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市场制度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传统文化与市场制度

郑庭河

 

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市场制度的广化和深化,达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层面。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人更仰赖市场机制来获取生活所需,无论是物质上或精神上的。

 

市场机制是工业化的社会关系经仔细分工后必然的现象,因为传统的社会制度,比如家庭、邻里等已失去了多元化社会功能的属性,无法满足如今更为复杂、多元、多变、多动的社会活动的需求。所以,社会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一系列的功能分配调动乃至催生和创造。

 

某些时候,一些传统制度的社会功能还存在,但由于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这些传统制度也必须仰赖市场制度的辅助方能成事,比如现代人的婚礼、丧礼、以及子女的教育等,这些需求显然都不能100%由传统的社会制度来包办了的。

 

因而,我们的社会在工业化的同时,也是在“市场化”的。市场化已是一种“大势”,市场逻辑和市场机制愈来愈深入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和伦理。现代人若几天没有市场,恐怕是活不下去的,市场制度已成了氧气输送管。

 

华人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市场化

 

在反思我们华人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时,若能认清社会市场化的倾向,是大有帮助的。首先,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虽不是绝对),提供了个人做为个体的选择自由,人们不再像一些传统专制社会的“蚁民”那样是无个性的集体,由垄断权力的政治和宗教威权来决定它的价值取向、文化取向(比如信仰)。

 

第二,市场是竞争性的(当然也不是绝对),孰优孰劣,往往在市场上一比,或者经比较长时间的较量,就可以分得出来,是以落伍的观念,比如“厨房是女宿”,才会没落。

 

第三,市场是有其理性(rationale,所以一套良好的价值,若没摸透市场机制和性质,与市场同调同步的话,就无法好好的发挥来,利益世人。除以上所举的之外,市场还有其他种种属性,暂且不谈。

 

优良传统文化要经过市场理念的洗礼

 

因而,有鉴于此,我们在思考传统文化时,就应该认识到在市场化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处境之“艰险”。不仅传统文化不能再借专制体制或正统意识形态的威力和超然形象来“寄生”或受保护,必须在相对开放和平坦的市场上接受检验和评价,乃至所谓的优良传统文化要在社会中生存都多少得经过市场理念的洗礼。

 

这种处境对于大马的华人传统文化更是贴切,因为大马华社在国内权力结构上处于相当边缘的位置,连带地削弱了其文化自主权,遑论具备传统文化的威权体制。

 

另外,大马在国际上也只是个小国,必须借助开放政策来生存,所以也无法自外于环球性的现代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是以大马的华社个体在市场所提供的个体自由之下,大可轻轻松松的摆脱任何传统文化威权的桎梏,放弃传统而选择其他,文化认同因而变成一种“preference”。

 

此外,在公平竞争的意义上,我们也无法否认的是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无法契合新时代的需求了,尤其是对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华人而言,他们往往发现到在城市生态之中,西方的那一套原来比较舒适管用,传统的那套属于过去式、怀旧式的,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西式的薰陶,包括语文。坦白说,如此的发现也情有可原,因为工业化原本就与西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息息相关,是西方对世界的“贡献”(可争议),想要工业化而又不西化,不是那么容易的,若不诉诸比较“非理性”的感情和意识形态因素的话一一比如民族主义(或者被西方社会的一些负面因素所“刺激”后,消极性的反叛西方、“回归”传统)。

 

某些传统文化应掌握到市场理性

 

最后,我们也可见到一些传统文化若不掌握到市场理性的话,就变得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因为无法接触到分工化、原子化了的社会个体。正由于工业化中的社会个体是极其分化的,而不是传统社会中的集体存在,所以十分仰赖市场机制来沟通、凝聚,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社会功能多元化的大型商业广场对现代人的极端相关性。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价值、理念等若还抱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形式和风格的话,就好比如在大城市里驾牛车那样,如何把车上的“好料”散布开来与众人分享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看到某些传统的宗教组织表现得相当好,比如日本及台湾一些新兴的佛教教派,体现出极灵活的适应性,连上网也不落人后。

 

事实上,我们都明白工业化下的许多社会个体,尤其在精神上,仍然需求传统价值中的积极成份的指引、辅助、医疗乃至支撑的,不论是自觉或不自觉。所以我们才会见到那么多家庭主妇沉迷于电视连续剧(如《再见艳阳天》);那么多中学生把与他们亲切友善地分享心情的电台D.J.当偶像;以及首都一带掀起一阵又一阵、历久不衰的《孙子兵法》热。

 

但,除了几部连续剧,电台D.J.和《孙子兵法》讲座的成功之外,好多好多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成份都还未找到市场的出口,呈现出来,造福人群。这显然由于这些精华还摇摇欲坠的叠在牛车上吧?尤其是那些不能单凭电视剧、电台DJ。和几场讲座就能够带来的最精深的“东西”

 

当然,也许某些最精深的东西根本上是与市场理性乃至整体工业文明相冲突的,绝对无法与市场偶合,那倒罢了,但总不是全部吧?比方说儒家的生活哲学,应该是可以很“摩登”地向现代人发挥作用的,只是大家都还研究不出一个确切有效的方法或制度而已。

 

看清现代社会的诸多宏观层面

 

一贯以来,我们华社之中的大部分人,总是笼笼统统的以为凡是读“唐人书”者就会延续好华人的文化传统,华文教育与华人文化的存亡几乎是种单因素之因果关系(monocausal relation,导致对文化之关怀和思考现了诸多盲点。比如,我们容易忽视了宏观的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生存的复杂、间接,但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在这种变迁之下,语文和教育系统或许就如一整盘棋上的几粒棋子而已(当然是极重点的棋子,将相之类的),我们不但忽视了其他的棋子,甚至看不到整张棋盘。而更关键的是:棋盘会换的,当棋盘换了时,棋子就不能照着老路走,而必须先认清棋盘是什么样子的,才可以走出漂亮的棋局。

 

或许谈谈社会的市场化仅是一种初浅的尝试,现代社会的市场化仅是一种初浅的尝试,现代社会的诸多宏观层面,都有待我们睁大眼睛去看个清楚。

 

28-09-1999《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