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文丛第一辑
葵山英姿~女游击战士三十五年森林生活实录
波澜 著 陈剑 主编
策略资讯研究中心
葵山英姿——女游击战士三十五年森林生活实录
著主编:陈剑
执行编辑:陈剑
审校:陈剑
封面设计:陈剑 张玉清
版面设计:张玉清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国际书号:978-967-0630-95-3
出版:策略资讯研究中心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2, Jalan Bukit 11/2,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gerak@gerakbudaya.com
网址:www.gerakbudaya.com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印刷: 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2, Jalan Meranti Permai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Malaysia.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波澜
[Kui shan yin zhi: nv you ji zhan shi san
shi wu nian sen lin sheng huo shi lu]
葵山英姿:女游击战士三十五年森林生活实录/波澜著;陈剑主编
(松柏文丛;第一辑)
ISBN 978-967-0630-95-3
1.Malayan Communist Party—History. 2.Communists—Malaya—Biography.
I.Title. II.陈剑. III.Series.
959.5104
目录
序
前言
上篇:雏燕初飞
1火焰中的打石港
2峰火中成长的少年
3我们受骗上当了
4迫迁
5想躲他却偏又遇上他
6地铺变池塘
7亲如兄弟的马来同胞
8冲出重围
9受领侦察任务
10 陌生人到胶芭找我
中篇:踏上征途
11告别母亲踏上征程
12空沙丁鱼罐当饭碗
13为何只有伤员在欢迎我?
14冷衣温暖了我的身心
15饭前学习形式虽好,但不可采用
16不该剪断的白色神经线
17靠吃谷糠活命
18拦车
19迎接兄弟部队同志的到来
20军旗迎风飘扬
21靠野果野菜渡日
22试吃青梗木薯
23化整为零后享用山珍美味
24考验
25在双溪罗丹胶芭被追击
26冒险过大芭洋
27政委不幸光荣牺牲
28哨所建在树上
29进入深山
30迎接张佐同志的到来
31学习巡吊及杀猪
32回瑶伦森林参加垦荒队工作
33三号农场已被子母弹摧毁了
34肩负重担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35创造优良环境让伤员静养
36运粮路上丢了吴慧娟
37在伤员处遭炮击
38运粮途中遭伏击
39花生油桶救了我
40跟随阿布同志到双溪罗丹农场
41观赏摩天岭风光
42高金明同志牺牲
43回老家运粮
44孙阿布同志光荣牺牲
45失而复得
46发明创造游击灯及吊床
47不能坐以待毙独自奋战找战友
48快速转移
49峰回路转林水求见
50和林水一起回江沙、瑶伦工作
51拉藤队发现了住点
52越界买粮、运粮
下篇:转战边区
53远征边区
54到仁丹吃暹米——永远忘不了边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与爱护
55去《三公司》运粮
56练习基本操-迎接司令员的到来
57和刘司令同行
58包袱里的糖不知去向
59奔赴新战场
60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1姜丝豆酱炒钉螺做夜宵
62张佐同志向我们传达精兵简政政策
63张佐带我到中央机关总部工作
64共产党被‘银棍’打昏了头
65受伤的人不该是我!
66阿学营房成为退伍佬的“大本营”
67奉命收拾“烂摊子”
68恋爱自由,结婚需上级批准
69阿凌同志来勿洞森林建小营房
70进行思想教育,稳定内部,旧貌变新颜
71欢呼“新方针”的胜利颁布
72参加党校学习
73乘坐摩托车去杨阿八的家
74万二赖营房被敌攻占
75转移到巴列肚胶园暂歇脚
76到各民运单位巡回演出
77奉命回部队保卫领导同志的安全
78建炮轰营房
79到也啦公路抢运粮食
80恶魔王阿和驾到炮轰营房
81队长!我不是敌奸啊!
82新战士被迫承认自己是敌奸
83接受特殊任务
84令人感到非常惊心动魄的一幕
85虎口拔牙
86造反山头一呼百应,激情四溢
87返回原地居住
88王山同志牺牲
89迎来造反行动后的第一批新兵
90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91加强军事训练做好军事工作
92建白铁营房
93惊呼造反后四年才公布真相
94从对地道一无所知至能快速挖穿山地道及开展地雷战
95远征途上爱上葵叶山
96派“水官”管冲凉以应突变
97欢呼人民之声电台庄严成立和正式播音
98自力更生办农场
99决不让马方直升机降落老地道营房
100恶性虐疾夺走了年轻战士的生命
101出色做好迎宾工作
102春节前八连营房被攻占
103下山前张忠民与陈平的对话
104形势逆转,和平谈判,重建家园
后记
作者简介
波澜,原名张玉兰,队名碧莲、桂梅。1939年出生于马来亚霹雳州太平直弄。日本南进时迁到江沙瑶伦定居。紧急法令时期,由于革命战争的烽火燃遍全马,生活动荡,因此只能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零三个月的的书。
1951年,英帝国主义在瑶伦建立集中营(所谓新村)。她就和四个女孩子在新村里进行革命活动,帮助解放军同志购运粮食、药品和传送书信情报等工作。当时年纪才12岁,没有引起敌特分子的注意和搜查。
1952年6月28日因叛徒出卖只好转入森林,上山参加马来亚民族解放军。
1957年队伍北上转移到泰南地区,加入十二支的部队。1958年,调往协助“退伍政策”的执行任务。1960年被调回十二支二区的队伍。
1961年,马共颁布“新方针政策”,重整旗鼓,再度掀起武装斗争。之后,参加文艺工作队,跟随二区领导人阿凌(张忠民)、蔡求真等到农村巡回演出。积极参与农村青年训练班以及“马列学校”的工作。大批新兵上队后,提升为小队长,担任训练新兵部分工作。几年后提升为分队长。
1969年北马局中央开始进行“肃反”,新兵参军运动骤然停止。
1970年3月,为反对北马局肃反扩大化并解救被绑同志,参加二区的半夜撤离行动。自1974年8月马来亚共产党(马列)成立及暨后马来西亚共产党(马西共)建立,便一路担任副连长一职并负责文书工作。1987年4月,马西共结束武装斗争,和平下山,落足友谊村。
序
小人物的大历史
《葵山英姿——女游击战士35年森林生活实录》
陈剑
编完《葵山英姿》,我松了一口气。编这本书,有两个难度:一是如何对待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回忆录的文字和篇幅如何剪裁?二是一些敏感内容该如何处理?这类属编辑的技术问题,其实却是牵涉到编辑对待书稿作者形诸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其表达的问题,任意修改或是以编辑经常使用的借口,胡加“润饰”的问题。我从来就十分反对编辑不经考虑便大动“刀斧”砍伐一番,不如是便不能显示编辑的权威、或没有担负起编辑的任务似的,其实,那是滥用编辑权力的案例。关于敏感内容,则显现编辑的立场与态度或对特定事件的关注与诠释的问题。如果编者按其本身的立场观点来编辑,那情况就十分严重,轻者有乖离作者原意的意味;重者则完全歪曲作者的立场和对事件的评论或评价,那已经不是作者的文字,而是编者的文字了!
我以一个读者的角度细读这本回忆录,得到一个基本认识。波澜,这位女老革命,在部队是负责宣传工作的,虽然正规教育只有小学程度,但在部队中经年累月担任宣传工作的历练,使她逐步掌握了文字的应用和极佳的表达能力。书中文字顺畅流利,还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她是客家人,书中还用了不少部队使用的特定客家方言。事实上,马共部队中客家人特多,有人说,从军者一半以上都是客家人,此言不差。马共高层除早期有相当的客家人外,后来,领导人却是福建、潮州和广西人,但党员和战士却大多是客家人,所以,领导人都会讲客家话。原因是,部队成员大都是胶工、矿工、店员、一些教师(早期教师多为客家人,尤其是梅县人),这些行业都以客家人为主,而客家人向来也都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和比较革命。因此,这正成了这本回忆录的特色,它充分反映了部队的现实与特色。
现在呈现给大家的,便是具有“原汁原味”的回忆录,既保留了其语言特色、完整保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也维护了作者对事件的演述、诠释和评论。
回忆录主要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回忆,是个人情感回顾、反思的载体。显示的是个人有生以来的思想与行为纪录。对历史的追述,有个人亲身的经历、也有个人参与的集体经历的追述,它其实是生活真实的有选择性的再现。因而,它有客观上的诚实,也有主观上的诚实。它是个人心路历程赤裸裸的呈现,对自己或集体思想与行为的展现和批判,也是个人内心与灵魂的解剖,书写的过程中,自不免善恶必书、心存褒贬。对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喜乐,往往难于不揭露个人内心的波动,其喜怒、希望、恩怨、感悟、感恩、感激、自责、歉疚、怀旧、怀念等情感、情绪都在在展现出作者的对经历的人和事的回顾、反思、批评与批判。
回忆录是个人的记忆的集结。一个游击队员的回忆录是个人参与革命集体行动的记忆实录,历史意味浓烈。这记忆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群人革命行动的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个人纪录,它关系着这个群体所追求和奋斗的理想及其行动、维系着这个群体的生死存亡。它所构筑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图景或其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它体现着这个群体的集体意识和经验。所以,它既是个人记忆,又包含着集体记忆,而总体是个历史记忆。
一个人在生命长河中,回首往事是自然的,尤其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经历。个人的境遇要放到历史的沧桑中去感渭,个人对生命的透视必须通过对时代历史的透视才更彰显其意义与价值。
从大陆转移到.台湾的作家王鼎钧在写其回忆录时这样说:“我写回忆录不是写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个圆,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波澜在成长过程中、在辗转斗争中,不断与其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不断因这事或那事与许多人与事产生联系和纠葛,这不就是一个套一个的圆吗?故事也就从这里牵引出来,环环相套,演化下去。这些圆也就是些人和事件的不断牵连,问题是这些人和事却不是一般的人和事,而是一个牵涉着一组具有理想的人、一个敢于行动的革命者群体、多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是一件大事的经历!一个渺小的个人在一个伟大的行动中展现出她的英姿!
一般上,回忆录似乎只与大人物有关,似乎只有大人物才有资格写回忆录。这是传统的错误观念。大人物的回忆录,因为它牵涉到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牵涉到千千万万人的神经和生命,所以备受重视。许多大人物的回忆录在于为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下记录,而且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自己动笔,有所谓“公撰回忆录”,那是由许多代笔的“枪手”组成的集体写作班子来完成,书中充满数据与佐证,大体都是宏观巨制、主流历史的论述。大家都十分清楚,强权往往垄断历史的话语权,他们企图主宰和定调后人书写历史的架构。小人物的回忆录却都是“私撰”,是小人物自己动笔,袒露一己的心路历程,实多虚少。天下苍生不都是小人物吗?他们熟知的就是围绕着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和生活琐事,他们不是主宰和影响众人生活的大人物,而是被主宰和受影响的老百姓。他们这种一般被认为极其微小的个人的历史却是大历史所欠缺的、也是所谓众多史料无法提供的大量具体生活情节的再现。
小人物处身于大时代、在革命波涛中翻滚,为理想大业、为民族、国家的独立英勇战斗,成为时代潮流的先进分子,他们所回忆与呈现的便是一个大时代浪涛中小人物的大历史。
自参加革命以来,波澜便遭遇着各种难于想象的困难险阻,几次遭遇剿共部队的伏击、飞机的轰炸、险遭出卖这些丧失生命的危机;也因缺粮挨饿、疾病纠缠、意外受伤等搞得身体虚弱、精神大受打击,但却从来没有胆怯过、屈服过。尽管有时难免会难受、沮丧和痛苦,却始终忠心耿耿、从不妥协,不让困难打倒。特别刚上队时,年龄尚小,在家里又备受母亲宠爱,有一点娇生慣养的小姐气息,但毕竟是无产阶级家庭,父亲又遭遇不测.特别处在动荡的年代,她还是得面对乡村、集中营式新村生活的煎熬、煞住了小姐习气。这跟她很早便参加了地下工作有关。责任、特别是一种崇高的使命让人成熟的特别快,波澜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
动荡的游击森林生活,对任何人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何况是娇嫩的少女。妇女在游击生活中,无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要面对和克服的有特定的妇女问题。由于传统观念和妇女体质上的一些弱点,她们在部队生活中也经常被分配担任非常繁琐和麻烦的工作任务,诸如:勤务和卫生员的任务,照顾伤员、医务护理工作、负责伙食、烹饪、洗涤、缝制等事。在枪支短缺时,往往没有枪支护身,却要面对敌人追剿,危险万丈。除此,他们还需特别谨慎处理每月生理上的不便和不适,以及男女之间妇女都必然要回避的一些情况。这种种,波澜在书中都有详细的描绘。
尽管妇女在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和战斗,要承受大于男性的压力和困扰,但她们在革命和战斗表现上却毫不逊色。各国著名游击女英雄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马来亚的女英雄们也不遑多让。事实上,她们的表现有些还强过男性。
波澜这位老革命、老战士是我们的好榜样,从她身上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从来也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韧不屈、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还有就是她那刻苦学习、自修成才、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种种表现,都是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
受教育有限,她善于讲故事,这跟她担任宣传工作应该有点关系,口齿伶俐、能言善道,这是搞宣传工作必备的条件,长年累月,也就造就了她善言善写的能力。这部回忆录,从她参加地下工作始,到和平签约下山,这漫长的35年的经历,说来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却又趣味盎然不失幽默,写得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就说这是一本传记小说也不为过。它丰富的生活内涵,使每个章节都充满着新奇,情节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带着乡音朴质的语言,使故事说得更为生动活泼。不是亲身经历着,说不出故事的精彩。
这本回忆录有异于其他回忆录的诸多论述,难能可贵的是波澜娓娓道来的更多是游击生活的细节。比如,在森林中餐风饮露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没有炉灶和烹饪器皿、没有米粮怎样解决三餐?在深山老林里,怎样度过漫长的夜晚?怎样与敌人在丛林胶山里周旋?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内心经受着怎样的挣扎和煎熬?游击生活也不尽是苦日子,也有轻松欢乐的短暂时光。正是这些生动细腻的描绘,把游击生活活生生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也能感受到游击生活的酸甜苫辣、欢乐与哀伤。
说得轻松,其实那经历是枪林弹雨、刀光剑影、血溅山林,惊心动魄!生命的威胁,还不仅仅来自敌人,更可怕和更令人难于接受的是来自革命武装的内部残害!马共内部的肃反造成战士们内心严重的创伤,眼看着亲如弟兄姐妹的同志,无端端被冤杀,那份彻骨的痛可是我们能想象得到?那股不平和痛楚不是轻率地可以一句话就打发掉。波澜身处这种惨痛的历练,作为普通战士,面对来自中央领导的压力以及感同身受同志们即将遭遇的处决,你又能做些什么去挽救无辜的生命?波澜寥寥数笔,道出她内心的不平、沉痛和辛酸。肃反是马共历史的重大事件,这裂痕原本有机会加以适时适当地好好处理,领导人却错失时机,永远地让裂痕带进历史,至今还有人不能认识其严重性,喋喋不休,一味地维护领导的错误,把盐继续洒在伤痕上,使原本一家的亲如弟兄姐妹的同志分道扬镳,各走各路,是令人何其痛心的事。历史书写始终无法弥补历史裂痕,欲说还休,不说又不罢休。波澜把马共十二支队二区这鲜为人知、逃离魔掌的经历写出来,起码保留了历史的真相。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如果我们要处理的不是人类的历史.而是个人的历史的话,这正是弗朗索瓦•西米昂(Fransois Simiand)(注1)所说的'事件的历史'。这种历史是表面上的骚动,是潮汐的强力运动所掀起的浪涛。这是由短暂、急促、紧张不安的波动构成的历史。最轻微的运动,根据定义,也是极端敏感的运动,它能引起这种历史的全部领域颤动。虽然就其性质而言,在各种历史中,它最激动人心、最富有人性,但它也是最危险的。我们应该提放那种依然躁动着激情的历史,正如同时代人踏着同我们一样的短暂生命的节奏而感受、描述、经历的历史。历史中有他们的愤怒、梦想和幻觉”(注2)。我之不怨其详地引述这段话,目的在于说明波澜这回忆录正具备“事件的历史”的意味。我这京一种引申的说法,小人物的个人情感悸动极为敏感,也最富人性特点,它也显现个人对事件的深切感受,愤怒、悲哀、理想和梦幻形诸于色,留存在字里行间,感人肺腑。
2015.5.26
1弗朗索瓦•西米昂(Francois Joseph Charles Simiand 1873-1935),法国19-20世纪著名社会学及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深受其经济史论述的影响。
2引自《论历史》,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前言
本来,过去的历史是不能随着时光的流失,也不能只留在个人的记忆里,而应该存留在文字间。想到此,我兴冲冲地去邀请刘阿琼同志和我一道共同书写革命回忆录,把实天区的部分革命斗争史实写出来,供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们了解。但得到的却是令我感到非常吃惊和意外的答覆:“我不想写,也不要写。要把过去的一切留在个人的脑海中,并和我一起埋在土里,让过去的所谓历史或个人的奋斗史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当然,我在这里写的只是个人的部分亲身经历,不算什么历史。只是在某个局部地区的实录而已。在长期艰苦残酷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在白色恐怖和阴森血腥的牢狱里,无不留下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崇高形象。他们的英雄形象光照日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宛然在目。使命驱使我把先辈们的生平事迹尽自己的棉力,将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马来亚的革命史册。
听了刘阿琼的话,我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失落感。但想写革命回忆录的热情仍不减。平日一安静下来,很自然地回想起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共同战斗过的同志和朋友们,他们的高大形象和各种英雄事迹深深地鼓舞着我前进!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和成绩。在这些英雄之间,有我少年时代的小伙伴,常和我一道为解放军同志送情报和釆购一批批违禁品,如盘尼斯林药丸、棉花、白纱布、黄色汞粉、治枪伤的药粉等。得手后,还需设法躲过敌人的道道关卡和检查,把药品安全地送到谢克坡同志的手里。他们中有为掩护民运同志安全脱险的乡亲父老,有对同志无微不至、亲如爹娘的马来同胞;有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坚贞不屈的勇士们!
不过,写这种斗争实录,更完美一些,但她不愿意写,的事迹。因本人文化程度低,的斗争史实完整地概括出来。
有刘阿琼的参与,当然会更充实,我只能单独提笔向诸位谈谈英雄们政治水平不高,很难以文字把过去但还是尽自己的棉力把它如实地向世人展现!
在这场持续了四十年的长期艰苦残酷的抗英战争史上,先辈们前赴后继,为了马来亚人民和祖国的独立及人类的社会进步事业,把宝贵青春和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作出了不朽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