素。身为学术研究者,是要有科学家中立、超然的态度来研究某国的语言、文学等等问题。

 

比利时主要有两种语文(法文和菲密资Flemish(注10),两个种族,两种文学。比利时名诗人美德灵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作品是用法文写的,他于1911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他是用法文,但是他的文学作品被史学史家称为比利时文学。(注11

 

加拿大也是主要有两个种族,两种文学:英文文学和法文文学。要是我们只承认捷克语(Czeh)创作的文学是捷克文学,而否定斯洛伐克语(Slovak)创作的文学是捷克文学;如果我们只承认芬兰语(Finnish)创作的文学是芬兰文学,而否定芬兰人民用瑞典语创作的芬兰文学的地位,当然不能令人信服的。其实,虽然90巴仙的芬兰人用芬兰语,可是,瑞典文的芬兰文学(Swedo-Finnish literature)在国际上却比芬兰文文学(Finno-Finnish literature)较著名。(注12

 

否认少数民族的文化地位,是受到种族歧视、反民主精神、种族霸权思想所影响。我们要客观地研究东南亚问题,一定不可以再以“东南亚共荣圈”时代法西斯的意识形态、抱着破坏东南亚民族团结的企图来进行学术活动。

 

研究比较文学的人都知道尼日利亚有很多国际知名的英文作家,其中小说家阿技比(Chinua Achebe,1930-)及戏剧家索因卡(Sole Soyinka,1943-)已经是世界文坛的名作家。索因卡还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试问这些尼日利亚的英文文学作品是否也称为“在尼日利亚发展中的英国文学”?

 

至于丁教授说:国家文化政策不承认马华文学,因此马华文学就不能称为马来西亚文学。这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说法。

 

所谓国家文化政策只是一群马来知识分子,加上45个非马来人学者于1971年在一个所谓文化大会上定下来的。所以我劝这位学者参看以下任何一本比较能代表多元种族学者意见的书:

 

1.陈祖排()《国家文化的理念》吉隆坡:华社资料中心,1987

2.Kua Kia Soong (ed.)Defining Malaysian Culture, KualaL umpur: K. DasInk,1987

3.KinLong (Sunting) Konsep Kebudaya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K. DasInk,1987

 

在此,我简要地再说明本文提出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意见如下:

 

星马华裔作家自从1917年开始以白话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可称为:马华文学,也就是马来亚/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简称,英文可译为Malayan /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Chinese,1917年到90年代初期,马华文学的作家都是华裔人民,将来如有非华裔作家以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一样可以称为马华文学。马华文学之中的“马”一词代表“马来西亚”(1963916日开始)。因此,马华文学也包括新加坡作家从1917年到196588日为止的白话华文文学作品。同时,马华文学也包括沙巴、砂劳越作家以白话华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初期的马华文学的内容有浓厚的中国侨民思想。战后40年代,这种思想观念开始转变。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反映出对马来亚争取独立运动的关心。50年代以后,马华作家已经将马来亚当做自己的祖国。中国学者陈贤茂正确地指出:“新马华文文学在战后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论是题材、人物、主题或是表现手法,都表现了与中国文学不同特异风彩,使海外华文文学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注13

 

至于有关马华文学的传统与认同问题,我想美国学者周策纵讨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途时,提的“双重传统”(double tradition)及“多元文学中心”(multiple literary centers)的观念是很有启发性的看法。

 

先谈双重传统。周策纵指出,东南亚地区的华文作家不可能抛弃从先秦发展下来的中国文学传统”。没有这个根源,东南亚以及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就不可能会产生。东南亚或其他海外华人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有不同的土地、人民、风俗、习惯、文化和历史。不同的国家的华文作品,多多少少反映着不同的特殊经验,本身自然会形成一种“本土的文学传统”(native literary tradition)。东南亚华文文学今后一定会溶合这“中国文学传统”和“本土文学传统”而发展。既使在个别实例上可能有不同的偏重,但不能有偏废。

 

有关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认同问题,周策纵提出“多元文学中心“的观念。他指出,在中国本国文学中心之外,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心,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心,菲律宾华文文学中心,印尼华文文学中心这种既成的事实。

 

他认为:“东南亚这些华文文学中心各有它们的特性。除了自然环境各有差别之外,人口方面,华人与其他多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和杂居的情况,更是各不相同。所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各有纷歧。而且各地区华语、华文受外语的影响也不全相同。所以每个地区的华文文学,必自有它的特点。从作品的内容、语言、和风格方面,都可察觉到或多或少的区别。它们虽然历史长短不同,成就大小各异,可是都可自成体系,自成一个中心。也许不能把它们看做“边缘文学”(peripheral or frontier literature),更不能把它们当成“支流文学”(tributary literature)看待。我们如有“多元文学中心”的概念,各地区华文文学也许会发展得更富活力,更加多采多姿。(注14

 

双重传统及多元文学中心的观念适合客观分析本文提到的十种超越国界的语文在各国产生的文学。同时它不但适合分析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也适合分析马华文学。

 

(3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吉隆坡,199264日一67日提呈论文)

 

附注

1.沙禽《开庭审讯》见《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14.5.1992

2.  杨松年“建国以来的新加坡华文文学(1959-1984)“《香港文学》27期,19873月页69

3.方修《马华新文学简史》新加坡:万里书局,1974,1

4.杨松年《大英图书馆年藏找前新华报刊》新加坡:新加坡同安会馆,1988,201

5.郑子瑜《马华文学历史应该远溯上去》《南洋文摘》第2卷,第一期,19613月,页60-61,49

6.Chen Mong Hock The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of Singapore, 1881-1912,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1967,54-63

②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1987,35-42

7.福素莱《开庭审讯》见《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1.5.1992

8.Teofilo del Castilloy Tuazon and Buenaventura S. Medina, Jr. Philippina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ime To The Present Ouezoni: Teofilo Del Castillo, 1966

9.Sahitya Akademi, Contemporary Indian Literature: A Symposium, New Delhi: Sahitya Akademi, Second edition,1959

10. 所谓Flemish是一种佛郎克(Frankish)方言,本来于16世纪已经少人用了,后来于19世纪才由比利时作家加以用为文学作品的媒介,它与现代荷兰语(Dutch)很近似。

11.Seymour-Smith, Martin Guide To Modem World Literature, London: Wolfe, 1973,419-426

12.同上:1027-1029

13.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下)”《香港文学》第43期,19887月,页92

14.周策纵“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传重传统’、’多元中心’和困难问题”。《香港文学》第53期,19895月,页9-10

 

04-07/06/1992«第三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论文,

摘自《吾爱吾乡吾爱吾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