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华人文化发展前瞻
吕公明
在过去一年来,我国华社对于发展华人文化工作方面,付出了不少力量。如果说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的话,我们应该看到一些收获。可是,当我们深一层去探讨或寻找文化的收获时,似乎一如旧观,看不出有什么成就,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吧了。在去年杪,以全国中华大会堂联合会、马华公会、全国工商联合会为主,领导其他华团要拟订一项堂而皇之的“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可惜被人认为名不正、言不顺,产生不少的枝节问题,结果演变成订为“初稿”之后另行通过。甚至也有人建议索性将原来的“全国”改为“堂联”,定名为“堂联文化工作总纲领”较为恰当。
为了配合新的形势而拟订华人文化总纲领,宗旨是纯正的,出发点是宏观的,但是意见却分歧,新华人的思想尚未形成,文化工作的步伐已不-致,假使我们希望通过文化总纲领去改变华人的思想,真正的配合新形势而变成新华人,这个目标太遥远,这种工作太艰巨,不能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说实话,笔者对文化总纲领如何拟订?或如何朝向总纲领进行文化工作?现在还是茅塞未开。各种政党的政治纲领尚难实践,何况是超越政治的大众文化?有人说华团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这种理论也可说是似是而非。
若干年前,我国的华团所拟就的“华团宣言”,曾经炫耀一时,各华团(包括一些政党)还在宣言上签名盖章,谁说不是一本正经的隆重其事!宣言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然而时至今日,华团宣言何在,试问起过什么作用?不知道是时代淘汰了华团宣言,抑或被人无故的抛弃,总之,昔日的华团宣言似已成为明日黄花了。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华人文化动态,与以往大致相同,风尚有起有落,有心的文化工作者仍旧站稳岗位、任劳任怨,纵有门户之分,大家还是无分彼此地扮演着应有的角色,因为文化是自然形成和茁壮的,不能加工的“抿苗助长”,也不能受人为的局限,倘使为了促使华人迅速成为新华人而快马加鞭改变华人文化面貌及其实质,那是不可能的事。过去一年中,照例举行了华人文化大会,华人文化气息依然旺盛,这是自动自发的文化精神。但是这精神不能受到任何新的束缚。正如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始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七十多年来中国文化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说是渐进的、反复的,最明显的是随着政治的演变而演变,谁也阻挡不住它的演变。
先有新华人文化才能建立新华人思想,这有点类似先有鸡或先有鸡蛋的议论。就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言,起因是学生对当时外交失败而引起示威运动,较后成中国全国性的新文化运动。说明是以思想为先导的运动,并不是先有新文化后才有新思想。
笔者并不是藐视推动本邦华人新文化运动的华团,更不敢低估他们对华人文化工作的贡献,只是觉得此项文化工作无需立定什么名堂以及什么纲领,只要大家朝着健康合时的文化前进便可建立起更健康而且迎合潮流的文化。
谈到华人文化的问题,笔者想起了马华公会所组成的大马华人文化协会,查阅马华的历史,马华文化协会成立于1977年,是在一项文化大会中诞生的,它的目的是推动大马华人文化。1980年初期,马华宣布了第二个五大计划,当时准备成立华人文物馆,有关工作由总秘书丹斯里张汉源为首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策划和推动。时间一晃十多廿年了,推动华人文化工作有何建树,华人文物馆几时才能建立起来,由大家去评估和推测。然而由此可见,推动我国华人文化的工作不易,要把华人改变成为新华人那就更加千难万难了。
过去很多人都说本邦是文化沙漠;又说通过大家去努力耕耘,沙漠也会变成绿洲,不论是沙漠还是绿洲,总之都要靠大家去耕耘,并不是好高鸯远的喊口号,定纲领就可以达成理想的。1997年伊始,回顾过去,瞻望将来,希望本邦华人文化有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03-01-1997《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