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
万晓宏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1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

第一节 美国华人政治地位的演进

一、早期的美国华人移民

二、排华法案与排华暴动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

一、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参与非选举政治活动的方式

二、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活动的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社会因素

一、族裔人口结构

二、族裔社会经济地位

三、族裔政党认同

四、选区重划的影响

五、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

第二节 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个人因素

一、族裔传统政治文化

二、族裔现状满足感

三、族裔政治效能感

四、族裔政治信任感

五、对参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

小结

第三章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

一、参加选举登记与投票

二、政治捐款

三、竞选议员与政府公职

四、争取政治委任

第二节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的四种模型

一、选举型和委任型

二、全国型和地方型

三、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

四、象征型和实在型

第三节 骆家辉与赵小兰政治参与方式之比较

一、骆家辉政治参与的经历

二、赵小兰政治参与的经历

三、二者政治参与的异同

小结

第四章 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沿革、类型和参政方式

一、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沿革

二、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类型

三、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参政方式

第二节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型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80/20促进会的参政新策略和主要成就为例

一、成立的原因、目标、宗旨和特点

二、总统候选人的确定、行动和争议

三、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在历届美国大选中发挥的影响力

五、成立15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六、华人精英在该团体中的作用

七、对80/20促进会参政新策略的思考

第三节 当代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以波士顿华人前进会的参政活动为例

一、成立的背景、目的、宗旨与任务

二、30多年来的主要工作与成就

三、挑战与发展前景

小结

第五章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方式的多元化———以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政治参与活动的方式为例

第一节 王灵智赴美求学与从事海外华人研究的经历

一、赴美留学取得学位

二、走出象牙塔参加民权运动

三、重回校园推动海外华人研究

四、领导民权运动维护和增进华人权益

五、为维护美国华人权益遭到暗杀威胁

六、提携后起华人青年学者

七、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重视子女教育

八、充当美中学术交流的桥梁

第二节 王灵智政治参与活动的方式及其影响

一、与民权组织合作参与美国政治

二、运用诉讼方式参与美国政治

三、通过个人接触方式参与美国政治

四、运用抵制和抗议方式参与美国政治

五、利用大众媒体参与美国政治

六、综合运用各种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

第三节 为美国华人利益积极推动美中关系

小结

结论

一、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二、未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路径

附录

附录一 华裔公民关于1988年大选政治宣言

附录二 80/20促进会2000年总统大选政治宣言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这一课题在笔者的脑海里酝酿已久。除了浓厚的个人兴趣之外,笔者选择它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对美国华人参政长期存在的诸多误解。第一,以前的大多数学者研究美国华人参政时,都是从历史学的视角,把美国华人参政的进程按时期分为参政初始、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然后,把三个阶段中在美国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做官的华人精英列举出来,以说明华人在美国取得的参政成就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最后,指出美国华人参政中的不足并进行乐观的预测和展望。其实,这是对美国华人参政的狭隘理解,也是对西方政治参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错误认知。第二,美国华人参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一些华人精英虽然在美国积极参政,做了某某大官,但他们并不代表美国全体华人的利益,不能就此认为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显著提高,只有代表华人利益的民选官员才能说明美国华人的参政水平和政治地位。有学者认为,不管美国华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走上美国政坛,扩大华人在当地社会的影响,改善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形象,就应该说他们的参政活动发挥了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参政不能只限于到政府机构中去做官,只要是为了维护和增进美国华人权益,影响各级政府决策和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不论成败,都是参政行为。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极少。

 

笔者选择该课题的最重要原因是,19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华人人口结构和社会政治地位发生巨大变化。1965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和《投票权法》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获得通过,前者使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增加了在美华人的政治资源; 后者使华人在美国取得实质性的政治参与权利,提高了华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此后,美国华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美国华人人口快速增长。每十年一次的美国人口统计显示,1970年美国华人人口仅为43万,1980年增加到 80万,1990年为164万,2000年增至243万,2010年超过 400万,几乎每十年翻一番。第二,美国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就业上实现了从三刀”(菜刀———开餐馆;剪刀———开裁缝店; 剃刀———开理发店)三师”(律师、医师和专业技师)的转变,后来更是努力提升为三家”(资本家、科学家和企业家),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尊重。与此同时,美国华人的媒体形象大幅改善,从早期被歧视、被排斥的苦力、烟鬼、赌徒与妓女”、不可同化的少数民族,变成了模范少数族裔”。第三,近 50年来,美国华人不仅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在参政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一些华裔精英通过竞选、委任等方式担任各级政府官员。例如在奥巴马第一任内阁中就有 5 位华裔部长级高官,他们是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白宫公共联络办公室主任陈远美和国土安全部总顾问方富宇。其中,骆家辉于 2011年转任美国华人史上第一位驻华大使。201211月的美国大选中,有 3 位华裔女性当选国会众议员,突破历史纪录。普通华人选民不仅熟知如何用选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懂得如何增进自身权益。作为美国华裔公民,他们不仅认同并积极参与当地政治,而且关心中国发展,促进美中关系,在美中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华人社团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坚持联络乡谊、举办公益的传统活动的同时,开始从事选民教育,鼓励华人参政。作为一名政治学者,笔者一直关注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活动和成就,希望做些理性分析,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他们在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指出他们未来的参政路径,以争取更大成功; 同时,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增进国内学界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正确认识,并为中国政府新时期的外交侨务工作提供参考。因此,研究该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收集有关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有关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资料不仅少,而且大多分散在一些中文报纸和杂志上。其中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是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资料室选编的《华侨华人资料(报刊剪辑)》,它汇集了港台及海外数十种中文报刊关于海外华人政治、经济、文艺、教育、宗教、社团和移民情况的报道,以及相关研究动态。这些是国内研究海外华人的原始资料,但其中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文章和报道大多是介绍性的,缺乏学理分析与思考。1980年代以来,随着华侨华人研究的升温,国内有关美国华人问题的学术论文在逐渐增多,但与关于东南亚华人问题的论文相比,仍然非常少,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论文更少,有关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专著至今尚未出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80年代以降,国内学界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专题学术论文有 30 余篇。【1】根据这些论文发表的时间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89年到 2000年,共有 7 篇。这些论文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来叙述和分析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第二,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美国华人参政就是指华人在美国政府机构中担任某某官职,而无视他们在美国的政治参与方式是多元的。其实,只要是为了维护和增进美国华人权益、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活动都是政治参与,其方式不仅有选举登记、投票、竞选、委任、加入民权组织、参加政党或参政团体、个人接触、抗议和示威,还包括助选和政治捐款等。追根究底,这是对政治学中政治参与的概念、特点和方式理解模糊不清所致。第二个时期从 2001年至今,有 20多篇,但对本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仅有十余篇。这些论文开始尝试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第一篇是暨南大学庄礼伟教授撰写的《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该文率先从政治学的视角,以李文和事件为例对当时美国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深度。第二篇是华中师范大学李其荣教授所写的《向主流社会迈进———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参政分析》,该文从历史学的视角,对华人精英在当代美国政界担任的职位进行研究,其洞察力让人钦佩。第三篇是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所写的《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该文从移民史的视角论述 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并预测随着华人选民的激增,未来华人选民的政治影响力将有望接近美国犹太裔选民。其他几篇都是由笔者撰写,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当代美国华人参政进行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如《试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主观因素分析》、《80/20 促进会与美国华人参政新策略》、《当代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研究:以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等,均为本书的撰写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美国学界,传统的政治参与研究主要集中于白人主流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对少数族裔政治参与活动的研究兴起于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但在当时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关于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研究的项目主要关注黑人和拉美裔的政治参与活动,对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政治参与活动的研究规模非常小,几乎不受主流学界的重视。这种状况直到近年才开始改变。随着美国在世界上的一超独霸地位日益巩固,美国华人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大批华人新移民涌入使美国华人人口激增,引起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视。目前,美国已成为海外华人第二重心,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东南亚华人。这些新变化使美国的华人研究在世界华人研究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在美国从事华人问题研究的新一代华人学者明显增多,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据笔者所知,有关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学术成果仍然很少。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民族学系的王灵智副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学系的连培德教授为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方面的佼佼者。

 

王灵智副教授是老一辈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解极为深刻。其最可贵之处是把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研究与他长期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实践紧密结合,因而他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由于他长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他更重视从争取平等权利的角度来分析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而不太赞同或看重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如选民登记率、投票率、竞选和委任等方面的研究。王灵智副教授多次向笔者强调,研究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一定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着手,必须指出金钱政治正在危害美国的民主制度。他主张改革美国的选举制度,尤其是政治捐款制度。王灵智副教授的学术成果虽然不多,但学术地位高,社会影响大。

 

连培德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美国亚裔政治参与和其他非白人政治参与。她是新一辈美国华人学者中从事美国亚裔政治参与研究的典型代表。她主要从政治学的视角对美国亚裔政治参与进行研究,其中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是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她尤其擅长运用调查和统计数据对美国华人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在近 20年的研究中,她出版了三部有关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学术专著。第一本专著是她的博士论文《美国亚裔投票行为研究:以南加州为例》(1997)2】。该书是美国学界第一次对亚裔的政治行为进行专题分析,主要是对1990年代初居住在南加州的亚裔政治参与,尤其对他们的投票行为进行专门研究。该书虽然选题范围小,时段短,但能以小见大,在当时美国学界对亚裔政治参与研究根本不重视的情况下,其问世开了亚裔政治参与研究的先河。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由于 2/3 的亚裔是在外国出生的,他们对政治参与的表达与关切常常被从事亚裔研究的学者忽视。而在政治学领域,对非白人少数族裔的研究根本不予重视,即使有,也主要集中于对黑人和拉美裔的研究。“亚裔”一词在当时关于美国选举或大众政治行为的学术期刊上很少提到。因此,该研究成果填补了美国亚裔研究和政治学研究这两个领域中的空白。

 

连培德教授的第二本专著是《美国亚裔政治参与研究》(2001)3】。该书首先对 1965年前美国亚裔政治参与的活动进行分类分析,然后分别从 1965年后亚裔争取民权的运动、亚裔在美国本土和夏威夷参与选举政治的比较、亚裔建立跨族裔联盟的可能性与障碍、亚裔内部各族群政治态度与行为的比较以及亚裔妇女政治参与这五个方面对 1965年后美国亚裔政治参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作者把 1999年发生的美国政府诉李文和案与 1893年冯月亭诉美国案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并得出结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亚裔都不是种族歧视的被动受害者,而是坚定的行动者和反抗者。作者认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现存的政治体制内要维护自身权益,不仅要有决心和策略,还要有实际的抗争,其中政治参与最重要。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在该书的启发下加以提炼扩展的结果。该书曾获得美国政治学会种族、族裔与政治分会颁发的 2002年度政治参与、投票、选举和政治行为类别最佳著作奖。

 

连培德教授的第三本专著是《美国亚裔政治:多元化与社区》(2004)4】。该书以她主持的课题 “2000—2001年全美亚裔政治调查”为基础,对当代美国亚裔的政治态度与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该书是她与同事马格丽特·康威(Margaret Conway)和简拉莉·黄(Janelle Wong)合作调查与研究的结晶,被学界评为可能是至今为止对美国亚裔政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注定要成为该主题中被最广泛引用的著作”。笔者在本书中引用了她主持调查的一些统计数据。另外,连培德教授还在美国政治学专业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在美国政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她开始积极参加中国大陆和港台学界举办的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开始受到大陆学界的重视。王灵智副教授认为,连培德教授是当今美国华人和亚裔政治参与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笔者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资料收集上都从她的相关著述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由美国华人学者兼政治家翟文伯、吴仙标、王碚著,邱宏达、杜芝友编的《力争上游:华人在美参与政治的问题》【5】一书是一本论文集。1985119日至10日,美东华人学术联谊会在纽约市举行 10 周年年会,会议期间举行了一场关于华人在美参政问题的专题研讨。该论文集由参与研讨的几位主讲人的讲稿和听众的提问与回答摘要构成,虽然篇幅短小,却是他们在美长期从事政治参与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因此成为研究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的必读之书,也曾被大量引用。该书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华人在美国地位的演进; 第二部分对当时华人在美参政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王碚根据他在纽约华埠策划协会工作多年的经验指出政治就是政治,要以实力(选票、钞票和才智)为主,要以参与基层的政治组织为起步,要以联合其他族裔作为华人从政的先决条件; 第四部分,吴仙标谈了华人参政的障碍、展望和策略; 第五部分是他们共同回答参会听众的提问摘要。该书是对 1980年代美国华人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的总结,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艾米·弗利曼(Amy L. Freedman)在其专著《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研究:以马来西亚、印尼和美国华人为例》【6】中对这三国华人的政治参与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际上,该书只是分别对三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区政治精英的本质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和粗浅比较,但作者尝试使用的跨国比较方法倒是值得借鉴。笔者认为,该书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对马、印、美三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比较,而在于对美国东西两岸华人政治参与异同的比较。作者选取美国华人参政最典型的两个地区———加州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和纽约唐人街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地华人政治参与的条件、方式、水平和作用的差异。笔者原计划在本书中设定一章就这三国的华人政治参与进行比较研究,或就美国东西两岸华人政治参与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但考虑到篇幅、时间和精力,暂时搁置,期待未来有机会再做深入研究。

 

其他美国学者,尤其是华裔学者在他们有关华人问题研究的专著中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也有所论述,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麦子在《美国华人社会大观》一书的第一章就1980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崛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当时华人参政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委任,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在司法界大显身手,并介绍了一些著名华人政治家。虽然现在读来觉得浅显,但确实是作者在美国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会,是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入门书。麦礼谦先生的《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一书对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活动也有相当篇幅的叙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本书中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令狐萍教授在其专著《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和《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中都有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相关论述。她认为,虽然近年来美国华人入主美国政坛的级别越来越高,但由于美国国内反华的右翼势力抬头使华裔及亚裔形象再度受损,华人入主政坛步履蹒跚。张哲瑞联合律师事务所编著的《百年沧桑———移民美国史画》中有关华人运用诉讼方式在美国争取民权的参政史料极为珍贵。李小兵等在其专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中亦有关于美国华人参政团体最近活动的论述。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的《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中的第四章以北卡罗来纳州华人为例对美籍华人的政治取向和期望进行定量分析。这些都为本书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讨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英文论文非常多。除了王灵智和连培德的众多相关论文外,笔者以为较有参考价值的还有两篇。一篇是许军(Jun Xu)所写的《美国亚裔的政治行为:理论视角》【7】,文中关于美国华人及亚裔政治参与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使笔者深受启发; 另一篇是梁侃(Kan Liang)撰写的《创造历史:80/20 促进会和美国华人在其中的作用》【8】,是对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实证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相关资料使本书第四章“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的研究方法更加妥当,内容更加充实。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再逐篇评述。总之,美国华裔学者的相关专著和论文是笔者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基础。

 

笔者收集资料时发现,在台湾学界,从 1985年到 1995年,先后有四位研究生以美国华人参政问题作为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笔者在此简要评述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书与他们的不同之处。第一篇是台湾政治学者葛永光先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期间的博士学位论文《族群认同与族裔政治发展研究:以美国华人为例》(1985)9】。该文是台湾地区第一本从族裔政治学视角探讨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著作,它运用族群认同和族裔政治发展理论来阐释美国华人政治发展的经历。论文中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内外环境是族裔认同变迁的重要决定因素;第二,在族裔政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与其相联系的族群认同。该文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收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并把美国华人族裔政治发展划分为经济适应(1850—1950)、社区形成(1970年代)和政治团结(1980年代)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元文化环境和美国华人中产阶级的出现促进了美国华人族群认同的变化; 美国华人的族群认同已变得工具化和政治化; 美国华人族群认同的工具化和政治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美国华人的政治团结。并得出结论:美国华人走向政治团结是美国华人政治力量开始发展壮大的标志,而不是他们现实政治力量的指标。该文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笔者都有很大启发,也加深了笔者对 1980年代以前美国华人族裔政治发展的理解,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篇是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研究生郭岱宗女士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1992)。该论文含绪论和结论在内共七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选题动机、研究方法与立论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检视早期华人在美国社会及政治上的待遇,从排华法案制定、排华暴力发生,到排华法案废除,兼谈种族歧视给华人参政造成的困难及影响; 第三章就当时华人参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美国整个政治环境的变化、华人的质与量的改变,以及 1943年至1992年华人参政的状况;第四章从外在环境、华人本身习性及心态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华人参政的障碍,并把华人的参政表现与日裔和犹太裔进行比较,找出华人的差距; 第五章从已在美国政坛立足的华裔的经验,归纳出参政的必要条件,并提出未来努力的目标; 第六章针对美国 1990年代初的参政环境和华人的参政意识与效果对未来进行评估与展望; 在结论中,作者就未来华人如何在美国政坛展现参政实力提出一些建议。【10】为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郭岱宗曾五度赴美收集资料并做实地调查与访谈,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对陈香梅、邝友良、余江月桂、刘美连、赵小兰、吴仙标等美国华裔政治家和美华协会、华促会、百人会等华人参政团体的访问。这些访谈资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珍贵。但该文亦有相当多的缺点:第一,尚未脱离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窠臼; 第二,仍然以华人当选为美国政府某某官职作为衡量参政水平的唯一标准,无视评估华人政治参与水平的复杂性和参与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概念、含义和方式等存在误解。但就当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整体水平而言,此文已属不易,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第三篇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林启文的硕士论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11】。该文主要叙述 1965年至1993年美国华人参加政党活动、参政团体的活动和选举活动的有关史实,展现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过程与变化。作者在文中对此期间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具体活动的叙述与相关数据的统计,对笔者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在本书中引用了他收集的一些史料,节约了为收集有关 1993年以前美国华人参政活动的原始资料的时间。但该文只停留在对华人参政活动的具体叙述上,没有理论支撑,因而深度不够。但作为一篇硕士论文,能做到这一步已非常不容易。笔者在本书中力求于时间跨度、内容广度和理论深度上都有所超越。

 

第四篇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汪树华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1995),已由台湾海华文教基金会于 2001年赞助出版。该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但他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华人对美国政治的参与,而是从效忠的立场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美国华人通过与政府接触、政治消息传播、政党参与、选举参与和游说等方式对台湾政治的参与及其参与频率的高低,尤其重视美国华人对台湾的政治认同研究,为台湾当局的对美侨务政策提供建议和咨询。这与笔者侧重华人参与美国当地政治的研究完全不同。但作者在文中运用社会学的抽样调查、访问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族裔认同理论分析美国华人认同的形成与变迁,给笔者很大启发,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参考与借鉴。该文首先运用族群认同理论论述美国华人认同的形成与变迁,然后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华人参与美国政治及中华民国”政治的现况,再运用行为科学方法重点探讨美国华人参与“中华民国”政治行为的种类和参与频率及其政党偏好、国家前途认知、族群认同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该文有助于学界对美国华人参与台湾地区政治的深入认识,为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12

 

以上四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为台湾地区的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论文的作者后来都放弃了在该领域的研究。如葛永光先生虽然在台湾大学任教授,但同时担任当局的监察委员,没有再继续跟踪研究美国华人参政问题; 郭岱宗女士后来在台湾大学外语系长期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另外两位也都在别的领域发展,从而使台湾学界的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加上陈水扁上台后对海外华人政策的转向,台湾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现已呈衰落态势。但台湾学界在美国华人参政领域所做的前期工作还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本书的撰写亦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都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笔者期望能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中国大陆的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做一点开拓性工作,以抛砖引玉。

 

三、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研究范围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范围很广,仅一项课题难以覆盖其全部研究内容,因此在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本书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从时间上看,本书选择对 1965年至201211月美国大选期间的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研究。从空间上看,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参与美国当地政治和参与祖籍地政治。参与祖籍地政治在历史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参与清政府政治(1912年以前)、参与中华民国政治(1949年以前)、参与台湾地区政治(1949年至今)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1949年至今)。本书只研究 1965年至2012年美国华人公民对美国当地政治的参与,包括美国大陆各州和夏威夷州的美籍华人对当地政治的参与,而不研究美国华人对祖籍地(包括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政治的参与。应特别指出,本书第一章在对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分析时,既包括华侨华人对美国当地政治的参与,也包括他们对祖籍地政治的参与。

 

()主要内容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书主体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绪论部分简要概述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等。

 

第一章首先从早期赴美的中国移民、排华法案和排华暴动、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叙述美国华人政治地位的演进,然后把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分为非选举政治参与和选举政治参与两种方式进行分类分析,最后指出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是这一时期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主要分析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有族裔人口结构、族裔社会经济地位、族裔政党认同、选区重划的影响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个人因素有族裔传统政治文化、族裔现状满足感、族裔政治效能感、族裔政治信任感和对参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

 

第三章首先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四种主要方式,并将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概括为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实在型和象征型四种模型进行分类分析,再以骆家辉与赵小兰这两种不同的参政方式和参与模型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当代美国华人精英政治参与的本质与意义。

 

第四章首先分析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参政方式,然后分别以美国华人精英型参政团体 “80/20 促进会”和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方式、策略和成就,最后指出华人参政团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首先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非选举政治的方式,然后以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的政治参与活动为例,说明这些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的有效性,指出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包括选举政治和非选举政治。同时简要介绍王灵智在美国从事海外华人问题研究的经历、成就和对美中关系的贡献。

 

结论部分首先指出了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再针对这些问题与障碍,从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理论和实践总结美国华人未来参与当地政治、维护和增进自身权益的正确路径。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研究方法

 

美国是一个以欧裔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移民国家,华人在美国是众多少数族裔中的一员。研究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实质是研究少数族裔政治参与,因此与以往学界主要用历史学的方法研究美国华人参政不同。本书采用综合研究法,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政治学中族裔政治参与理论和方法为主导,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辅助,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参与方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参与路径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本书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本书中对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演进、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活动方式、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沿革与现状、80/20 促进会和波士顿华人前进会的历史发展、王灵智的海外求学和海外华人研究经历等都采取历史分析法,以为主体部分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政治学分析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

 

本书在第三章当代美国华人精英的政治参与中以骆家辉和赵小兰的各自参政经历作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在第四章“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中选取 80/20 促进会和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作为典型代表进行案例分析,揭示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宗旨、发展、功能与重要现实意义; 在第五章“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方式的多元化”中以王灵智的特殊政治参与方式为例说明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3.访谈法

 

本书通过对一大批美国华人政坛精英进行直接或间接访谈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如笔者对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连培德、波士顿大学化学系教授潘毓刚、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兼 80/20 促进会秘书长何毓琦进行的多次访谈,以及与华人政治活动家吴仙标之间长期的电子邮件交流;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琬若在暨南大学的演讲; 央视记者对骆家辉和赵小兰的专访等。

 

4.比较分析法

 

本书在第一章中通过对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参与非选举政治和选举政治的活动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时期华人参政的主要特点。在第三章当代美国华人精英的政治参与中对骆家辉和赵小兰这两种不同的参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华人精英的不同参政方式都是殊途同归。在第四章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中对精英型参政团体和草根型参政团体进行比较分析。书中还随处可见华人与其他亚裔、黑人、犹太裔和拉美裔参政的比较分析。本书之所以采用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从多个视角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是为了避免由于过于单一地依赖某一种研究方法而显露其弊。笔者在此运用综合研究法对复杂的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期望能够扬长避短,分析透彻,全面客观地反映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理论视角

 

本书主要运用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理论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的创建过程做简单介绍。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最早形成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政治学说中就已孕育政治参与的思想。最先对政治参与这种现象进行思考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而首创公民政治参与历史和经验研究的是法国政治学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卢梭从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出发,深入阐述了人民作为主权者参与社会政治过程的重要性和途径; 托克维尔则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严肃地思考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3】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参与的概念是二战后西方学者首先使用并进行研究的。早期的政治参与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选举学或选举行为的各种解释。但政治参与真正成为政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在 1960年代后。此后,政治参与研究日益兴盛,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一般认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越高。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14】,即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参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政治学中,对政治参与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二战”后,专门研究政治参与的论著众多,涉及各种类型的国家。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有关政治参与的概念在政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和分歧。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兴趣的差异,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较具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维巴和尼在《美国的参与:政治民主及社会平等》一书中认为,政治参与是一般公民或多或少地直接以影响政府人事甄选和政策为目标,从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治参与除了投票和竞选之外,在非选举期间,仍有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政治活动。政治参与是一种实际的行为,各种有关的态度与心理倾向,也许是促成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政治参与本身。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而非民意代表、政党干部、职业说客及政府官员。政治参与不包括仪式性参与、支持性参与或符号性支持,而为自愿和自发的参与。政治参与仅限于合法参与,不包括非暴力反抗和政治暴力、政变或巩固政府的行为以及政府动员的政治行为等。只有依法定程序参与政治的行为才是政治参与。【15

 

巴恩斯和凯思在《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指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的各个层次中意图影响政治抉择的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包括抗议和暴力行为。纳尔逊在《通向权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城市贫民》一书中提出,政治参与是指旨在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平民行动,包括抗议和暴力参与,也包括动员参与或操纵参与,特别强调政治参与的目标是指向政府。布斯和塞莱格森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的目标不完全指向政府,影响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都是政治参与,社区(村庄、街区)也可能涉及公益分配问题,所以政治参与的目标也可能指向社区。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威廉·斯通把人们一切与政治有关的活动都视为政治参与,甚至认为讨论政治问题、阅读和收看政治新闻也是间接的政治参与。【16】该定义使政治参与的外延过于宽泛。实际上,大多数公民在茶余饭后讨论政治问题、阅读和收看电视新闻或政论节目,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并没有涉及政治参与的行为。

 

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该定义强调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平民,即非政治职业者(或政治职业者的非角色化)的政治行为。该定义包含五个核心要点【17:

 

第一,政治参与包括活动而不包括态度。即政治参与仅仅指活动,而不包括知识和态度等心理因素。尽管有关政治的知识、兴趣、能力和效能感以及与政治相关的认知等与政治行为常常密切相关,但由于它们不是政治行为,不是政治活动,因此不能把它们包括在政治参与之内。主观的政治态度和客观的政治活动应被看作两个不同的变量。

 

第二,政治参与是指平民的政治活动,更确切地说,是指充当平民角色的那些人的活动。即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不包括那些政治职业者,如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和职业院外活动分子的角色化的政治行为,他们的非角色化的政治行为才是政治参与。如一名高级文官在政府机构中制定政策的活动不是政治参与,但他在选举中投票或在市镇会议上演讲则是政治参与。

 

第三,政治参与只是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目标指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被认为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拥有合法的最终决定权。通常所说的政治,以及社会中各团体之间的资源分配,有许多可能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发生。根据这一限定,迫使私人公司资方增加工资而举行的罢工不是政治参与,要求政府提高工资标准而举行的罢工则属于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包括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第四,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产生实际效果。有学者把政治参与仅仅看作是成功的努力,即把政治参与等同于政治力量。作者认为,政治参与者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不成功; 可能力量强大,也可能力量弱小。只有当参与者对他们要影响的那些政府决定产生实际影响时,他的参与才是成功的。参与者的力量取决于他实际影响政府决定的数量、范围和程度。

 

第五,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发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进行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前者为主动参与,后者为动员参与。

 

当代中国学者周平在继承亨廷顿和纳尔逊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从民族学的视角对政治参与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探索。他认为,民族政治参与不是以民族共同体为单位的政治参与,而是民族成员对政治过程的参与,是民族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政治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民族政治参与有三个特征:第一,民族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的民族成员。民族普通成员必须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享有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在此条件下,民族政治参与实际上是属于各个民族集团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既包括公民的个人参与,也包括公民团体的参与。但民族政治体系中的特殊角色,如民族领袖、民族干部、党政官员的政治活动不属此列。他们的政治活动是一种职业政治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第二,民族政治参与的对象是政治过程。在民族社会或多民族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政治过程,既有政府发动的政治过程,也有政党和其他民族政治组织发动的政治过程,以及民族成员自发的各种政治过程。民族成员对这些政治过程的介入,不论其目的如何,都是政治参与。其政治参与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的制定,有的仅影响政策执行,有的可能只是民族成员的一种心理宣泄,并不能产生确定的影响。第三,民族政治参与是一种实际的政治行为。只有民族成员实际介入一定的政治过程,才是真正的民族政治参与。在民族政治生活中,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对民族政治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刻的,但思想的活动和影响并不属于民族政治参与的范畴。政治参与是一种实际的政治行为。只要民族成员介入某个具体的政治过程,不论这种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也不论这种行为的影响如何,都是政治参与。【18

 

上述关于政治参与的各种定义都有一定道理,其中美国的政治参与理论大多是对白人主流社会或黑人的政治活动进行的一般性概括和总结,因此,针对少数族裔华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参与,直接套用这些理论进行解释显然不够全面和准确,也不能正确反映当今美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本书尝试以上述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结合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界定。本书认为,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就是指美国华人公民或公民团体运用各种方式影响美国各级政府决策和社区公益分配,维护和增进华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活动。该定义包含以下核心要点:第一,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仅指影响政府决策和社区公益分配的活动,不包括知识和态度等心理因素。第二,与上述界定有所不同,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不仅指普通美国华人公民的政治活动,也包括那些与选举共进退的华人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的角色化政治行为(不包括公务员)。第三,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只是指他们影响政府决策和社区公益分配的活动,不论成功或失败。第四,根据合法与否,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可分为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本书仅限于对他们合法政治参与的研究。第五,根据是否有组织介入可分为个人参与和团体参与。第六,根据是否有中介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第七,根据参与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参与选举政治和非选举政治。具体来看,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包括参加选举登记和投票、加入参政团体或政党、参加竞选、争取政治委任、助选和政治捐款等; 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包括个人接触(游说)、通过大众媒体进行政治表达、加入参政团体、游行示威、静坐、抵制、诉讼等合法的政治参与活动,不包括暴力等非法参与方式。第八,根据是否自觉,他们的政治参与可分为主动参与和动员参与。

 

总之,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是在现行美国国体、政体的法治框架内进行的,并无改变美国政治架构的企图,因此他们的政治参与无疑具有合法性。由于美国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参与方式具有特殊性,所以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不仅维护了美国华人权益,而且丰富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甚至推动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美国是当今世界民主国家的典范,其民主化程度非常高。与东南亚各国相比,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的环境更为宽松,正如《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平等不是等着天上掉下馅饼,美国华人要享有平等权利,最佳途径是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去争取。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只是相对于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理论与方法层面。本书采用综合研究法,其中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政治学中关于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的理论与方法为主导,以社会学和民族学中常用的访谈方法为辅助,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综合研究,具有一定新意。第二,资料收集层面。①中英文资料:笔者在国内外收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中英文资料,包括美国华人学者的最新英文专著和论文; 美国华人社区发行的中文报纸,如《世界日报》、《侨报》和《星岛日报》关于华人参政的即时报道; 美国华人参政团体,如 80/20 促进会、美国华人权益促进会、百人会、波士顿华人前进会等的网站资料。②考察和访谈资料:包括笔者2007—2008年度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对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和费城华人社区的考察资料; 对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连培德、波士顿大学化学系教授潘毓刚、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兼 80/20 促进会秘书长何毓琦的访谈资料,以及与华人政治活动家吴仙标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资料;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琬若在暨南大学的演讲记录; 央视记者对骆家辉和赵小兰的访谈资料等。③1985年至1995年台湾学者的四篇相关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美国华人参政史料,国内学界鲜有使用。第三,观点层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有: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的四种模型;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型参政团体和草根型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 仅参与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应继续走参与选举政治和非选举政治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等。

 

虽然笔者曾在美国华人社区做过考察,亲身经历 2007年美国地方选举和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文化以及华人参政有亲身体会,但当代美国华人社会复杂多元,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需长期参与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党认同、参政方式和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虽然笔者在美考察期间收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中英文资料,但回国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庭琐事多,未能把它们全部融入到本书的写作中去。完成本书撰写后发现,原来关于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资料是如此丰富,研究的视角是如此之多,如果时间允许,几乎每一章都可以再深化研究,写出一本专著。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如果继续进行研究,当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也期待学界有兴趣的同仁关注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把当代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的研究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总之,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本书可能还存有很多叙述不当或理解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  陆宇生:《美国华人参政的回顾与前瞻》,《华侨与华人》1989年第1 ; 梅伟强:《美国华人参政史探讨》,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年版; 沈立新:《美国华人参政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科学》1994年第11 ; 孟令明:90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八桂侨刊》1997年第3 ; 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4 ; 郭玉聪:《美国华人的参政热潮及存在问题》,《南洋问题研究》1998年第3 ; 李其荣、傅义朝:《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战后美国华人政治角色的变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 ; 李学仁:1997年美国华人参政回眸》,《侨务工作研究》1998年第3 ;庄礼伟:《美国华侨华人如何在中美政经关系中发挥作用》,邱苏达主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年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2001; 朱华钧:《从华裔移民赵小兰入阁谈华人参政》,《海内与海外》2001年第6 ; 庄礼伟:《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社会》2001年第9 ;庄礼伟:《美国政治环境与美国华裔:冲击反应》,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李其荣:《向主流社会迈进---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参政分析》,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妇女、参政与地区研究》,台北:华侨协会总会 2002年版; 庄礼伟:《百人会在美中关系及华裔权益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 ; 阮征宇、白庆哲:《论美国华人的参政意识及其实践》,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版;万晓宏:80/20 促进会与美国华人参政新策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 ;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年第2 ;万晓宏:《试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暨南学报》2006年第6 ;万晓宏:《美国亚裔参政分析:2007年马州地方选举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2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研究:以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八桂侨刊》2011年第1 期,等等。

2  Pei-te Lien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sian Americans:Voting Behavior in Southern CaliforniaNew York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7.

3  Pei-te Lien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throug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

4  Pei-te LienM.Margaret Conway and Janelle WongThePolitics of Asian Americans:Diversity Commu-nityNew York:Routledge2004.

5 [美]翟文伯、吴仙标、王碚著,邱宏达、杜芝友编:《力争上游:华人在美参与政治的问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版。

6  Amy L.Freedma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London:Routledge2000.

7  Jun Xu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Asian Americans: A Theore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2002Vol.30No.1(Summer)pp.71-89.

8  Kan LiangMaking of History: The 80-20 Initiative an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妇女、参政与地区研究》,台北:华侨协会总会2002年版。

9 Ger Yeong-Kuang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meri-cansPh.D.dissert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85.

10 郭岱宗:《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1112 页。

11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12 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3 页。

13 [美]安东尼·M.奥勒姆著,董云虎、李云龙译:《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325 页。

14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第1 页。

15 郭秋永:《政治参与》,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833 页。转引自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4546页。

16 程同顺编著:《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5859 页。

17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第57 页。

18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27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