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爱国者:南洋华侨机工研究

 为了忘却的爱国者:南洋华侨机工研究

夏玉清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5(2016.6重印)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

ISBN978-7-5668-1854-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113759

出版人:徐义雄

责任编辑:黄圣英、牛攀、何镇喜

责任校对:郑晓玲、吴筱颖、刘雨婷

责任印制:汤慧君、王雅琪

出版发行:暨南大学出版社(510630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

主编:曹云华

副主编:陈奕平

编委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子昌  文峰、庄礼伟、吴金平  陈奕平、张小欣、张振江、周聿峨、咼伟浓、曹云华、廖小健、潮龙起、鞠海龙、鞠玉华 

 

总序

 

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关于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ー战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的“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的问题。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不胜枚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侨华人研究新路径。

 

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暨南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华侨华人研究是学校重要的学术传统和特色。早在1927年,暨南大学便成立了南洋文化事业部,网罗人才,开展东南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出版《南洋研究》等刊物。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华侨研究所,由著名学者朱杰勤教授担任所长。1984年在国内招收首批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1996年后华侨华人研究被纳入国家“211工程”1—3期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暨南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并聘请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刘泽彭出任院长和基地主任。2011年,学校再次整合提升华侨华人研究力量,将华侨华人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合并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继续聘请刘泽彭同志出任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和基地主任,由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知名专家曹云华教授出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时,学校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努力打造“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研究院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研究项目、开放性课题为中心,学者带项目、课题进院的工作体制,致力于多学科和国际视野下的前沿研究,立足于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努力将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值华侨华人研究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际,为进ー步彰显暨南大学科研特色,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掘华侨华人研究新资源,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学科的发展,学校推出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本套丛书的著作多为本校优势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作者中既有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也有学界新秀。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视野探索了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些新问题、新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学校从“211工程经费中拨专款予以资助。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领导与部分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校对等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同时,暨南大学出版社对丛书出版也给予高度重视,组织了最优秀的编辑团队全程跟进,并推荐丛书申报国家级优秀图书。在此,我们对所有为本丛书出版付出宝贵心血与汗水的同仁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们期盼本丛书的出版能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激起一点小浪花,引来国内外同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为学界贡献更多高水平的成果!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

201410

 

序言

 

“南洋华侨机工(以下简称“南侨机工)是中国华侨史上最让人尊敬而又最为悲壮的ー个群体,他们的功勋注定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ー笔。

 

云南省是中国第五大侨乡,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这块红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海外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凯歌。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是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抗战人数最集中、事迹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在这块热土上,常年传颂着海外华侨华人支援和参与祖国抗战的光辉事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是中国华侨史上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1938年,云南20多万人民仅用9个月时间,就用血肉之躯铺设了被誉为抗战输血管”“生命线的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1939年,在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组织下,3200多名南侨机工为了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和抢运抗战物资,惜别亲人,告别南洋,不远千里,历尽艰辛,踏上了云南的红土高原,辗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夜以继日地抢运抗战军需物资、运送抗日将士、维修运输车辆。在近3年的时间里,累计抢运军需物资近50万吨,抢修军车和装甲车辆上千辆,使滇缅公路成为炸不断的运输线,确保了抗战输血管的畅通。3年里,1000多名南侨机工永远长眠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南侨机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并肩抗击日本侵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夏玉清老师现任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并获得博士学位,专门从事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和当代问题研究,他也是云南少有的几位专注于研究华侨史情的青年学者。他以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怀着对南侨机工的崇敬之,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访了部分在世的南侨机工以及机工的后代眷属,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南洋报刊资料,多次参加与南侨机工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较为全面反映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这段历史的作品——《为了忘却的爱国者——南洋华侨机工研究》。本书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图表、数据和图片从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背景、返国的路线、在国内的组织管理、在军事运输中所发挥的作用、战后的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部比较全面、客观、翔实的研究性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历史以及研究南洋华侨领袖、社团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对弘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凝聚侨心,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享“中国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记住70多年前返回故国共赴国难的这些海外赤子——南侨机工!

 

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

20165

 

目录

 

总序

序言

绪论

第一编 前路无惧纾国困

第一章  忧心忡忡: 国难当头心焚

              一、烽畑四起 反法西斯

              二、东南被封 物资难运

              三、多方修道 内外连通

第二章  爱国拳拳: 多种方式支援

              一、毁家纾难 支持祖国

              二、明令禁行 竭カ破藩

第三章 砥柱巍巍: 侨社牵线搭桥

              一、南侨总会 应时而立

              二、应政府邀 招募机工

              三、动员组织 各会响应

第二编  硝烟不畏馳援路             

第四章 凶险连连: 滇缅公路难行

              一、丛林叠嶂 道路不畅

              二、虫蛇出没 瘴疾多发

              三、轰炸頻仍 险象环生

四、环境苦寒 境况艰难

第五章 制度了了: 训练严格有序

一、训练刻苦 种类多样

二、因时而变 随事而制

三、民主管理 统筹兼顾             

四、分段抢运 有条不紧

       第六章 抢运孜孜::轮盘昼夜不停

一、交通无阻 按序运输

二、交诵受阻 另想他法

第七章  铁骨铮铮::南侨机工名扬

一、巾帼英雄 不输须眉

二、鞠躬尽瘁 视死如归

第三编 捷报已传问归途

第八章  山水沼沼::机工复员路遥

一、背景复杂 归期未定

二、方法未出 前路难行

              三、问题不断 好事多磨

四、合力推动 得踏归途

第九章  风尘碌碌:机工南返路辛

一、滇黔山地 代表欢送

二、昆渝车站 政府尽责

              三、粤港渡口 人数骤减

四、南洋中国 两地皆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ー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

 

1939年中国抗战需要运输人才之时,近3192名(注1)具备相应技术的南洋热血华侨在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组织下,回国抗日,在西南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上运输战略物资,为中国抗战作出了伟大贡献。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华侨青年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他们有的是抛妻别子,有的是抛弃历年积累的财产(注2),志愿响应祖国的招募并返国加入机工队伍。

 

南洋华侨机工简称“华侨机工”或“南侨机工”,是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而得名。狭义的南侨机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应国民政府请求由南侨总会统一组织招募的司机、修机等华侨技术人员。广义的南侨机工除了包括南侨总会统一派遣的以上机工外,还包括以如下方式抵达中国的华侨青年:南洋各地社团自发组织抵达中国,如来自槟城、柔佛等地的华侨机工;南侨总会统ー组织招募时期,未从新加坡统ー出发而直接抵达中国的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的机ェ;战前已在中国服务,后经中国政府部门介绍直接进入西南运输处参加军事运输的华侨青年。

 

为纪念南侨机工,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895月在昆明设立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如下:

 

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全国同胞抗日怒潮汹涌澎湃,气壮山河。海外华侨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抗日,广泛开展义演、义卖、募捐、捐款等救亡活动,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波澜壮阔,四海翻腾。

 

ー九三九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

 

当时,沿海港口均已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我国抗日的军需均赖此路输入。南侨机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的战火,夜以继日地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修机人员。滇缅公路沿途山高谷深,地势崎岖,设施简陋,加之敌机狂轰乱炸,路塌桥断,险象环生。南侨机工沐雨栉风,披星戴月,历尽千难万险,确保了这条抗日生命线的畅通,被誉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在执行任务中,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为国捐躯。在滇黔、滇川、广西、湖南公路和印度阿萨姆邦丁江机场,南侨机工也担负抗日运输任务,勋劳卓著,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战胜利后,约有一千名南侨机工复员回到南洋;留在国内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作出积极的贡献。

 

半个世纪过去了,南侨机工伟大贡献精神一直鼓励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统ー祖国而努力奋斗!

 

为了表彰南侨机工的光辉历史功绩,并激励来兹,特树丰碑,永志纪念。

 

云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九年五月

 

南侨机工是中国和东南亚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其所体现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精神折射出近代乃至当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互动的轨迹和东南亚华人的价值内涵。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认为,应重视二战时期南侨机工返国抗战的历史,华侨机工的历史至今仍是“抗战史的空白。南侨机工历史是一本宝贵的历史教材,可以纠正年青一辈的颓废的思想,教导海外的华族,各为其个别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本书以抗战时期的南侨机工为研究对象,参考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南侨机工历史档案、台湾国史馆南侨机工复员档案,辅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南洋报刊、南侨机工口述材料等资料,围绕这一群体为何、如何离开南洋家园来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云南昆明,南侨总会在机工招募及南返中扮演的角色,国民政府如何管理和组织南侨机工,以及机工在中国的军事运输中所起的作用等,分三编来展开论述。本书的出版,对我们深入认知和了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侨机工返国运输抗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陈嘉庚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以及陈嘉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推进学界对陈嘉庚的研究;同时,以南侨机工为个案,考察南侨社团如南侨总会的运作机制、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等,进而探讨华商及华侨大众对抗战的贡献。

 

希望本书能够加深国人对海外华人社会历史的了解,使人们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而了解南侨机工,有助于世界了解“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如何与南洋华侨并肩战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亦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与包括华人在内的东南亚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3192名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牺牲三分之一,滞留在中国大陆三分之一,返回南洋三分之一。关于南侨机工的人数,下文会有详细论述。

2   《社论:华侨与抗战》,《云南日报》,193958日,第3版。南洋华侨青年舍弃家庭和事业加入机工队伍者比比皆是,但抗战胜利后,不论是留在中国的机工还是回到南洋的机工,大部分家庭都遇到了各种困难。