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碧芳落发」看「思想水库缺水」
我以为,这件事会引起相当多的关注。
我以为,大部份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结果感到纳闷。
没有主动调查过,所以我并不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可能,有人觉得这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也许,有人只把它当作一般报导,看过就当过眼烟云;又或许,我只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亚洲周刊》于七月二十四日的〈亚洲焦点〉标题是:「马来西亚思想的水库缺水」
内文重点:
「女律师张碧芳落发为华人社会资料研究中心筹款,广受瞩目,但成绩欠佳,显示社会对『思想的水库』关爱不足。研究中心角色不明,社团『门户之见』阻碍发展。」
看到开头的这段叙述,使我心生「烦闷」,这到底还是反映了一幅不太乐观的现象──马来西亚华人对本族文化的关心程度不甚理想。我突然想知道,关心这件事的大马旅台同学有多少?
「张碧芳落发为大马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筹款,使她成了媒体的焦点。在大马,筹款募捐的方式有许多种,落发向来最有戏剧感。....这次她还印制海报,办演讲会,宣传落发的意义。」
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及关心,张碧芳律师决定以「最有戏剧感」的方式进行筹款,并在之前大事宣传一番,惟恐天下人不知。但是,甚么原因使她决定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她的目的──唤起华人社会关心华资中心,认识华资中心?是因为大众习惯性的冷漠?除了衣食住行,大马华人付出关心的重心在哪?难道物质上的追求就是生活的全部?
旅台大马人关心的又是甚么?除了想尽办法修满大学三学分,让自己多认识异乡的不同,我们对来自祖国的讯息,持有的是甚么样的一种态度?是主动接触?被动接纳?还是无动于衷?又或者是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尽管张碧芳落发受人关注,但只为华资中心筹获约十万马币,成绩显然并不理想。」
成绩为甚么不理想?主要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张碧芳律师的宣传不够?知道的人不多?还是因为大家觉得华资的存在可有可无?是因为华资的问题与多数华人不太相干?还是因为其实大家一直都不了解、不知道华资的重要性?成立于一九八五年的华资中心被喻为「华人社会的智囊团」,却长期面对经费短缺的尴尬。这个以「搜集、整理、翻译、分析及保存华人文化资料,并根据需要,对大马华人文化个领域诸课题,制定研究工作,提出行动计划及建议」为任务的组织,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发展路程一波三折。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
如果真的是因为华资中心的「角色不明」,华人社团「门户之见」的阻碍而造成筹款成绩的不理想,那我们对「思想水库缺水」这句话是不是就可以驳斥了呢?
马来亚大学副教授陈应德认为,华资中心是大马「华裔思想的宝库」,却感叹地说,华资中心「似乎渐渐被华人社会忽略了」。「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大马政治环境和堂联(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联合会)领导人对华资角色不一致的意见。(亚洲周刊有详细报导,这里不赘述)
张碧芳落发为华资筹款,结果有欠理想,于是我国的华人被喻为「缺水的思想水库」,这个讯息始终让我不自觉地愤愤不平。一直想不透,我国的华人社会真的让思想的水库逐渐干枯了吗?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思绪,我的心痛,我的理性,应该放在天秤的哪一头?
但愿但愿,我只不过是庸人自扰。
注:详细报导请阅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