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论教师如何有效地推动马华文学
赖孙耀
引言
众所周知,截至1990年4月30日,原订在第5大马计划下的47亿4千32万元教育拨款的65.5%即31亿8百57万元预算使用来推行1万6百80项教育设施发展当中,8千零3项或75巴仙的计划已顺利完成并付诸使用(注1)。
尤有进者,我国教育部在第六大马计划下,争取173亿6百15万5千5百元以推行8千5百38项新的教育计划及1千1百92项第5大马计划的延续计划(注2)。
“富国建民之道,首在教育”,可见古往今来,教育就是国家行政的首务,要兴邦兴国,首先必须注重培养人才。教师是教育第一线工作者,扮演改进社会面貌,发展国家的关键性角色,肩负民族文化的传薪使命,责任重大而神圣。
毋庸置疑,马华文学与华文教育息息相关,有血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文学作品除治性怡情,还具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艺术的感杂力和读者敏锐的感知能产生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史杜伊夫的《黑人吁天录》,对美国因解放黑奴问题而发生南北战争,起了“点火”作用,适是说明这个道理。
华小是文学的摇篮,是孕育华文作家的温床。有鉴于此,培养马华写作人的任务无疑地应由教师去挑起和完成。然而根据马仑著《新马华文作家群象》一书资料:马华作家从萌芽时期(1919年)起至1980年止,共505人,其中226人是教师,占总数的44。75%。
乍看之下,我国近半数作家来自教师;实际上,华文作家在华校教师中所占人数却不及1%!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为国家未来主人翁塑造更优美的个性,推动马华文学的重任有赖于全体华文教师共同负起神圣的教育使命,竭力为华教贡献力量,马华文学才得以健康成长,生生不息。
华文教师如何有效地推动马华文学?依我见解,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文学修养,敬业乐业
近年来,学校风气日益败坏,教师与学生关系显然已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道义与温情,甚至社会不良风气也公然逾越这个神圣界线。中学生殴伤老师、家长打老师、教师暴力体罚重伤学生、教师非礼女童、诱奸女生等事件时有所闻。除了学生纪律败坏造成导火线外,教师恐怕也难辞其咎。
根据《簷行琼,1983&1984:莎里哈,1986;茜瓦纳雪维,1985»调查研究,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学生在课室里不规矩的行为,往往就是针对低劣教学效果与教师个性而发的;反之当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讲解清楚,学生自然而然约束自己,专心听课;见到老师诚挚的付出,学生必然努力加把劲儿。基于此,新加坡教育部特别邀请四名台湾学者前来主讲教育课题,想借他们的学识改善华文教学,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华文,此举足堪为我国借鉴(注3)。
教学工作不但是一项职业,同时也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观念应以“爱”作出发点。因为老师的爱心对学生是重要的,有了它,学习的气氛定更和谐、更加愉快,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毅力肯定增强。因此,教师态度和蔼、诲人不倦、发挥爱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是教学上不容忽视的条件。
语云:“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必须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理,敬业乐业的专业精神,认真负起教育工作,对学生严加管教,同时在言行举止方面求严肃,以身作则。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负起教育使命,推动文学。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言行一致,方能赢得同事与学生的信任及尊敬。明乎此,教师必须牢牢记住:“沟通的技巧建立在对人的真诚上,只有’表里一致’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效益因为适当的沟通不仅能改变教育,而且还是教与学的诀窍!
外国一名教育学家认为:“所有孩子无不具天赋和才能关键在于教师应当珍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的火花。一般上,孩子的个性各有不同,有的富于幻想、有的勤于思索、有的善于观察。教师必须以宽扩的心胸、不偏不倚的态度来聆听学生有声无声的反应信息,来察觉个别学生的不同才智、兴趣、经验和背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依学生进度教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才智得以全面性发展。
有鉴于此,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有“通识”,就是对人文、哲学、社会等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尤其在这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急速的时代,教师更须不断地进修,自我充实,以提高本身的思想素质及文学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把所吸收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效地实践当教师的社会角色。
迩来,女教师雌霸教育界是毫不稀奇的现象。无可否认,女教师因驮负家累而分神分力,未尽全功是铁一般的事实;然而论素质,女教师并不比男教师逊色,更何况教师的优劣绝对不是以性别区分。倘若政府或社团大量开办托儿所,通过合理的托儿制度,还女教师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我,使女教师行有余力去做一些提高素质的工夫,那么女教师就不至于与时代脱节,从而激发献身精神,竭力为华教培育文化的根苗。
我们有目共睹,在这金钱挂帅的社会,人们以金钱为人格定位致使尊师重道的观念有日趋淡薄之势,间接造成教师士气不高、服务精神不积极。教师是教育大业的重要环节,唯有教师的地位被肯定、被尊重,方能振兴大业。造福万千学子。鉴于此,提高教师待遇以树立教师崇高的形象是当前之急务。
(二)激发写作热忱,培养马华文学接班人
华文水准日渐低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普遍上,学生对作文都患有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全根于学生对华文字汇、词汇贫乏,对字义、词义不能准确掌握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可通过作文教学,加强语文知识的灌输及应用,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阅读品味。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大面积、多层面地提高全班学生的习作能力。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的说,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最终造就具有创造能力,革新精神的马华文学中坚份子。
播下文学的幼苗,实际上是华文教师的一份责任。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关心马华文学,投入文艺创作。在一个热爱文学的教师薫陶下,在爱的教育下,启发灵性,学生必然不再把作文视为畏途,反而渐渐喜欢作文呢!
除此之外,教师亦应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习,鼓励自治,支持自尊,引发自信,平消焦虑,消灭恐惧,减少挫折,使作文更有趣味,进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这也是激发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不可或缺的条件。
教师除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创作、多发问,还需在批改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教师需给予适度的奖励,或在课室里加以评说、赏析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教师亦可在班上设壁报栏或写作角落,塑造一个文学气息浓厚、蓬勃的社会,甚至推荐学生作品给报刊公开发表。这些对刺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能起一定的作用。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编写《个人优秀作文集》,《全班优秀作文集》并定期评比、展览、发表,借此激励一批作文尖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上进心。
众所周知,要让文章焕发出灿烂的光彩,不仅需要用闪光的思想去照它,用精巧的结构去安排它,还要用优美的语言去表现它。因此,一个喜欢文学的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一般上也不俗。为了满足文学上的兴趣,他们往往会鞭策自己,不厌倦而积极地进行阅读,甚至设法多方面去找书来看,从而产生对写作的热忱,酷爱文学。
(三)提倡阅读风气,致力于营造书香社会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能阅读的人数占人口的80%(注4)。这意味着大部分我国公民并非文盲,只是缺乏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乃开启知识宝库之匙”,有鉴于此,教育部两年前通过图书馆基金,为新建的学校提供2至3千元的图书馆基金,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注5)。为配合国际阅读年,柔州文青体育委员会主席耶新卡马里披露,州政府今年将在16个乡村设立小型图书馆。在第6个大马计划下,州内的乡村图书馆将达至80个(注6)。
遗憾的是,在这艺术气氛稀薄,功利气氛格外浓厚的社会里,不少学生以为读书只不过为了吸取谋生的本领,他们所读的,纯粹是课本加上老师所指定的书,几乎不涉猎课外读物。阅读风气低落,由此可见一般。
阅读风气差,究其因,除了目前各种因素和复杂的环境所致外,主要还是缺乏正确的鼓励与教导。因此,教师应介绍真正在阅读价值的文学作品,并规定学生每年阅读若干本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及提高分析力,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有系统地引导学生遍览群书,接受中华文化的薰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年轻写作者,解决马华文学接班人不继之虞。
与此同时,教师绝对不得以保持考试水平为藉口而强硬规定学生选考美术,放弃华文;相反的,教师不只是强调学习华文,而且还应鼓励学生多修一科《中国文学》,让学生多读一科以华文教授的书。此举对提高华文水准,推动马华文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长久以来,一般人对本地作品不屑一顾而盲目崇拜港台作家,足以反映这种文化自卑的畸形心态。除非这“外国月亮特别圆”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否则,马华文学在这种低沉的文化气氛下,只有奄奄一息。当务之急,教师必须唤醒华人检讨自己那种蔑视马华文学的态度,改变本地姜不辣的自卑观念:毕竟文学作品是不能以地域来评定优劣,更何况本地作者更清楚本地的历史及地理背景,而且本地作品里有学生熟悉的影子,甚至自己的血轮,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更容易引起共鸣、更亲切、更具感染力!
无可否认,在校内教师授予学生之知识是有限的,学生仍须勤勉好学,多阅读益智的课外书,始有作为。然而,目前的书价并不便宜,非一般家庭所能负荷,更不幸的是,时下的中小学图书馆华文藏书大都非常贫乏。虽然如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或社国图书馆。
尤有进者,教师可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向国州议员及文青体育部申请拨款,购置适合学生程度的华文书籍。教师亦可向马华作家及文学团体征求献书给学校图书馆,丰富图书馆藏书,使图书馆成为学生乐于涉足的场所。
总括地说,推动阅读运动必须持之以恒,惟有通过这些途径,马华文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健康成长,前景光明。
(四)积极推动校内校外的华语华文运动
众所周知,华文有5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丰富的思想和哲理;教师是文化的传异者,理当承先启后,将这一代文化精华传授给下一代,并发扬光大。
迩来,随着台资大量涌入,而中国也宣布继续对外开放的政策以致华文身价百倍。日前教育部长安华依布拉欣说:“由于华文华语不但是我国华裔公民的语文,同时也是马来西亚,甚至于各地商界所普遍使用的一种商用语文,因此教育部鼓励华语华文的推展。”
我们有目共睹,异族同胞就读华小的人数逐年增加。甲州首席部长拿督斯里阿都拉欣不但自己学华文,而且还把女儿送进华文幼儿园。
据《亚洲周刊》(24-6-90)报导,每逢周日或周末,英国境内有13万2千多名华裔青少年分别在各大城市的I百多间中文学校学习一种对他们来说既亲切又陌生的文字一一中文。虽然每次只上课一至二小时,但这对这些华裔后代而言,已异常宝贵了。
随香港移民大量涌入新加坡后,这一群渡客即在狮城掀起学华语热7。华语的重要性由此可窥一二。
正当华文华语在国际上的使用价值日益提高之际,马华文学气息却有日显淡薄、江河日下之趋势。放眼我国华人社团,由于进入冬眠状态而遭取消注册者不胜枚举。
当务之急,教师应挺身而出,通过领导社团,积极推动与华语华文有关的活动,诸如:“文艺研讨会”呼吁华裔关注切身问题,此举务必能起宣传作用,引起广泛的关注。此外,通过征文、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赛会,举办文学营,写作讲习班,出版华文刊物,开办语文补习班等活动,以进一步加强语文能力,培养马华文学接班人。
与此同时,书展无疑是鼓吹阅读运动的最好方法之一。它提高阅读风气、滋润文化沙漠。鉴于此,社团应联合书商到各校巡回展卖,并给学生大幅度的购书折扣。这样一来,势必掀起购书的风气。
简言之,数师必须致力于激起学习和热爱母语的热潮,推波助澜使母语的提倡普及开来。
结论
一言以蔽之,语文是民族的根,推动马华文学不啻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华社、族群的重大课题。
财势雄厚的企业家必须本着致力于文化延续和发扬马华文学的立场来投资出版社,慷慨解囊把从商业赚来的钱拨出部分赞助文学事业,出版文学丛书,扶持马华文学,以刺激马华文坛,发掘新秀。
报章在扶植马华文学的大前提下,必须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举办文学节、颁发文学奖,有效地推动马华文学;此外,文艺副刊须扩大版位,让学生发表作品,并大副度提高稿酬,以刺激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尤其重要的,编者须凭严正的衡文标准选用作品,忌剪稿或登应酬稿,更全面地栽培文坛新秀,这些对促进马华文艺的发展,能起一定的作用。
当前过于注重文凭的教育制度,无形中,闭塞了年轻人的心智,导致学生不能发挥潜在的能力,无法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教育政策极需迎合时代的需求,作一些改善,包括课程、时间、教学法、师资、设备及建设,绝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华文课本内应编入更多本地作品,马华文学史也该逐步取代现有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这方符合我国的教育目标。
华校机构,必须争取时机,时常与华社与政党保持联系与沟通,群策群力,精诚团结,携手合作争取积极的步骤纠正行政偏差,更有效地负起神圣使命,维护母语教育,这是马华文学在精神物质两方面饿寒交迫的此时此刻所极须需要的!
惟有多方面的努力,马华文学才得以绽开出绚烂的花朵,渊远流长,传扬千古!
(1991《阳光自沉睡的长廊醒来》)
注释:
1《南洋商报》(21.6.90)第五版
2《南洋商扌艮》(19.6.90)
3《南洋商报》(25.6.90)
4《南洋商报》(13.4.90)
5《南洋商报》(6.6.90)
6《南洋商报》(11.4.90)
7《南洋商报》(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